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民中制服照片
① 宁德民中
宁德市民族中学位于我国畲族人口最为聚居的福安市,是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也是我国畲族学生最多的一所民族中学。学校创办于1958年春季,当时名“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隶属福安县文教局管理。学生以畲族为主体,面向福安专区的福安(含柘荣)、宁德、霞浦、福鼎、寿宁、周宁、长乐、连江、罗源9县招生,校址设在福安城北甲杯山上(后解放军134医院址)。1960学校迁往福安县城北郊溪边村(原闽东电机三厂址),改归省教育厅直接管理,招生范围扩大到福安、闽侯、南平、三明和福州5地市。1964年学校划归福安专员公署文教局管理,主要招收福安本专区的少数民族学生。1968改名“福安专区民族中学”。1970年10月,学校迁到福安城内原福安师范校址(即今宁德市民族中学校园,福安市城北街尾103号)。1971年10月,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宁德地区民族中学”。2001年6月,学校再更名为“宁德市民族中学”迄今。
学校自创办以来不断发展,不断壮大。1958年初办时仅是一所初级中学,招收2个班97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78人),共有11名教师(其中专任教师9人);1971年2月发展为完全中学,有18个班948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222人),共有67名教师(其中专任教师51人)。到2005年扩大到43个班、2356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1340名,约占学生总数的60%),教职工167人,其中专任教师14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务46人、中级职务54人。目前学校共有42个班级,其中初中12班、高中30班;在校学生2300多名,学校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专任教师164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含培养对象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8人,已获教育硕士学位的9人。
宁德市民族中学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归属宁德市教育局主管。内部机构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民族教育研究室。1958年到2008年历任学校行政领导(校长、革命委员会主任)有:郑去闽、田祖勋、杨守晃、翟如、阎兆和、孙式康、祝亨同、张鉴春、蓝存安。2008年10月始郑一平任校党总支书记,主持工作。
宁德市民族中学现有土地总面积32345平方米(48.49亩);总建筑面积26819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6635平方米,办公用房880平方米,校园主区生活用房9845平方米;体育运动场所面积6620平方米。校园内现有主教学楼2座,图书、科技、办公综合楼2座,学生公寓2座,教师宿舍2座,食堂1座。有效藏书83025册,计算机300台,普通教室全部配置多媒体教学全套设备,实验室设备齐全。
宁德市民族中学办学五十多年,为闽东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放在首位,重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少数民族生的扶助和培养。学校把“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养优秀民族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五十多年来,宁德市民族中学总计培养了48届1万多名初中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6000多名;办高中39年,总计培养了37届9000多名高中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4000多名。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宁德市民族中学共有34届5000多名高中毕业生被高等院校录取,其中少数民族2000多名(均未含上世纪60年代保送上民族学院预科班和1987—1999年被有关大专院校民族预科班录取的人数,以及近年在录取线下被高等院校录取的人数)。民中的毕业生遍布共和国的东西南北中,远涉世界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民中的校友队列中有肩负重要责任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忘我工作的少数民族带头人,有在不同领域做出非凡业绩的社会英才,更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学校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本校实际情况,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还不断增强教育创新意识,努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德育工作创新,教研工作创新,不断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中毕业班中考成绩连年优秀,屡获福安市综合成绩评比“优胜单位”称号,得到社会好评。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录取上线率逐年提高。2009年我校高考又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蓝洁同学以总分684分荣获宁德市理科总分第一名被北大录取,连逸晞、薛杰俩同学以总分652分荣获宁德市文科总分第二、三名,并列福安市第一名。全省文理科前100名中福安共4名(其中文科3人,理科1人)。 而我校就占了3名(文科连逸晞同学第47名、薛杰同学第48名、理科蓝洁同学第57名)。有30多名少数民族生考上重点大学。2010届在09届的基础上又取得高考、中考优异成绩,上本一有53人、本二210多人,大大超额完成福安教育局的指标,尤其可喜的是少数民族学生成绩喜人,多位民族生成绩进入福安市前十名,被全国一流重点大学录取。展现了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实力和风采,显示了我校办学实绩,也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1999年,学校调整办学结构,初中每个年级各4个班全部为少数民族生,高中招生按50%招收少数民族生,畲族生的录取线比汉族生低40—50分。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设立《民族中学建立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研究》的国家重点课题研究项目,积极探索构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教学专家”的发展规划。1994年以来,共培养了8名福建省特级教师、9名福建省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3名宁德市杰出人民教师和2名宁德市名教师。
学校把传承畲族传统文化紧紧地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开设了一些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兴趣爱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畲族语言文化》、《畲族文化风情》、《畲族风俗》、《闽东畲族史》等选修课程,让少数民族学生沉浸于民族传统氛围中,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和历史,让他们掌握和破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码,做一个有根的现代畲乡人。2008年又建立了“畲族文化展厅”,自觉地承担起向新一代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宁德市民族中学在各项工作中总是力争上游、奋勇争先,富有教育创新精神。从1993年到2010年,宁德市民族中学获上级各类表彰50多次。2001年被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 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评为“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2004年被评为宁德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和“宁德市名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教师基地“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校,2007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福建省文明学校标兵、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福建省诚信教育进校园活动先进单位。
宁德市民族中学以“团结、严谨、勤奋、进取”为校训,与时俱进,永不停息。
学校创办时校址(后解放军134医院址)
六十年代学校校址(原闽东电机三厂址)
七十年代的校门
八十年代的学校操场
80-90年代的校门
学校新校门(北门)
学校塑胶跑道
② 宁德是民族中学怎么样怎么有人跟我说很垃圾
立碑:宁德市民族中学搞我的教书的同班的弄死一个,立马去死庆祝
③ 福安民中和宁德民中是同一所学校吗
福安民中是指福安班中的
民族中学
,现在都叫做版
中民
中。
而宁德民中以前也叫做福安民中,但是后来改名为
宁德市民族中学
。
所以对现在而言,福安民中是指版中民中。
而宁德民中是
富春公园
对面的那所。
而ls的
金涵
,叫做宁德金涵民族中学,又是另一所。
④ 宁德民中去年有多少人考上985高校
这个数据恐怕只有教育部那里才有汇总,因为所有985高校的招生计划总和就是考上985大学的学生总数。
你说是这样吗?
⑤ 宁德市民族中好吗
我是少数民族的 里面只收畲族 回族等少数民族 汉族也有 里还可以 就是一般般。
⑥ 宁德市民族中学的介绍
宁德市民族中学是全省唯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一级达标重点完中,初中部全部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部民族生占46%。现有教职员工184名,其中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53名。 学校现有44个班级,学生2422名。其中:初中部12个班级,学生662名,均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部32个班级,学生1760名,少数民族生1024名,占58.2%。初高中均向全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⑦ 宁德市民族中学是福安的那所民中吗
嗯,富春公园对面,以前叫做福安民族中学。
但现在改名了,现在的福安民中是指版中民中。
⑧ 宁德民中有没一个叫肖柳茜的女生
都知道是哪个学校了,直接去学校问下,实在不行就蹲门口看看
⑨ 宁德市民族中学去福安一中的有多少人
宁德择校不能去,将比分扳为择校,今年是394。
高中正取或择校绝对可以去。
五,根本不考虑坏。
除非你在高中正取和择校志愿,你不能只去第五。
⑩ 宁德市民族中学的突出特色
办学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学校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办学特色,主要有:一是确立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生员结构体系;二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绝大多数住校的特点,建立起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课内课外一起抓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学秩序;三是从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出发,本着加强初中、打好基础,发展高中、形成优势的原则,逐步形成适应培养多层次人才的需要的办学思路;四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成立畲族经济研究小组,畲族传统文化、体育研究小组等等,加强对民族教育资源的开发;五是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贯穿于办学过程始终;六是坚持做到了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 为了形成鲜明民族办学特色,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措施有:一是课程改革创新。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体系,除了加强基础学科课程建设外,增设了一些供学生选修课和校本课程,以培养兴趣、爱好等,如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畲族语言文化》、《畲族文化风情》、《畲族风俗》、《闽东畲族史》等科目。在课堂上,加强师生的交流活动,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在课外活动时间,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室、体育场馆尽量全方位向学生开放,让他们有足够的时空开展创造性学习。二是管理体制创新。由于少数民族住校生多、学校形成了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尤其突出学生在各项工作中自我管理,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能力。为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空间,每年都举办艺术节、科技节、田径运动会等大型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历次的校艺术节上,所有的节目都是同学们自己编、导、演的,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三是扶持方式创新。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偏远山区,这些地方不仅文化相对落后,而且经济也不发达,虽然享受政府助学金,但远远解决不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如:在班级、年段发动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自愿基础上帮助民族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通过助学金、减免学杂费、师生互助等形式帮助贫困少数民族生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利用爱国人士捐资助学、市关工委牵线搭桥等社会力量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结对子、一帮一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排忧解难,鼓励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