著名男旗袍设计师
1. 中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有哪些 、
1、马可
马可是我国非常有资历的设计师,是无用设计工作室创建人,她的设计和思想很多时候都是反时尚的,大多衣服都是线条简洁流畅,装饰较少。她的衣服非常的有风格。
2、郭培
郭培是一名80后,毕业于北京二轻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是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也是中国最早的高级定制服装设计师。春晚里的90%的服装都出自她的手,非常的厉害。
3、许建树
许建树也叫劳伦斯·许,是我国第一位受法国服装协会邀请的设计师,并登上了2013年巴黎服装高级定制周T台。许建树是山东人,后留学法国,是法国知名服装设计师、艺术家弗兰西斯·德洛克郎的得意门生,他的作品非常有特点,也是主打的中西风格合璧,完全西化的立体裁剪,设计元素却极其古典、东方,在国际上非常受欢迎。
4、王陈彩霞
王陈彩霞是一位在国际上非常有声望的服装设计师,是夏姿·陈品牌的设计总监。王陈彩霞也是台湾非常有名的设计师,她设计的肌肤柔和了中国的元素,非常的有特点,是我国女明星非常喜欢的一款时装品牌。
5、韩枫
韩枫是一个美籍华人设计师,她设计的衣服非常的有风格,是别人模仿不来的。韩枫本来是学装潢设计的,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在名师荟萃的世界时装之都---纽约白手起家,还创建了自己的品牌,这非常的不容易,并且她还是女生。华裔设计师韩枫的成功颇具传奇色彩,她的衣服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充满个性和现代色彩。
(1)著名男旗袍设计师扩展阅读:
国内服装史
传统的汉族服饰:从黄帝即位(约公元前2698年)到晚明(公元1368 - 1644)。它被称为汉族服,因为时尚是在汉代改进和推广。形式通常是长礼服,衣领,包装翻领在左、右松宽的袖子,没有按钮但是有腰带。虽然设计简单,但它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
传统的满族服饰:它是满族的传统服饰种族国籍,通常长礼服的形式,有时一件夹克或背心外面。因为满族是清朝的他们的礼服被大力推广,这样的衣服很受欢迎。特点是圆形或直领,与按钮从右边衣领和腰带系在腰部,两个或四个缝,紧袖袖口形状像马的蹄。
服装结构设计
在设计圈里,人们把服装制版师称为服装结构设计师。之所以被称作结构设计师,是因为服装制版师们的工作主要是将设计师的平面服装效果图,立体化、现实化。一幅幅的服装平面设计图,通过服装制版师一系列的工艺分解被结构化,从而能够使服装以适合工业生产的方式从服装生产企业生产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服装制版师是服装设计与生产的桥梁。
服装制版师对服装的处理不仅要符合设计师唯美、时尚、个性化的要求,还要适合工厂可操作性、工业化,经济化的要求。这也意味着版师不仅要了解时尚,更要了解生产时尚的各种制衣设备的发展趋势和设备性能。相对于设备销售市场对机器的流行、性能的反馈,服装制版师们对缝制设备的信息反馈更具有前瞻性、引导性和创造性。
2. 上海比较出名的旗袍设计大师有谁
在我印象中上海四大旗袍店
1.
上海香绣羽,上海陆家浜路239号113店
2.
茂盛龙旗袍
上海长乐路219号
3.
瑞蚨祥
,上海世纪大道2002号亚太盛汇南广场b-1层
4.
花旗礼服,上海世纪大道2002号亚太盛汇南广场k360
3. 国内著名旗袍设计师有谁
张书林工作室创始人张书林。
4. 谁给我讲讲<旗袍>里关萍露的原型人物和她的事迹
《旗袍》关萍露原型黄慕兰 《旗袍》陆续在全面地面台开播,收视率居高不下,该剧的原型之一黄慕兰老人,104岁高龄的她至今还生活在杭州。杭州某小区,一条狭长的街道,通往一栋普通的居民楼。连邻居们也不知道,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党一部网络全书”的传奇湘女的老地下党员黄慕兰,现在就和两位保姆在此“隐居”。这位曾因出色的情报工作救过周恩来、关向应的“女间谍”,今年已经104岁。 《旗袍》在剧本创作初期时,也对黄慕兰的传奇经历进行了深刻研究,把她的特工生涯经过艺术塑造后,才有了关萍露这样出色的角色,《旗袍》一剧正是意在歌颂和赞扬中共地下党员的英雄本色。
电视剧《旗袍》中的关萍露,她智勇双全,用年轻的生命做赌注,她从一个善良单纯的女学生,成长为临危不乱、忍辱负重的中共优秀谍战人员;她深爱自己的男友,甚至为了他深入虎穴,却被男友误认为是卖国求荣的女人,几次三番要除掉她;面对男友对革命的背叛,她毅然将其带到当年他们歃血为盟的地方亲手枪杀了他…… 根据黄慕兰老人等多位红色女特工改编的关萍露,她有着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但是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她也有属于她的柔情。但在这柔情的外衣下,关萍露必须做到的是忍辱负重,奉献青春与生命,谱成一典红色的生命之歌。如此精彩的谍战人生,也造就了现在《旗袍》的收视率为何会这么高的原因了。
如今的黄慕兰老人一直低调地生活在杭州,完全看不出这样一位慈祥的老人当年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杀汉奸,救周总理性命的女英雄。104岁的黄老现在依旧爱看电视,每天必看《新闻联播》;爱打麻将,中午必打一小时纸麻将;最大的爱好是照相,与她合影时,她先会捋平衣角,整理好头发,然后会强有力地握住你的手,并且露出灿烂的笑容。 当问起她是否会看《旗袍》的时候,黄慕兰老人高兴地说,肯定会看,可以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风采,是一件很激动的事情! 黄慕兰是一位奇女子。这位出身湘中名门的女性,本可以像大多数的世家小姐一样,读一所教会大学,或写诗,或学艺,相夫教子,悠闲平稳地过日子。可是,她却选择了终身以革命为业。作为中共早期的妇女运动领袖和特科重要成员,她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横跨差不多一个世纪,所接触的知名人士,所亲历的重大事件,足令后人喟叹。黄慕兰 - 人物简介
20世纪30年代从事地下工作时的黄慕兰。周南中学校友会 供图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又名黄淑仪、黄定慧,中共早期的妇女运动领袖和特科重要成员。出身于湘中名门,父亲曾任长沙岳麓书院主任教习,是谭嗣同、黄兴、蔡锷的儿子等的老师。1926年,年仅19岁的黄定慧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北伐前夕在武汉投奔革命。 黄慕兰天生丽质,长得非常漂亮,而且秀外慧中,能力强,有魄力,曾给不少国共高层人士留下深刻印象。1927年三八节,武汉举行了几十万人的庆祝大游行,国共两党的名流如宋庆龄等全部到场,那年刚20岁的黄慕兰是大会的主席。黄慕兰于北伐前夕在武汉投奔革命,担任了汉口妇女部的部长。这位不到20岁的妇女运动领袖,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文化、交际广,工作有魄力,活动能力很强。黄慕兰在武汉工作时,在武汉三镇很有名。她认识许多社会各界上层人士,特别是妇女界的著名人士如何香凝、宋庆龄等,黄慕兰与她们都有过工作关系,曾给不少国共高层人士留下深刻印象。当时,一些单身男子常常晚上往她们的宿舍里跑,而且赖着不走。 令人称奇的是,黄慕兰还被几位大文豪作为原型写进作品。生性多情的郭沫若,把她化身为长篇小说《骑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茅盾写《蚀》借鉴过黄慕兰。一次黄慕兰到茅盾家作客,茅盾开玩笑说“听说你改了名字叫黄定慧了,为什么取了个尼姑的名字?”黄马上反正击道:“你胆敢取笑我,我还要找你算帐呢!你说,你为什么拿我做模特儿?人家都说《蚀》三部曲中的几个浪漫女性,原型都是我,逼得我只好改名‘定慧’了。” 国共分流后不久,黄慕兰赴上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秘书,兼机要交通员,并成为中央特科成员。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营救过周恩来、关向应等中央领导人,以一个令人瞩目的大美女形象出现,周旋于旧上海的各种场合,在隐蔽战线屡建奇功,演绎了一个红色特工的人生传奇。[1]黄慕兰 - 人物经历
1907年,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字淑仪)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开明之家,12岁被父母送进长沙周南女校。周南女校当时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女学生,如向警予、蔡畅、杨开慧、丁玲等。1923年至1925年,黄慕兰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包办婚姻,“丈夫”是抽鸦片、打丫鬟的二世祖。 北伐前夕,黄慕兰逃婚后在汉口投奔宋庆龄、何香凝领导下的妇女运动,19岁担任了汉口妇女部的部长,她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文化、交际广,有魄力,在武汉三镇很出名。很多优秀男士都对她展开了追求。郭沫若把她化身为长篇小说《骑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据说茅盾写《蚀》也借鉴过她的故事。 1927年三八节当天,黄慕兰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主编、中共中央军委机要处主任秘书和警卫团政治指导员宛希俨结婚。国共分裂之后,宛、黄夫妇被命令转入地下工作,用米汤在《圣经》中密写文件、去小旅馆对接头暗号……至此,黄慕兰开始了“潜伏”人生。 1928年,儿子出生才三天,丈夫宛希俨就被调往赣西南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4个月后牺牲。1928年12月,黄慕兰接到地下党组织调令,秘密前往上海任中央委员会机要秘书,成为中央特科成员。赴命前,她强忍着丧夫别子的巨大哀伤,把刚断奶的儿子送回宛希俨的父母家抚养。 在中央机关工作时,黄慕兰遇见了在武汉时就认识的贺昌。贺昌在中共六大上和关向应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日久生情,黄慕兰开始了她的第三段婚姻。 1931年,贺昌主动申请独自秘密前往苏区斗争,黄慕兰再次面临离别。黄慕兰后来才听到传达的消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他跟项英、陈毅等一起被留在江西坚持游击战争,一次率领部队向粤北边区转移时,在江西会昌河遭敌伏击,被包围了7天7夜,最后因粮尽弹绝腿部负伤而壮烈牺牲。陈毅曾写有悼念其牺牲的《哭阮啸仙、贺昌同志》。 1931年1月,党组织看中了黄慕兰的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委命她为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的营救部长,与潘汉年单线联系,承担营救被捕同志的任务。[2] 黄慕兰 - 智救关向应
黄慕兰还曾智救我党早期杰出领导人关向应。
1931年4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在上海领导全国工联工作的关向应在闸北他的寓所被捕。关向应当时化名李世珍,被捕时身份没有暴露。
幸好关向应被捕时,当时负责中共地下党保卫工作的顾顺章正在汉口,对之并不知晓。4月21日,顾顺章在汉口被捕,随即叛变。这个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不仅供出了中共地下党中央几乎所有的机关以及领导人的地址,还将关押在国民党监狱中身份尚未暴露的领导人都逐个指认了出来,当时在狱中的恽代英就是被他指认出来而牺牲的。
营救迫在眉睫,情况非常危急。周恩来找到黄慕兰,要她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救出关向应。
黄慕兰分析再三,便向法租界的大律师、她的密友陈志皋提出,要求会会陈志皋的父亲陈其寿。这个陈其寿可不简单,他在法租界会审公廨当了18年的刑庭庭长,在上海司法界一言九鼎。 当见到黄淑仪后,陈其寿对她很有好感,主动提出要收她为“过房女儿”,并要她担任自己几个女儿的家庭教师。
随着交往的加深,黄淑仪取得了陈其寿的信任,于是陈志皋便向父亲提出了请求,说是黄小姐有一个远房亲戚叫李世珍,被当局误抓了进去,现关在龙华监狱,是否能通融一下。陈其寿一听,很爽快地答应帮忙。
数天后,陈其寿让陈志皋出面请龙华监狱的典狱长到陈家吃饭,同时将黄淑仪也叫了来。就在饭桌上,陈其寿将这件事讲了,并在介绍黄淑仪的身份时,称她为自己的“过房女儿”。典狱长将放人的事一口答应了下来。
但此后,关向应却迟迟未能被放出。这时党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向忠发的叛变。好在他还没来得及把关向应招出来,就被蒋介石枪毙了。虽说有惊无险,但周恩来担心夜长梦多,再次要黄淑仪加紧办理。黄淑仪只好又一次来到陈其寿家中,委婉地催促此事。
听说自己干女儿的事迟迟拖着未办,陈其寿非常生气,于是又把典狱长找来质问,典狱长说是姓李的书记官不肯放人。陈其寿非常了解此人爱好,让陈志皋拿了自己的信,又封了2斤上好的烟土去找李书记官。于是在龙华监狱关了近半年的关向应终于被放了出来。
营救成功后,欣喜不已的黄淑仪和陈志皋一道,亲自驾车到龙华将关向应接了出来,并在东方旅馆包了房间替他接风洗尘。不久关向应便受中央派遣去了湘鄂西苏区,担任了湘鄂西苏区的军委书记兼红三军政治委员,后任红二方面军总政委、八路军120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等职。
1931年,黄慕兰调任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的营救部长,1933年奉命脱党,先后以银行家、慈善家、国民党特派员等特殊身份为中共工作,参与了“全国冤狱赔偿运动”、营救“七君子”出狱、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线、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解放前夕,她还在上海组建过渡性统战组织“牛尾聚餐会”,这个组织曾争取与劝说蒋介石次子蒋纬国反正,可惜没有成功。
建国之后的黄慕兰命运十分坎坷。建国初期,她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上海从事里弄居民工作,当她因党籍问题去找当年暗恋自己的华东局书记饶漱石求助时,却被他一顿奚落。1955年,黄慕兰涉入“潘杨案”之中,于6月初在上海被捕。此后二十多年,她数入秦城,出狱后又多次上诉,一直没有结果。直到1980年,在老战友邓颖超的帮助下,她的冤狱才得以平反。她著有《黄慕兰自传》,记述了党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黄慕兰 - 密报向忠发叛变
鲜为人知的是,黄慕兰是第一个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叛变的消息传递给中央的人,使周恩来等得以及时的转移,使当时的党中央机构避免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黄定慧1931年6月22日下午,法租界大名鼎鼎的律师陈志皋与热恋之中的黄慕兰一起去看电影,因时间尚早,便找了一个咖啡馆坐了下来。两人刚刚坐定,又有一人推门而入。来者叫曹炳生,租界当局的法语翻译。他和陈志皋是同学,一见碰到了熟人,便径直走了过来。
老同学相见,聊天的内容自然很随意。曹炳生感慨地说:“志皋兄,我哪有你这么清闲,陪女朋友出来喝咖啡。今天一早,巡捕房捉了一个共产党的大头头,50多岁的样子,湖北人。他酒糟鼻子金牙齿,一只手只有4个手指头。这个人架子蛮大,但一点没骨气,还没用刑就什么都交代了……”曹炳生坐了片刻,没聊几句,就站起来说:“我要走了,当局马上要派人来巡捕房,办理引渡手续。”说罢,向黄慕兰笑了笑摆摆手,便匆匆离去,消失在人海里。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他们说话的时候,黄慕兰一直低着头,喝着咖啡,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脑子里却在紧张地思索着:50多岁的湖北人,他会是谁呢?等曹炳生一走,她便借口头疼,电影不看了,让陈志皋将她送回了家。一到家,她便打电话通知了刚刚接任中央特科工作的潘汉年。不一会儿,潘汉年就走了过来。两人关起门来将在上海工作的湖北人一个个排起队来……
“会不会是总书记向忠发?”话一出口,黄慕兰自己也吓了一跳。
“对,是他。”潘汉年站了起来,“他年轻时为了戒赌,将左手指砍去了一个。那我就走了!”说罢,潘汉年就跑了出去。
周恩来接到潘汉年的密报之后,立即搬家,住进了四马路上的都城旅馆。中共地下党的其他成员也纷纷转移了。
曹炳生说的那个叛徒确实是向忠发。自从1931年4月担任中央保卫工作的政治局候补委员顾顺章叛变以后,形势变得非常严峻。经中央决定,担任总书记一职的向忠发要到江西中央苏区去工作,为了安全,临走以前周恩来特别安排他搬到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和自己同住,同时一再关照他不能外出,更不能在外过夜。谁知6月21日夜里,向忠发从小沙渡路寓所溜了出来,到姘妇杨秀贞处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到顺风车行要车,被人认了出来,刚抓到巡捕房就扛不住了,做了可耻的叛徒……
为了查实向忠发的叛变,周恩来一面派内线进一步打听,一面派特科红队的队员在小沙渡路他的寓所附近埋伏、侦察。当晚,只见一队特务,押了一个人用钥匙打开了他的寓所进行搜查……周恩来的住所只有三把钥匙,除了周恩来与邓颖超外,另外一把就在向忠发的手里……一场巨大的灾难,就在黄慕兰的机警报信后化解了。 黄慕兰 - 感情生活
黄慕兰一生结过四次婚,其中有三次就属于典型的“革命联姻”。她的第一次婚姻,由父亲包办配给了她父亲朋友的儿子,这个人又吃又喝又赌又嫖,她很痛苦,结婚一年不到就逃出来了。在武汉时期,黄慕兰结识了《民国日报》总编辑、国民党市党部宣传部长的共产党员宛希俨,在董必武、瞿秋白撮合下,黄淑仪与宛希俨于1927年“三八妇女节”登报结婚。1927年三八节,武汉举行了几十万人的庆祝大游行,国共两党的名流,象宋庆龄、柳亚子全部到场,那年19岁的黄慕兰是大会的主席。国共分裂后,她就开始转为地下,去了江西南昌当交通员。不久,生了个儿子,儿子生出来刚三天,黄慕兰还在医院里,丈夫就上山打游击了,1928年宛希俨在赣南领导暴动时牺牲,她把儿子送到男家,前往上海。 1928年底,黄慕兰赴上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秘书,兼机要交通员,并成为中央特科成员,在周恩来、康生、陈赓、潘汉年、李强的领导下工作。黄慕兰遇到新任的中央委员贺昌,很快便产生革命情谊,经周恩来批准,两人正式结婚。不久,贺昌调往中央苏区,后担任了中央红军的总政治部副主任,1935年牺牲。 在营救关向应期间,陈志皋对美貌智慧的黄慕兰展开追求。 《黄慕兰自传》记载:1930年6月的一个下午,她和陈志皋在咖啡馆闲谈,偶遇陈在法租界巡捕房当翻译的同学曹炳生,曹谈起了巡捕房最近抓到的一个共产党头头,说此人是湖北人,60岁左右,酒糟鼻子,镶一口金牙,9个指头,是悬赏10万元才抓到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慕兰一边面不改色地喝咖啡,一边紧张地琢磨此人到底是谁?突然,一个符合描述特点的人物闯进了她的脑海里:这个人很可能是政治局主席向忠发!这个人要是叛变就不得了! 短短两小时之内,这个消息便由黄慕兰传给了潘汉年,周恩来迅速组织中央的李富春、蔡畅等人转移。果然,当天晚上,向忠发带着巡捕房的人直接用钥匙开门闯进了周恩来转移前的住所……向忠发是党的主要领导人,又是特科领导成员,掌握的情报非比寻常,若不是黄慕兰的这次偶遇,中共在上海的中枢机构完全有可能在瞬间垮掉。 1933年,陈志皋正式向黄慕兰求婚。党组织认为,在当时复杂的白色恐怖背景下,黄慕兰与陈志皋结合,很可能会打开新的工作局面,黄慕兰于是听取了组织的意见。 黄慕兰与陈志皋结婚以后,1933年奉命脱党,先后以银行家、慈善家、国民党特派员等特殊身份为中共工作,参与了“全国冤狱赔偿运动”、营救“七君子”出狱、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线、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期间再次遭受国民党的牢狱之灾。黄慕兰 - 建国后的生活
黄定慧老人建国之后的黄慕兰命运十分坎坷。黄陈二人均未获工作安排,黄曾去找当年的同事——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却被他一顿奚落。其实饶乃是由爱生恨,现在当然要看黄的笑话。当时为打破经济封锁,决定派一批人去国外搞贸易,陈积极要求前往,实则他与初恋情人已在外同居,至此恰好可以一走了之。黄无可奈何,只好希望陈继续为党做贡献。陈表示国内一切由黄处理,并决不离婚。陈此去再也没有回来,给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 黄此后结束了通易公司,参加她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上海从事居委会工作和救济总会的工作。1955年,黄慕兰涉入“潘杨案”之中,于6月初在上海被捕,后被关入秦城监狱。63年,宣判她为叛徒、特务、反革命,同年被和宛希俨的长子接出监狱。黄的老同事吴德峰、阿英支持她上诉,期间陈从海外托人带信要黄去香港,黄未去。67年,黄再次被押入秦城,75年释放,黄表示要继续上诉,一直没有结果,连在地下工作时指导过她的工作的高级领导人,也无能为力,不能过问。直到1980年,得蒙邓颖超召见,她的冤狱才得以平反,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
黄慕兰 - 评价
黄慕兰虽然出身名门小姐,但是没有丝毫豪门小姐的娇弱,而是一个有主见、敢作为、大胆泼辣的奇女子,特别是在中央特科工作中,做出了许多重大的成绩,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尤其是在感情问题上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工作需要,放弃自己真爱的男人,而与陈志皋结婚,这种牺牲精神是非常可贵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才皆可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黄慕兰做到了,她奇就奇在这里。中共特科元勋陈赓大将曾说:“慕兰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 周恩来称黄慕兰为“我党网络全书”
5. 杨明明那旗袍的设计师是谁啊,求解。感觉比三十年代的旗袍还美,很符合现在发达国家的服饰元素,很国际化
嗯。就是之前跟我姐姐一起参加过几次杨明明那旗袍的课程。不仅学习了旗袍文化,还有很实用的旗袍着装礼仪和妆容配饰搭配。姐姐定了一件。不过就是等了好久旗袍才拿到。超美的,等待值得。而且杨明明老师就是设计师啊,上海万人旗袍大赛第一名获得者,还给很多明星名媛设计过。你去参加她的课程吧,很有用。
6. 中国的著名服装设计师有哪些有什么样的作品
中国的著名服装设计师——郭培,这个郭培设计师一生的成就非常大,她的代表作有“轮回”“童梦奇缘”“一千零二夜”和“龙的传说”等多个系列的40件作品。1986年毕业于北京二轻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她是我们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也是我们国家目前最早的高级定制服装设计师。
他也是国内知名演艺名人、一线明星出席时装周、婚宴礼服的设计师,例如曾经范冰冰走红毯为她精心设计的“龙袍“,就让网友大为赞叹的,还有张静初的“梦回盛唐”都吸引了广大媒体的眼球,许建树的名声更加大噪了,被誉为红毯的第一人,还曾为俄罗斯的元首特朗普的孙女阿拉贝拉设计过,为她设计了一件旗袍。
7. 中国旗袍是谁最先设计出来的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还有更多,自己去看吧:http://www.tcl8.com/bbs/dispbbs.asp?boardID=60&ID=735&page=1
8. 中国第一个设计旗袍的人是谁
杨成贵先生被誉为“中国旗袍设计第一人”,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时在北京为参会的三十多位中国女部长、女市长制作的旗袍备受赞誉;曾为蒋经国夫人蒋方良、日本高松宫亲王妃、韩国总统夫人等政要名媛设计制作旗袍……
PS:宋美龄.她有9000件旗袍,也是她把旧式旗袍改为现代旗袍的.
9. 旗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什么地位
旗袍最早是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长而宽松的女装。这种服装是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开始走俏的,当时它被改造成一种贴身的服装必需品,深受女演员和知识女性青睐,成为女性温柔和优雅的象征。价格更低廉的量产服装最终削弱了旗袍的吸引力。
据法新社9月27日报道,在台北一个安静的作坊里,三个年轻女子在一位有着几十年制造经典旗袍经验的裁缝师傅的监督下,一丝不苟地进行缝纫和熨烫。
74岁的林锦德(音)是台湾仅剩的几个仍然专门制作这种高领、紧身服装的手艺人之一。这种服装曾经是许多妇女日常服装的一部分。
报道称,他的作坊里挂着琳琅满目的各式女装,从精致的长款绣花红色真丝旗袍,到采用更耐穿的布料制作的短款裙装,不一而足。与各式成衣相比,定制的旗袍被认为日益不切实际和价格不菲,人们现在主要在婚礼和特殊场合才穿着它们。林锦德担心服装制作工不再愿意学习他的技能,于是就招募学徒以传承自己的技艺。37岁的洪楚祖(音)是林锦德的三个30多岁的女学徒之一。身上穿了一套自己做的及膝蓝色花旗袍的她说:“师傅很有耐心。我们是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练习的,一针一针地学习。”
洪楚祖说,她觉得旗袍很漂亮,是在生完孩子后辞掉了护士的工作来学做裁缝的。她打算开一家自己的裁缝铺,销售根据现代生活需要改良的手工旗袍。
报道称,林锦德脸上常常挂着微笑,身上穿着老式吊带裤。他说希望确保自己60年的缝纫经验不会浪费。他说:“我竭尽所能把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徒弟们,希望她们今后能够独当一面。”
10. 谁是第一个发明旗袍的人
旗袍的具体发明人不详。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综述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凝练。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