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装设计 » 例外女装袍

例外女装袍

发布时间: 2021-08-15 11:22:25

旗袍什么时服装

旗袍,是清代满族妇女的一种

旗袍

服装,流行于皇族妃子及贵族妇女中间。满人原出于女真族,妇女衣着效法辽、金,还受到元代蒙族妇女长袍的影响。17世纪初,努尔哈赤用武力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八旗”制度。随后,满洲旗人在半耕半牧和开拓疆土的征战中,逐步形成了男女老少都穿无领宽腰身直筒式服装,这就是最初的旗袍款式。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了清朝以后,经过将近100年的时间,旗袍作为专一衣装,取代了汉人的长裙款式。

到了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旗袍受到西方服装影响,腰身逐渐变瘦,肥袖变小,无领变为有领,款式开始往曲线形演变。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旗袍开始在国内普及开来。款式是上身适中,袖长过肘,袖口也比较宽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旗袍的腰身变窄,袖口缩小,袖长不过肘。这样女性的曲线美能显示出来了。20世纪40年代时,它的袖子更短了,后来就干脆取消。袍身的胸、腰、臀部更合体,轮廓与妇女体态一致。于是,女性的风韵完全体现了出来。

旗袍的材料常选用传统的丝织物;缝制有镶、嵌、滚、绣等传统工艺;式样也很多,领、袖、襟、衣长和两侧开叉高低都经常变化。发展趋势由宽松到贴体合身,如今演变成流线型,穿着典雅舒适。

旗袍早已冲破了满族女装的范围,它早已为广大中国妇女所喜爱,并进而成为许多国家妇女喜爱的服装。

⑵ 古代袍,衫和衣有什么区别

袍:穿在最外面的,一般有很多装饰,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多在正式的场合穿,当然战袍例外;衫就比较随便,是古人在家里穿的,装饰很少;衣,是贴身穿的,就像现在的内衣。

⑶ 古埃及法老的衣物是什么样子(只许介绍衣服的样子,不许介绍古埃及历史)

皇室成员对金子类珠宝的胃口都很大,而自古以来,恰好是陪葬的大量珠宝吸引了盗墓者,因此要完好无损地挖掘到这些珠宝是很罕见的。但在1834年,一个名叫裘塞珀.费里尼的意大利探险家就发现了一整套珠宝。他在苏丹境内一处名叫米洛衣的地方发现了属于阿玛尼莎赫图王后的一个金字塔。对这些物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揭示出它们的主人是如何穿戴它们的。比如说,阿玛尼莎赫图王后把由10个组成的一套手镯平均叠加在两只手上。在她的陵墓上,还有9个盾形戒指。这些戒指都是平常的戒指,但她不是把它们戴到手指上,而是把它们连到头发上,让它们从额头上垂下来。

其他装饰物被赋予了宗教或政治的涵义。法老的饰物深具象征意义,他们所持的弯拐和连枷代表着他们对领土、牧人及农夫的权力。“伊西斯圣结”是生命的神圣象征,通常只有国王、王后和众神才有权拥有。它的起源不确定,但是据说它象征着便鞋上的鞋带。眼镜蛇是埃及君主们专有的象征,它被装饰在王冠和鹰状头巾上。“荷露斯之眼”是一种很常见的幸运符。

花也是常用的饰品。人们把鲜花剪裁成项饰,在葬礼或节日的宗教仪式上穿戴。埃及人喜欢花,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美丽,还因为它们蕴涵着各种象征意义。莲花一直是埃及的象征。传说一朵大莲花从远古的水域生长出来,在开天辟地后的第一个清晨里,这朵莲花是太阳的摇篮

⑷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几层名称是什么我只知道里衣和外袍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三层。

越往内的衣服越薄,越外边的衣服越厚。如内里可以穿内衣内,其外可以穿单层薄的中衣,再外边可以穿件厚的袄加夹裤或夹裙裳,也可直接穿一件夹袍,最外厚的褙子或外氅。

每个朝代有各自不同的服装:

1、三代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

2、商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3、秦汉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4、隋唐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5、宋代

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起于五代时的缠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渐流行。

6、元代

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7、明代

为重新振兴中国社会,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汉服服饰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

8、清装

明、清两代汉族女装变化同样极大,清代早期开始逐渐强迫变汉服为汉式旗装。清中期以后女装层层镶边,称为“滚镶”。清代满族妇女着满式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

乾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

(4)例外女装袍扩展阅读

古代服饰颜色的讲究:

明太祖朱元璋“禁庶人服色用黄”:在古代服饰颜色中,黄色的地位变化是最大的。黄色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专用色,其实一直到隋唐才被确立,而在此之前并无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以土德为王”,中原之土为黄色,后世遂崇尚黄色,黄色逐渐变成了一种权力和尊贵的象征,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主观解释。

就《绿衣》一诗中“绿衣黄里”的说法来看,先秦时期普通人也用黄色布料来做衣服。而在秦汉时期则规定:“轿夫为黄”。黄色分配给卖苦力者使用,以区别身份,所以张角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统一头裹黄布,就很好理解了,这支农民军也因此被称作“黄巾军”。

黄色出现在帝王服饰中,应在上古周代。《周易》中有“天玄地黄”的定义,周天子在祭天时的着装是“玄衣纁裳”,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赤黄色的下裳,但此时的黄色并非帝王专用色,而且不是“黄袍加身”。

黄色成为皇帝的御用服色始于隋代,隋文帝杨坚穿黄袍临朝,不仅庶民不得使用,就连皇帝身边的重臣也一律不准僭用黄色。以后历朝遵行其规,连颜色深浅都有规定。

⑸ 日常什么男装和女装旗袍搭配

如果旗袍是纯红色的,那你可以选择红色、金色鞋,银色比较亮眼,看你是否能接受。
如果非要说穿旗袍如何搭配鞋子,什么鞋子最好,肯定是高跟鞋。鞋子的颜色要根据你的旗袍颜色来定。
浅色旗袍,可以配白色的高跟鞋;深色旗袍,可以配黑色高跟鞋。如果是其他颜色的旗袍,可以搭配同色系的鞋子。
银色、金色的高跟鞋我觉得应该算百搭,都可以配,关键要看旗袍的质地、样式和自己的肤色。不妨去商店试一下,适合自己最重要根据你旗袍的面料 来选择。再就是根据质地和颜色问题。
如果是绸缎就配亮片型的鞋穿如果是棉布类就配碎花型的鞋子穿。最好是比较清爽型的人不是太高 一定要穿高跟鞋如果个儿还不错。那就选只要一点跟的鞋子。
如果是比较素的颜色,建议穿白色高跟鞋就行,反之,则选一双颜色比较亮的,颜色跳点的。一般是搭绣花鞋,喜鞋。

⑹ 抖音里有个显示中国风高端定制旗袍女装的音乐是什么名字

歌名:人间第一情

歌手:张也

作曲 : 刘青

作词 : 易茗

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抬头就看见满天星辰

轻风吹拂着童年的梦,远处传来熟悉的歌声

歌声述说过去的故事,歌声句句都是爱的叮咛

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

永远与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父母心

有过多少明亮的夜晚,理想就化作满天星辰

清风照耀着童年的梦,心中却唱起属于未来的歌

歌声唱出美好的希望,歌声呼唤着又一个黎明

辛勤白发人,事业总年轻

永远与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儿女情

永远与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儿女情

(6)例外女装袍扩展阅读:

歌手张也演唱的这首歌曲《人间第一情》的歌曲总时长为3分34秒,歌手发行的《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专辑之中收纳了这首歌曲,专辑于1999年9月05日开始发行,专辑包含了十三首歌曲。

《人间第一情》这首歌曲也是歌手演唱的众多优秀作品之一,这首歌曲发行之后,深受歌迷的追捧。歌手牟玄甫演唱这首歌曲,收纳于其专辑《把春天写在你的脸上》之中,专辑收纳了十三首歌曲,专辑于1999年9月1日开始发行。

⑺ 简述唐代女装特点

1、慢束罗裙半露胸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也有少数用“套衫”式的,穿时从上套下,领口宽大,呈坦胸状。

半臂的下摆可以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裙腰的里面。从传世的壁画,陶佣来看,穿著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衬内衣(如短襦),而不能单独使用。

3、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

“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

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7)例外女装袍扩展阅读: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

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

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

如唐诗所描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⑻ 伊斯兰教的女装(Hijab,Burqa,Niqab)有什么区别。(抱歉不知道这三种衣服中文怎么说)

伊斯兰教的女装(Hijab,Burqa,Niqab)的区别在于它们是不同的服饰。

Hijab是头巾,用来遮盖妇女头发的;Niqab是面纱,有些伊斯兰国家要求妇女把脸部也遮挡起来;Burqa是罩袍是阿拉伯国家、及一些伊斯兰国家里女性的传统服饰,也是多数这些国家的规定。

Hijab是一块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布,看起来像一条围巾,折叠后包住头,系在下巴上,用来遮盖头发和脖子,只露出脸。

Niqab是一种头巾和面纱的组合,覆盖在头部部、耳朵和脖子,只露出眼睛。Niqab经常延伸到背部中央和胸部。

Burqa是一种罩袍,从头到脚覆盖整个身体。穿上它后,妇女从头到脚就被包裹地严严实实,只能透过眼前一小块网纱看到外面的世界。

(8)例外女装袍扩展阅读

穆斯林女性到达青春期后,出现在成年男性或者是非穆斯林女性面前都需要佩戴面纱或者头巾,Hijab是世界范围内最流行的穆斯林女性服饰。

Niqab可以和burqa或其他衣服一起穿。常见于阿拉伯、巴林、科威特、卡达、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以及东南亚、北非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区。

在一些伊斯兰文化中,burqa是女性外出的日常装束,回到家才能移除。Burqa是遮盖得最严实的穆斯林服饰之一。

⑼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穿着是怎样

魏晋南北朝服饰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

魏晋南北朝服饰

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同时,民族间战乱频仍,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一魏晋南北朝服饰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因传说为诸葛亮服用,故名“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对唐宋时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另外,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等等。左图为戴小冠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中图戴笼冠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右图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邓县出土彩色画像砖)。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二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左图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刘伶画)。中图是梳丫髻、穿宽衫、袒胸露腹的士人。右图为裹巾子、穿宽衫的士人。(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砖印壁画)

魏晋妇女假髻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此图为戴假髻的妇女(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三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

魏晋南北朝服饰

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裆等。左图穿杂裾垂髯服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漆画屏风)。右图为戴小冠、穿裲裆的男子(河北景县出陶俑)。

魏晋武士铠甲

魏晋南北朝服饰由于战争频繁,魏晋时期的武士胄甲,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比较典型的有筒袖铠、两裆铠及明光铠等。筒袖铠一般都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连属,肩装筒袖。头戴兜鍪,顶上多饰有长缨,两侧都有护耳。两裆铠服制与两裆衫比较接近,材料以金属为主,也有兽皮制作的。据记载当时武卫服制,有“平巾帻,紫衫,大口裤,金装两裆甲”、“平巾帻,绛衫”、“大口裤褶,银装两裆甲”。穿两裆铠,除头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裤褶,少有例外。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腰束革带,下穿大口缚裤。这种铠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广泛,并逐渐取代了两裆铠的形制。左图为戴兜鍪、穿筩袖铠甲的武士(河南出土西晋陶俑)。右图为穿明光铠的武士(河南洛阳出土陶俑)。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四魏晋南北朝服饰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的长幅卷轴画。洛神为洛水之神。相传是古帝宓羲氏之女。曹植在赋中借以表达他失恋后的悲哀、苦闷和彷徨的感情。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男子的服装更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另外,图中侍者多戴笼冠,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魏晋笼冠大袖衫魏晋南北朝笼冠大袖衫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图为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魏晋贵妇衣裙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魏晋贵族男子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皇帝便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官吏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服饰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编辑本段魏晋士大夫魏晋士大夫服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服饰戴巾子、穿宽衫的士人(孙位《高逸图》局部)。《高逸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杰出作品,它虽然出自唐代画家孙位之手,但具有浓郁的魏晋风韵。画面绘四个士人,盘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安排来看,都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相同,人物的服装和形态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晋南北朝形制。魏晋士大夫服饰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魏晋士大夫服饰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北朝官吏便服

北朝官吏便服左图为戴突骑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图为戴突骑帽、穿裤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图为戴突骑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县北白道出土彩绘陶俑)。魏晋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魏晋时期一般男子服饰主要为大袖衫、胯褶及两裆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官吏外穿的服装,形似披风,两边虽装有袖子,但无实际用途。从形象资料来看,隋唐时期仍流行这样的装束,男女都可以穿着。

编辑本段魏晋妇女发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顾恺之《女史箴图》,彩色绢本,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绘。全卷共九个部分,这是其中一个部分,画面为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再度流行,成为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在顾恺之的另一幅图卷《列女图》里也有描绘。(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编辑本段魏晋杂裾垂髾服魏晋杂裾垂髾服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魏晋杂裾垂髾服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编辑本段魏晋妇女衫裙魏晋妇女衫裙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新疆织纹锦履

魏晋南北朝妇女的衫裙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等。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鞋为礼。鞋子的形式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西晋又有鸠头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饰定名。其中各种履不一定都是妇女所穿,如风头、立风、五色云霞、玉华飞头等属妇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为南北朝时男足女足无异样。还有加以锈纹的履,例如陆机《织女怨》有“足蹑刺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另外木屐在当时也为妇女穿着。魏晋妇女衫裙之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衫裙图为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侍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大袖衫、间色裙穿戴展示图(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复原绘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两侧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男女,小的仅有数寸,高的竟达几尺。他们中间有权势显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些人物,都为修造洞窟出过资金,他们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壁上,表示该窟的菩萨佛像都由他们供养,所以被称为窟主,也被称为供养人。很多供养人的身旁都附有题记,写明年代、职衔、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图所绘的服饰,在当时带有普遍性,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陶塑妇女,也穿这类服装。其特点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着条纹间色裙。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饰。晋人《东宫旧事》记太子之妃服装,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色。可见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

编辑本段魏晋信使服饰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饮等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编辑本段魏晋南北朝服饰典型形象男子典型形象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藐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额审议,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女子典型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发髻形势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势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杈子,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服装商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群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位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给人以俊俏潇洒之感;加上丰富的首饰,反映出奢华靡丽之风。南北朝时期的百姓妇女梳丫髻,穿宽袖短衣、长裙、侍女梳环髻、穿对襟衣。

⑽ 女装睡衣有哪些品牌

1、爱慕

爱慕集团(以下简称爱慕)由爱慕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和投资的数十家分子公司、合资公司组成;爱慕专业从事高品质贴身服饰及其用品的研发、制造和品牌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旗下有两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艾格

艾格第一间以"ETAM”为名的零售店开业是在1916年的德国,到1928年,连锁点网络发展到了巴黎,并以此为基地,逐步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著名女装连锁店,其总部设在法国巴黎。

1982年的巴黎,就已经有了ETAM的商店,并以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时装之都为基地,逐步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著名女装连锁店。ETAM以其时尚的风格,适中的价格成为年轻法国女郎最熟悉,最亲切的品牌。

3、曼妮芬

曼妮芬是汇洁集团成立的第一个内衣品牌,1996年曼妮芬第一家专柜在北京开业,1999年曼妮芬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传统民俗相结合,将“龙凤”这种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内衣的设计理念中,奠定了品牌在中国内衣界的原创地位;同年,曼妮芬率先推出修身保暖系列,首创女性保暖新概念,使美体与保暖功能完美结合。

(10)例外女装袍扩展阅读:

睡衣历史

20世纪初,睡衣与其他各类服装一样矫揉造作,不论是女式睡衣、情侣睡衣,闺房睡袍、茶袍等,均有精美繁杂的悬垂装饰和层层叠叠的穿法,却忽视实用性。这个时期,睡衣全是奢华的丝质绒质定做服装,是上层阶级的属物。

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令睡袍变得不那么松垮,同时带来较男性化的简洁款式。战后经济发展,欧美旅游业兴旺,以至于服装店开始制作睡袋、床罩、枕头及床单,并与女式睡衣相配套,带动了寝室系列的时尚。同时因为旅游生活的需要,睡衣款式也越来越轻快。

热点内容
一个男孩和比自己大的女人偷情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2:17 浏览:613
庄园女主爱上园丁的意大利电影 发布:2024-08-19 08:50:37 浏览:105
女子被开膛破肚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9:01 浏览:674
李采谭以及其他演员 发布:2024-08-19 08:18:24 浏览:80
红河谷小孩死了吗 发布:2024-08-19 08:14:07 浏览:200
电脑东成西就完整版在哪里看 发布:2024-08-19 08:10:23 浏览:220
什么软件能让二个人一起看电影 发布:2024-08-19 07:53:56 浏览:347
直接在线观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7:39:03 浏览:822
啄木鸟最新电影 发布:2024-08-19 07:28:55 浏览:881
花蛇电影日剧 发布:2024-08-19 06:58:21 浏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