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批發 » 綺麗皮衣

綺麗皮衣

發布時間: 2021-08-17 14:11:11

A. 殷素素的角色評價

和張翠山愛情的開始
一、 她和張翠山的愛情始於一個騙局。龍門鏢局和幾個少林僧共七十七條人命,盡數被認為是張翠山所殺「那是我安排下的。」她說來輕描淡寫,格格嬌笑,宛若兒戲。
此真「邪教妖女」,「橫蠻刁惡,面冷心狠」卻不禁令人怦然心動。
或許,他們之間的姻緣早在她接觸俞岱岩時便開始了。一點點欺騙,最終織就成最濃密的相思。
一聲「張五哥」,兩個人的心動。
或許真的應當感謝謝遜。否則身處中原,禮教森嚴;正邪殊途,顧慮良多。一對璧人怎能如此容易、迅速地真心相對。
欺瞞是心痛的開始。
冰火島十載平靜、幸福的生活,總算是到了頭;中原萬里之外,也終究是回去了。曾經是南極仙島,這才是他們真正的人間地獄。
她的謊言是為了保護謝遜和自己一家,卻不想立即讓單純的兒子露了餡。中原歸路迢迢,一開始便如此艱難。
報仇、奪取屠龍刀,都化為強斗、暗算;一步步的緊逼。
武當山的壽宴上,那個她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十年過去仍是想瞞也瞞不住,終於揭開。不知摧斷了誰的肝腸?
這或許是她此生最悔恨的騙局,但或許也正是這個騙局讓她和張翠山相識。孰是孰非,有時候難以言清。而這個騙局卻始終折磨著殷素素,她恐懼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她懼怕她愛的人會恨她、會舍棄她,面對這愛她既堅強又懦弱。
騙俞岱岩近身受蚊須針以致到他最後面臨終身殘廢的下場,她終於大膽說出;換來武當派上下的怨懟,換來丈夫的一句「你騙得我好苦」。他自刎謝罪,不忍傷她只能如此。
如此欺騙,要了他的命,也是要了她的。
她忍痛布置失了那「軟心腸」的愛人,終於還回她「妖女」本色。一個彌天大謊,讓少林、天下受盡戲弄。讓多年後的張無忌想起來又是傷心、又是驕傲。她只是凄然一笑:「我沒跟這和尚說,我是騙他的......你瞧你娘......多會騙人!」
即便是死,她也騙過了所有人,並同時設了另一個局。
她斜斜跌倒,胸插匕首。「天上地下,人間海底,都在一起」,終究是她追隨了他。
最喜歡的妖女,便是殷素素。
她容光清麗,明艷不可方物;她地位尊榮,乃天鷹教教主座下第一人;她行事狠辣。智計百出。
如此女子,充滿靈氣和邪氣。其實,她更情真。
嬌羞無限,情柔意蜜
二、「你歡喜我,我很是高興。」此刻的她嬌羞無限,情柔意蜜。她對他,早已是情根深種。發乎內心的愛,最是真純、動人,一不小心便泄露了心底的秘密。於是她不願發銀針暗算謝遜,不為別的只因為害怕失去與張翠山共處的機會。仍是如此任性,卻讓人於其中窺見她滿懷的真情。
曾經心高氣傲、心狠手辣;她卻願意為他而改變,甚至於立下毒誓:「隨我夫君行善,決不再殺一人」。不是委曲求全,是甘心取悅。生活高貴如她,反而更懷念荒島的生活。
對丈夫、兒子、義兄,她愛的人;她的感情從來都是真純的,哪有半絲虛假?
為了義兄受艱難,為兒子的失蹤傷心恍惚;為了他——張翠山,為全他「武當七俠之義」她甘願死於他的劍下。太痴,太傻,皆因為太情真。
所以,在張翠山死後,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殉情相隨。生死不離的承諾,是由她完成的。
張翠山死得慘烈,而殷素素死得悲壯。
她的死是最華彩的一幕,全了她動人的性格。
她倒下時,我驀得失了悲喜。
最感動的是她死前的軟語叮嚀。
——「孩兒,你長大後,要提防女人騙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
此句何意?大多的理解都是叮囑或是讖語,但竊以為這未嘗不是她對自己和張翠山這場愛戀的無奈的感
嘆:如果,情郎不信任自己,就不會與己相愛,也不會身敗名裂、羞愧而死。錯,她攬在自己身上。
她的心傷,她的愛情。
一切皆化為她嘴角微揚的凄然一笑,香魂玉魄隨君逝。
未相欺,最情真。 三、張翠山想像不到淺笑盈盈,風度翩翩的妻子就是兇手。意象里也許會有咿呀的車輪,道旁的青草,未知的明天,少年的憧憬和不忌憚,可這層薄薄的溫情畫一俟捅破,卻是骨肉相連的三師兄闊別多年後臉孔也為之扭曲的喑啞指控。心房如紙,吹彈得破。
殷素素是殷天正的女兒,殷野王的妹妹。家學淵源里少不了一股霸氣,擁有龐大的勢力,這使人自然而然的看淡了若干繁華世相,加上她年少氣盛,無所不用其極,竭盡心智與手腕,要奪那屠龍寶刀,要聲勢,要威風,要名至實歸,要俏立江湖。
武當山既是泰斗,也是道統淵藪,要匡扶正義,更要消彌邪惡於無形。立意既正且高,而張翠山還不過是個副使。既生翠山,何必有素。
喜歡上張翠山,為他付出自己的一生,至性至情的殷素素。這世間的饕餮、宵小、色鬼一時都敗了顏色,竟然敗了一世。最後俯身在無忌孩兒耳邊按下心底濤天巨浪,舌綻春雷,說的是自己氣苦至死的要命諍言。好個殷素素啊,一抬頭,彷彿變了另一個人,輕巧巧一句話,瀕死還令武林大亂,毀少林清靜,更給張無忌埋下一記閉門羹。
冰火島上的歲月彷彿世外桃源,只埋了謝遜這位智慧極高的導火索。彷彿世間便是一隻火葯桶,人人置身其中,無處可避,只因為這根火線便埋在人人心裡。
四海浮冰,島上卻是個火山。洞居,物簡,卻春意無限,我陷在這綺麗的想像里不願意出來。世人難見的極光是它的注腳,樸素自律的起居是它的精神。初生兒的啼哭如同美麗宏大的史詩剎那間將謝遜由極乖戾變得極溫柔,老天爺的靈光撫平沖牛斗的怨懟,時光彷彿倒流,感恩的力量奔涌不絕。這與謝遜喊聲震天,撕心裂肺的賊老天是多麼的相得益彰,是多麼酣暢淋漓的跌宕起伏,曲折有致。人間世相如同風情畫卷,謝遜盲後也可以從小舟到石獄,默然鐫刻事件的脈絡於石壁之上,令張無忌又一次被閃電灼傷。這是一場陽謀,從殷素素的臨終告誡彰顯一時,到謝遜的金剛指再次呼告,一時間,讀者的心海為之沸騰。若干年前,那個死於眾目睽睽之下的女人如此生動的浮現於我眼前。
我彷彿曾與她很親近的人,看得見她的眉梢眼角,聽得見她徜徉在風景里哼的調子,喜歡過她的微笑,心酸過她的決絕,愛過她的愛,苦過她的苦,嘗過她肝膽俱裂的滋味,感喟過這雙璧人不容於世的鮮血長流。
世上最大的一個字就是錯。一開始就在不斷的證明是錯了,錯了。楊不悔竟然嫁了殷梨亭。謝遜力斗三僧,黯然開釋,心如夜色蒼穹。一部倚天屠龍,自郭襄天涯思君不可忘始,到張無忌畫筆一顫而終,全都錯了。天下大勢,為小人所乘。所謂愛情,不過顛沛流離,苦盡崩塌。 這名字帶了幾分純真,卻更多的透著執著,殷素素。
素素是個「魔教邪女」,在最初看故事的時候,除了這個定語我對素素的第一感覺是聰明。慢慢看的多了,才發現,原來金老安排的魔教邪女們,都是美麗的、聰明的。是的,素素聰明,而且聰明的「單純」。上下十五部,金書里的第一聰明女人當屬黃蓉,只是在我眼裡,我更偏愛素素的單純的聰明,因為她並沒有如蓉兒一般的、已經聰明到了錙銖門縫里都帶了幾分算計的味道。不是說她可以比蓉兒大氣,天鷹教的教眾再多總也不敵面對千軍萬馬的壓力,只是素素不需要步步計較,不需樣樣掌控於指骨間,她是不需更不是想。她性子里的自我,很多時候都表現為了豁達。我很喜歡這個女子的不計較。
同樣的聰明魔女,還有一個趙敏。這兩人的映像常常會模糊在一起,於是眾多的影視作品裡乾脆連出演演員都選了同一個。我還是喜歡素素多一分,她空靈、自我,而趙敏身上更多的是世俗與任性。表面看來,這兩人都是狂傲的,但趙敏是肆無忌憚的太有心計,面對可以容忍她的人她自然任意而為,面對不得不容忍她與拿她莫奈何的人她更會帶了幾分殘忍,量度的分毫不差。素素也任性,她我行我素不理會所有,無論對像是誰只要心有所想就會立刻行動,但素素更懂事,她內里的成熟和柔和讓她能愛上張翠山這樣的人,並因這份愛而全全的散發出來。
素素與張翠山的愛,是我以為金書里最美的,他們愛的如此溫和,如此天經地義不分你我。阿朱與喬峰的愛因凄美而深刻,但這份愛里盡是阿朱的給予,總有幾分苦。盈盈與令狐的愛,淚中有笑、幾多慧心,只是令狐的不羈瀟灑全靠盈盈的包容來成就,笑過之後卻留了幾分澀。再像雙兒、靈素的,就不必說了。我也喜歡郭黃,卻不喜歡他們之愛,只因不在對等的位子,總有一個拉著一個跑的味道,楊過和小龍女的亦同。素素與張翠山是平等的、對等的,無論是外貌身家這等俗物,還是內心與才智,他們太相配,也愛的太相溶太美好,是為生死不離。殉情是無奈,但放在他們之間也是必然結果、唯一結局,即便是孩子的存在也不能讓其分開。在神鵰的蓉兒因充滿母性而變為常婦的時候,素素仍是長發迎風白衣勝雪的女子,帶著自信和幾分純真的微笑凝視張翠山:你不會不愛我。
素素也不是主角,但這不夠長的篇幅才成就了她的完美。在周聰明與否的跟貼里,有位說的,是周成就了倚天,用她的不統一。其實趙敏又何嘗不是。她們前後的性格轉變直叫人如吞了口冷飯,除了咽下別無他法,不舒服也只有認了。蓉兒的轉變是合理的人性化的,帶了幾分不可違抗,但就是因為太真實,才免不了的叫人失望,只因心中的仙子墜落了。也許我們在小說故事中期待的,總還是現實不可能有的美好,就如素素般的完美女子。
素素是個完整的女人。素素有摯愛的男子,聰穎的孩子,她的感情因此完整了。她自始至終都是完美女子,她沒有變為母親時,在她的生命里,對翠山之愛永遠是第一位的,但她並沒有因為愛而失去自我的一切,她是真正作為一個聰明女子在面對世界。即便是追隨愛人共赴黃泉,也自信可叫那些圍攻的兇手在世不得逍遙。盈盈一笑中無聲的那一句「交待」,是用驚艷刻下的永恆。
為愛而生,為愛而死
金庸先生在敘述這迴文字時輕描淡寫,沒有憂郁,沒有纏綿,情節在緊張而又又張有馳進行著。當素素從俞岱岩的房間走到大廳時,看到了丈夫張翠山自殺而亡,她沒有嚎然大哭,也沒有茫然不知所措,甚至連眼淚也沒有,只是凄然地對兒子說:「人死了,活不轉來了。」那鎮定從容似乎很無情,然而這正是多情深處轉無情。她已經選擇了自己的歸宿——自殺殉情,伴張丈夫而去,做一對同命鴛鴦。
沒有纏綿,沒有悲悲切切,卻是如血的悲壯,如酒的剛烈。她讓愛情如驚電劃破黑暗長空,似焦雷炸破寰宇,以一個驚嘆號為愛情做出了最完美,而又最凄惻的詮釋。讓一切關於愛情的語言變的無力,讓一切描繪愛情的五顏六色變的蒼白。一切的話成為多餘,一切的表白成為累贅,只有那捧鮮血讓愛情成為永恆的瑰麗。
在這場悲劇里,張翠山的死成全了對義兄金毛獅王謝遜的道義,對師兄俞岱岩的師兄弟情意,以及對素素的感情,而素素在這場悲劇里只成全了愛情,她是一個為愛情而生,為愛情而死的女子。
素素的愛情高貴而典雅
當她的嬌軀緩緩的倒下的時候,以一種流星損落的姿態,在蒼宇中沉下,那種光華那些大俠宗師黯然失色。那是對愛情的堅貞,對愛情的忠誠,那是用生命來演繹愛情的諾言。飛蛾是微小的,但對光明的追求讓我們感到敬佩,素素是弱小的女子,她對愛情追尋如飛蛾撲火一般熱情感動著我們每個讀者。
素素是一個充滿靈氣與邪氣的智慧女子,這二者的結合註定她的行為乖張,然而哪個至情至性的人不行為乖張,不和常理。這種乖張的性情是情之所鍾者的表現。這種行為的人,她一旦鍾情某件事物,一生都處於迷戀狀態。一旦她迷戀得事物消亡,那麼她的生命也接近消亡。這是支持他們生命的一種信念哲學。正如尼采所說:「為了能忍受對虛無的渴望,它需要超越空間,時間和個體的難得恍惚境界;這種境界又需要一種哲學,教人通過想像來戰勝對世俗的難以形容的厭惡。」
對素素而言這種哲學無疑是愛情。愛情支撐著她整個生命,她的生命等價於這場愛情,她從生命的伊始好象為這場愛情而等待,等待在時間橫無際涯中。當愛情來臨的時候她象飛蛾撲火一般,明知是死亡,也義無返顧,這是一種本能,來源於情不自禁。
情不自禁的愛,是所有愛情中最令人由心而發的,也是最單純質朴的。她無法讓自己前思後想,無法容忍愛情從身邊匆匆而過。黑格爾說:「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在我身上活著,我也就在對方身上活著。雙方在這
個充實的統一體里才能實現各自的自為存在,雙方都把各自的整個靈魂和世界納入到這個同一里。」什麼能比愛情中的情不自禁更能感動人呢? 在這種情不自禁中,素素不斷扭曲自己的性格,委屈自己,成全「張郎」。她拋去女孩子的矜持,蓄意討好愛情。素素是一位只會向愛情低頭的女子。她所承受的一切,只為和心愛的人天長地久,過一對柴米夫妻,所以她在冰天雪地的冰火島,過著鑽木取火,茹毛飲血的堅信生活,她認為那是人間仙島。對於相愛得人而言,就是世界上最高的權威,所有的財富聚集,他們也會棄置蔽履;就是讓她穿著襤褸的衣衫,住著寒窯山洞,他感到也勝過貂俅皮衣、廣廈萬間。
上天也並沒有虧待有心的人,給予了他們十年的光陰。對於張殷他們這十年是他們命運中最幸福的十年,他們的一生都是為了著十年准備。在時間橫無際涯中,在那千百年的等待中,就是為了十年的相聚。相愛十年,朝夕相處,能有個知己,愛自己疼自己的人,是何等的幸福。
素素的愛情不同於後來的趙敏與周芷若的愛情。趙敏所愛的是一個武功蓋世,名重權位的張大俠,周芷若鍾情的愛也抵不住蓋世武學的誘惑。而素素只是愛的張翠山這個人,無論他是不是俠客,是不是名門子弟,這對素素來說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張翠山對她的愛。趙敏對張無忌的愛情象公主對百姓的施捨,如奇遇,邏輯性勉強;周芷若的愛多的是名利束縛,她愛的是光明頂上獨戰六派的大俠。他們的愛情都是加了各種條件,不是純凈的。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張無忌是個普通人,他們還會愛他嗎?而素素追求的是平凡之愛,在書中不是英雄人物,無論他的性格還是作為,而素素愛的不是英雄,她只愛張翠山這個單純的人。
素素是個充滿靈氣與邪氣的智慧女子,也就是這邪氣鑄就了她的鍾情與烈性。這種烈性為她見丈夫亡故後而殉情做了鋪墊。
在張殷之間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悲劇承擔者不是張翠山,而是素素。素素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她都承擔著這場悲劇的惡名。但素素是不在意這些的,因為她在天國里,圓著自己未盡的愛情。
「生共羅衾,死同穴」當用生命鮮血來演繹的時候,那有說不盡的凄涼與悲壯;用生命兌現「天上地下,永不分離」的諾言,比用柔軟的舌頭說出的山盟海誓,更令人纏綿凄惻;用鮮血追隨鮮血,這比語言更能說明愛情的偉大,死者的忠貞。
一曲武俠的《長恨歌》,婉轉地唱盡了「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B.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

曹丕的善哉行二首 的第一首
還有第二首

上山採薇,薄暮苦飢。
溪谷多風,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還望故鄉,郁何壘壘!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今我不樂,歲月如馳。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隨波轉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馬,被我輕裘。
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
妍姿巧笑,和媚心腸。
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哀弦微妙,清氣含芳。
流鄭激楚,度宮中商。
感心動耳,綺麗難忘。
離鳥夕宿,在彼中洲。
延頸鼓翼,悲鳴相求。
眷然顧之,使我心愁。
嗟爾昔人,何以忘憂?

C. 朱自清作者

生平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死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編輯本段]著作概論
【著作概論】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和《春》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隨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樂。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摯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悼亡婦》等,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揉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在《背影》中,朱自清對父親朱鴻鈞的感情之深讓讀者感到了一絲絲的懷念和感動。他在《論逼真和如畫》、《論標語口號》、《鍾明<嘔心苦唇錄>序》等文章里,強調「真」「就是自然」,強調「修辭立其誠」,強調「宣傳與寫作都不能缺少……至誠的態度」。正是這種「至誠的態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都傾注在字里行間。而這種從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喜怒哀樂之情,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他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作品集《雪朝》(詩集)1922年出版 商務
《背影》(散文集)1928年出版 開明
《蹤跡》(詩與散文集)1929年出版 亞東圖書館
《歐游雜記》(散文集)1934年出版 開明
《你我》(散文集)1936年出版,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年出版,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年出版,開明
《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年出版,文光
《詩言志辨》(詩論) 1947年出版,開明
《新詩雜話》(詩論)1947年出版,作家書屋
《標准與尺度》(雜文集)1948年出版,文光
《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年出版,名山書屋
《論雅俗共賞》(雜文集)1948年出版,觀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年出版,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年出版,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年出版,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出版,江蘇教育(未出齊)
朱自清散文集:
1 《匆匆》
2 《歌聲》
3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4 《溫州的蹤跡》
5 《背影》
6 《航船的文明》
7 《荷塘月色》
8 《我愛的女人》
9 《<梅花>後記》
10《白種人——上帝的驕子》
11《懷魏握青君》
12《阿河》
13《兒女》
14《哀韋傑三君》
15《旅行雜記》
16《飄零》
17《說夢》
18《白采》
19《一封信》
20《序》
21《春》
22《綠》
《匆匆》朱自清(被選入人民出版社『實驗人教版』六年級教科書)
《春》朱自清 (被選入人教版初一上語文教科書、浙教版六年級下語文教科書、上海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下語文教科書)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D. 名家寫的散文,浪漫點

煙花三月下揚州
熊召政
兒時就背誦唐詩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絕句,童稚時只覺得它好,但好在哪裡卻說不出來了。中年以後,才悟出這詩的妙處全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上。
揚州古稱廣陵,人們又叫它維揚。清代之前,揚州因靠著大運河,一向被譽為南北樞紐,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揚州在蘇北,不屬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來,一入揚州,心理上便感覺到了江南。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第一站盤桓之地,都定在揚州。江南是以長江為界的,從這層意義上,揚州不算江南,但它處在淮河以南,屬不南不北之地,且揚州的人文風氣,山水風光,都是近南而遠北。杜牧在揚州留下的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便絕不是凜冽的北地所能產生的情境了。
歷史上的揚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間,雖屢遭兵燹,卻不掩其繁華錦綉的氣象,大凡一個城市,就象一個人那樣,命運各異,有好有壞。有人終生困頓潦倒,喝涼水都塞牙;有人少年得志,到老也無災咎。揚州屬於那種「貴人多難」一類。比其這杭州、蘇州,它受到蹂躪最多。但每遭蹂躪之後,它總能頑強的恢復生氣。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八字用在揚州身上,也是合適的。
記載揚州古時的繁華,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數清代乾隆年間李斗先生撰著的《揚州畫舫錄》了。杭州、蘇州乃人間天堂,值得記述的盛事比揚州還要多。但無論是張岱的《西湖夢尋》還是顧祿的《桐橋倚棹錄》,都不及李斗的這本書。盡管張岱才情很高,是一代大家,但作為城市的記錄,他之考證與闡釋,均沒有下到李斗那樣的功夫。李斗之後,另一位揚州人焦循寫的一本《揚州圖經》,也是一本好書。但史的味道太濃,非專門的稽古鉤沉之士,恐怕很難讀它。
古揚州最令人嚮往的地方,當在小秦淮與瘦西湖兩處。其繁華、其綺麗、其風流、其溫婉,《揚州畫舫錄》皆記述甚詳。西湖之名借於杭州,秦淮之名借於南京,但前頭各加一「瘦」與「小」字,便成了揚州的特色了。我一直揣摩揚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麼多響亮的詞彙,他們為何偏愛「瘦」與「小」呢?這兩個字用之於人與事,都不是好意思。我們說「這個人長得又瘦又小」,便有點損他不堪重用;說「他專門做小事兒」,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時下有種風氣,無論是給公司取名,還是為項目招商,均把名頭拔得高高的。三個人支張桌子,弄台電腦,派出的名片卻是「亞洲咨詢公司」一類;兩三張食桌的廳堂,美其名曰「食街」。總之,能吹到多大就吹到多大。照這個理兒,瘦西湖完全可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國秦淮」或「銀秦淮」了。古揚州城中,雖然住了不少點石成金的商人,但銅臭不掩書香,負責給山水樓台命名的,肯定還是李斗、焦循這樣的秀才。這兩處名字最令人尋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瓏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覺。如此一來,山水就成了佳麗一族,而揚州城也就格外地詩化了。
如是,話題就回到「煙花三月下揚州」上頭,知道揚州的地理與歷史,就知道什麼季節到揚州最好。因為沒有紅楓,更沒有與紅楓相配的壯闊逶迤的峰巒溝壑。秋老時分到揚州的意義就不大。杜牧說「秋盡江南草未凋」,未凋並不等於藏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氣象。鶯飛燕語的三月卻不一樣:那楊柳岸畔的水國人家,那碧波深處的江花江草;園林台榭、寺觀舫舟,一色兒都罩在迷離的煙雨之中。此時的揚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輪廓都被朦朧的雨霧軟化了下來,曲折的小巷浮漾著蘭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畫舫,禪院的鍾聲,每一個細節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極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樣的句子把我們東方人的審美意趣,寫得如同夢境。在三月的揚州,我們是可以尋到這種夢境的。
為了這夢境,我曾動了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念頭。去年,我打聽何處可以雇一條船,邀二三友好於黃鶴樓下出發,一路吟詩作畫,聽琴吹簫到揚州去。結果人家告訴我,現在從武漢到揚州,根本無水路可通。後來打聽到,從杭州或蘇州出發,可從運河到達揚州。我又來了興趣,讓朋友去覓一隻畫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這一段運河雖然暢通,但除了運送貨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絕了蹤跡。
由此我想到,坐一條船於煙雨蒙蒙的江上,去拜訪唐代的揚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賞今日的生機勃勃的揚州,只能自駕車從高速路上去了。

雨天的書
張曉風

我不知道,天為什麼無端落起雨來了。薄薄的水霧把山和樹隔到更遠的地方去,我的窗外遂只剩下一片遼闊的空茫了。
想你那裡必是很冷了吧?另芳。青色的屋頂上滾動著水珠子,滴瀝的聲音單調而沉悶,你會不會覺得很寂謬呢?
你的信仍放在我的梳妝台上,折得方方正正的,依然是當日的手痕。我以前沒見你;以後也找不著你,我所能有的,也不過就是這一片模模糊糊的痕跡罷了。另芳,而你呢?你沒有我的隻字片語,等到我提起筆,卻又沒有人能為我傳遞了。
冬天裡,南馨拿著你的信來。細細斜斜的筆跡,優雅溫婉的話語。我很高興看你的信,我把它和另外一些信件並放著。它們總是給我鼓勵和自信,讓我知道,當我在燈下執筆的時候,實際上並不孤獨。
另芳,我沒有即時回你的信,人大了,忙的事也就多了。後悔有什麼用呢?早知道你是在病榻上寫那封信,我就去和你談談,陪你出去散散步,一同看看黃昏時侯的落霞。但我又怎麼想像得到呢?十七歲,怎麼能和死亡聯想在一起呢?死亡,那樣冰冷陰森的字眼,無論如何也不該和你發生關系的。這出戲結束得太早,遲到的觀眾只好望著合攏黑絨幕黯然了。
雨仍在落著,頻頻叩打我的玻璃窗。雨水把世界布置得幽冥昏黯,我不由幻想你打著一把外傘。從芳草沒脛的小路上走來,走過生,走過死,走過永恆。
那時候,放了寒假。另芳,我心時其實一直是惦著你的。只是找不著南馨,沒有可以傳信的人。等開了學,找著了南馨,一問及你,她就哭了。另芳,我從來沒有這樣恨自己。另芳,如今我向哪一條街寄信給你呢?有誰知道你的新地址呢?
南馨寄來你留給她的最後字條,捧著它,使我泫然。另芳,我算什麼呢?我和你一樣,是被送來這世界觀光的客人。我帶著驚奇和喜悅著青山和綠水,看生命和知識。另芳,我有什麼特別值得一顧的呢?只是我看這些東西的時候比別人多了一份沖動,便不由得把它記錄下來了。
我究竟有什麼值得結識的呢?那些美得叫人痴狂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我創造的,也沒有一件是我經營的,而我那些僅有的記錄,也是玻碎支離,幾乎完全走樣的,另芳,聰慧的你,為什麼念念要得到我的信呢?
「她死的時侯沒有遺憾,」南馨說,「除了想你的信。你能寫一封信給她嗎?……——我是信耶穌的,我想耶穌一定會拿給她的。」
她是那樣天真,我是要寫給你的,我一直想著要寫的,我把我的信交給她,但是,我想你已經不需要它了。你此刻在做什麼呢?正在和鼓翼的小天使嬉戲吧?或是拿軟軟的白雲捏人像吧?(你可曾塑過我的?)再不然就一定是在茂美的林園里傾聽金琴的輕撥了。
另芳,想像中,你是一個纖柔多愁的影子,皮膚是細致的淺黃,眉很濃,眼很深,嘴唇很薄(但不愛說話),是嗎?常常穿著淡藍色的衣裙,喜歡望簾外的落雨而出神,是嗎?另芳,或許我們真不該見面的,好讓我想像中的你更為真切。
另芳,雨仍下著,淡淡的哀愁在雨里瓢零。遙想墓地上的草早該綠透了,但今年春天你卻沒有看見。想像中有一朵白色的小花開在你的墳頭,透明而蒼白,在雨中幽幽地抽泣。
而在天上,在那燦爛的靈境上,是不是也正落著陽光的雨、落花的雨和音樂的雨呢?另芳,請俯下你的臉來,看我們,以及你生長過的地方。或許你會覺得好笑,便立刻把頭轉開了。你會驚訝地自語:「那些年,我怎麼那麼痴呢?其實,那些事不是都顯得很滑稽嗎?」
另芳,你看,我寫了這樣多的,是的,其實寫這些信也很滑稽,在永恆里你已不需要這些了。但我還是要寫,我許諾過要寫的。
或者,明天早晨,小天使會在你的窗前放一朵白色的小花,上面滾動著無數銀亮的小雨珠。
「這是什麼?」
「這是我們在地上發現的,有一個人,寫了一封信給你,我們不願把那樣拙劣的文字帶進來,只好把它化成一朵小白花了——你去念吧,她寫的都在裡面了。」
那細碎質朴的小白花遂在你的手裡輕顫著。另芳,那時候,你怎樣想呢?它把什麼都說了,而同時,它什麼也沒有說,那一片白,亂簌簌地搖著,模模糊糊地搖著你生前曾喜愛過的顏色。
那時候,我願看到你的微笑,隱約而又淺淡,映在花叢的水珠里——那是我從來沒有看見,並且也沒有想像過的。

細致的湘簾外響起潺潺的聲音,雨絲和簾子垂直地交織著,遂織出這樣一個朦朧黯淡而又多愁緒的下午。
山徑上兩個頂著書包的孩子在跑著、跳著、互相追逐著。她們不像是雨中的行人,倒像是在過潑水節了。一會兒,她們消逝在樹叢後面,我的面前重新現出濕濕的綠野,低低的天空。
手時握著筆,滿紙畫的都是人頭,上次念心理系的王說,人所畫的,多半是自己的寫照。而我的人像都是沉思的,嘴角有一些悲憫的笑意。那麼,難道這些都是我嗎?難道這些身上穿著曳地長裙,右手握著擅香摺扇,左手擎著小花陽傘的都是我嗎?咦,我竟是那個樣子嗎?
一張信箋攤在玻璃板上,白而又薄。信債欠得太多了,究竟今天先還誰的呢?黃昏的雨落得這樣憂愁,那千萬只柔柔的纖指撫弄著一束看不見的弦索,輕挑慢捻,觸著的總是一片凄涼悲愴。
那麼,今日的信寄給誰呢?誰願意看一帶灰白的煙雨呢?但是,我的眼前又沒有萬里晴嵐,這封信卻怎麼寫呢?
這樣吧,寄給自己,那個逝去的自己。寄給那個聽小舅講灰姑娘的女孩子,寄給那個跟父親念《新豐折臂翁》的中學生。寄給那個在水邊靜坐的織夢者,寄給那個在窗前扶頭沉思者。
但是,她在哪裡呢?就像剛才那兩個在山徑上嬉玩的孩童,倏忽之間,便無法追尋了。而那個「我」呢?隱藏到哪一處樹叢後面去了呢?
你聽,雨落得這樣溫柔,這不是你所盼的雨嗎?記得那一次,你站在後庭里,抬起頭,讓雨水落在你張開的口時,那真是好笑的。你又喜歡一大早爬起來,到小樹葉下去找雨珠兒。很小心地放在寫算術用的化學墊板上,高興得像是得了一滿盤珠寶。你真是很富有的孩子,真的。
什麼時候你又走進中學的校園了,在遮天的古木下,聽隆然的雷聲,看松鼠在枝間亂跳,你忽然歡悅起來。你的欣喜有一種原始的單純和熱烈,使你生起一種欲舞的意念。但當天空陡然變黑,暴風夾雨而至的時候,你就突然靜穆下來,帶著一種虔誠的敬畏。你是喜歡雨,你一向如此。
那年夏天,教室後面那棵花樹開得特別燦美,你和芷同時都發現了。那些嫩枝被成串的黃花壓得低垂下來,一直垂到小樓的窗口。每當落雨時分,那些花串兒就變得透明起來,美得讓人簡直不敢喘氣,那天下課的時候,你和芷站在窗前。花在雨里,雨在花里,你們遂被那些聲音、那些顏色顛倒了。但漸漸地,那些聲音和顏色也悄然退去,你們遂迷失在生命早年的夢里。猛回來,教室竟空了,才想起那一節音樂課,同學們都走光了。那天老師罵你們,真是很幸運的——不過他本來就不該罵你們,你們在聽夏日花雨的組曲呢!
漸漸地你會憂愁了。當夜間,你不自禁地去聽竹葉滴雨的微響;當初秋,你勉強念著「留得殘荷聽雨聲」,你就模模糊糊地為自己拼湊起一些哀愁了。你愁著什麼呢?你不能回答——你至今都不能回答。你不能抑制自己去喜歡那些蒼晾的景物,又不能保護自己不受那種愁緒的感染。其實,你是不必那麼善感,你看,別人家都忙自己的事,偏是你要愁那不相乾的愁。
年齒漸長,慢慢也會遭逢一點人事了,只是很少看到你心平氣和過,並且總是帶著鄙夷,看那些血氣衰敗到不得不心平氣和的人,在你,愛是火熾的,恨是死冰的,同情是淵深的,哀愁是層疊的。但是,誰知道呢?人們總說你是文靜的,只當你是溫柔的,他們永遠不了解,你所以愛陽光,是欽慕那種光明;你所以愛雨水,是嚮往那分淋漓。但是,誰知道呢?
當你讀到論語上那名「知其不可而這之」,忽然血如潮湧,幾天之久不能安座。你從來沒有經過這樣大的暴雨——在你的思想和心靈之中。你彷彿看見那位聖人的終生顛沛,因而預感到自己的一部份命運。但你不能不同時感到欣慰,因為許久以來,你所想要表達的一個意念,竟在兩千年前的一部典籍上出現了。直到現在,一想起這句話,你心裡總激動得不能自己。你真是傻得可笑,你。
憑窗望去,雨已看不分明,黃昏竟也過去了。只是那清晰的聲音仍然持續,像樂譜上一個延長符號。那麼,今夜又是一個凄零的雨夜了。你在哪裡呢?你願意今宵來入夢嗎?帶我到某個舊游之處去走走吧!南京的古老城牆是否已經苔滑?柳州的峻拔山水是否也已剝落?
下一次寫信是什麼時候呢?我不知道。當有一天我老的時侯,或許會寫一封很長的信給你呢!我不希望你接到一封有譴責意味的信,我是多麼期望能寫一封感謝的贊美的信啊!只是,那時候的你配得到它嗎?
雨聲滴答,寥落而美麗。在不經意的一瞥中,忽然發現小室里的燈光竟這般溫柔;同時,在不經意的回顧里,你童稚的光輝竟也在遙遠的地方閃爍。而我呢?我的光芒呢?真的,我的光芒呢?在許多年之後,當我桌上這盞燈燃盡了,世上還有沒有其他的光呢?哦,我的朋友,我不知道那麼多,只願那時候你我仍發著光,在每個黑暗凄冷的雨夜裡。

清塘荷韻
季羨林

樓前有清塘數畝。記得三十多年前初搬來時,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記憶里還殘留著一些綠葉紅花的碎影。後來時移事遷,歲月流逝,池塘里卻變得「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再也不見什麼荷花了。
我腦袋裡保留的舊的思想意識頗多,每一次望到空盪盪的池塘,總覺得好像缺點什麼。這不符合我的審美觀念。有池塘就應當有點綠的東西,哪怕是蘆葦呢,也比什麼都沒有強。最好的最理想的當然是荷花。中國舊的詩文中,描寫荷花的簡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頤的《
愛蓮說
》讀書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遠益清」是膾炙人口的。幾乎可以說,中國沒有人不愛荷花的。可我們樓前池塘中獨獨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總覺得是一塊心病。
有人從湖北來,帶來了洪湖的幾顆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說,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因此,我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了一條縫,讓蓮芽能夠破殼而出,不至永遠埋在泥中。這都是一些主觀的願望,蓮芽能不能夠出,都是極大的未知數。反正我總算是盡了人事,把五六顆敲破的蓮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聽天命了。
這樣一來,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心裡總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綠的蓮葉長出水面。可是,事與願違,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涼落葉,水面上也沒有出現什麼東西。經過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綠柳垂絲,一片旖旎的風光。可是,我翹盼的水面上卻仍然沒有露出什麼荷葉。此時我已經完全灰了心,以為那幾顆湖北帶來的硬殼蓮子,由於人力無法解釋的原因,大概不會再有長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無法把荷葉從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卻忽然出了奇跡。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在我投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雖然顏色極惹人喜愛;但是卻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蓮的葉子一樣。而且最初只長出了五六個葉片。我總嫌這有點太少,總希望多長出幾片來。於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有校外的農民來撈水草,我總請求他們手下留情,不要碰斷葉片。但是經過了漫漫的長夏,凄清的秋天又降臨人間,池塘里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個葉片。對我來說,這又是一個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跡出現在第四年上。嚴冬一過,池塘里又溢滿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長葉的時候,在去年飄浮著五六個葉片的地方,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而且看來荷花在嚴冬的冰下並沒有停止行動,因為在離開原有五六個葉片的那塊基地比較遠的池塘中心,也長出了葉片。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擴大,都是驚人地快。幾天之內,池塘內不小一部分,已經全為綠葉所覆蓋。而且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蓮一樣的葉片,不知道是從哪裡聚集來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躍出了水面,長成了亭亭的荷葉。原來我心中還遲遲疑疑,怕池中長的是水浮蓮,而不是真正的荷花。這樣一來,我心中的疑雲一掃而光:池塘中生長的真正是洪湖蓮花的子孫了。我心中狂喜,這幾年總算是沒有白等。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只要你肯費力來觀摩一下,就必然會承認這一點。現在擺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樓前池塘里的荷花。自從幾個勇敢的葉片躍出水面以後,許多葉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間,就出來了幾十枝,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從我撒種的地方出發,向東西南北四面擴展。我無法知道,荷花是怎樣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荷葉來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這個局面。
光長荷葉,當然是不能滿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據了解荷花的行家說,我門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園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樣。其他地方的荷花,顏色淺紅;而我這里的荷花,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看上去當然就與眾不同了。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時讀舊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愛其詩句之美,深恨沒有能親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賞一番。現在我門前池塘中呈現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從杭州搬到燕園里來了。豈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幾年才搬到朗潤園來的周一良先生賜名為「季荷」。我覺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難道我這個人將以荷而傳嗎?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裡,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裡。我曾在某一本詩話上讀到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深惜第二句對仗不工。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
晚上,我們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邊石頭上納涼。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銀光灑在荷花上。我忽聽卜通一聲。是我的小白波斯貓毛毛撲入水中,它大概是認為水中有白玉盤,想撲上去抓住。它一入水,大概就覺得不對頭,連忙矯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氣異常悶熱,而荷花則開得特歡。綠蓋擎天,紅花映日,把一個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滿而又滿,幾乎連水面都看不到了。一個喜愛荷花的鄰居,天天興致勃勃地數荷花的朵數。今天告訴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訴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雖然知道他為人細致,卻不相信他真能數出確實的朵數。在荷葉底下,石頭縫里,旮旮旯旯,不知還隱藏著多少��兒,都是在岸邊難以看到的。粗略估計,今年大概開了將近一千朵。真可以算是洋洋大觀了。
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是一下子從夏天轉入秋天。池塘里的荷葉雖然仍然是綠油一片,但是看來變成殘荷之日也不會太遠了。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逝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1997年9月16日

E. 綺麗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否已經上市

綺麗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還沒有上市。(截止2015年11月29日)
簡介:
綺麗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主營各種梭、針織服裝、家用紡織品以及服裝原輔料等進出口業務的大型外貿企業,是 "全國外經貿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特別獎"獲獎單位,全國服裝出口企業十強和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之一,綺麗集團有著強勢的進出口主業,專業的服裝生產,優質的配套服務,系統的品牌運營。
年出口服裝5000萬件,年進出口總額逾3億美元。建立了輻射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千家客戶的國際營銷網路。出口服裝品類齊全,休閑裝、牛仔裝、童裝、針織服裝等已成系列。對美國的服裝出口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擁有數家服裝生產企業,各具特色,年生產能力逾5000萬件,牛仔裝、皮衣生產基地和洗染基地已為中國北方或省內專業水平最高、生產規模最大,得到世界眾多知名品牌客戶的認可。

F. 青島綺麗外貿公司怎麼樣是私企還是國企 待遇怎麼樣求知情人入、、感謝!

給你頂一下吧。我好像有件皮衣是那個廠子的,綺麗貌似是個集團公司,挺大的,挺不錯。在青島的吧。

G. 朱自清散文賞析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後,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面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生活的朦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簡潔,為排遣心中的郁悶,於是踏著月光向清靜的荷塘走去。「心不寧靜」是全文的情感線索,它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給以後的抒情寫景創造了特定的條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獨處於荷塘世界,感到是個「自由的人」。於是徜徉於荷塘,沉醉於月色,一幅美不勝收的荷塘月色畫便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先鳥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給人以總的印象,然後有層次地從上到下寫來,田田的荷葉,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點綴,姿態萬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風送清香,葉動花顫,流水脈脈含情。在這幅畫里,作家不滿足於對客觀景象作靜止的摹寫,而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機的風姿。接著作家著力寫月光之美。光是難以捉摸的,作家卻藉助於景物,創造出一種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傾瀉在花和葉上,如「薄薄的青霧」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既有實寫,也有虛寫,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為強化月光效果,作者著力摹寫月的投影,如有「參差斑駁」叢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里光影交錯,岸邊的樹、塘中的荷連結,著意寫月色,但處處不忘荷塘,滿塘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的令人驚異之美,使人神醉。最後寫荷塘四面,著墨較濃的是柳樹,寫下月下的情景,面對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以及蟬聲蛙鼓則是隨意點染,只為增加生氣,靜中有聲,濃淡相間地反襯了荷塘的幽靜。作者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現實立刻又感到重壓,心裡越發不平靜了。文章最後寫了作者遙想古代江南采蓮勝景,雖不在現實之中,然而藉助聯想,使荷塘畫面擴展,更顯清新雅緻,同時也表達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種詩情畫意之美。作者調動一切藝術手法,著意創造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滿貯詩意的是風采綺麗的荷塘月色。作者層次有序地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動靜結合,運用鮮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遠及近,從里及外地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無邊風光。作者時而又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別出心裁地虛實為用,濃淡相宜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努力挖掘蘊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意,讓聲、光、色、味都透出神韻,共同點染荷塘月色綽約的風情。這樣的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不僅使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於構思、巧於布局,是《荷塘月色》又一顯著特色。作品開頭寫心情頗不寧靜,這是作品抒情線索的緣起,文章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著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移動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背景。布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典雅清麗、新穎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語言的錘煉,且以輕筆淡彩的口語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荷塘月色》中動詞與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准確而傳神地渲染和強化了詩情畫意,而且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春》描寫細膩,富於情致。盼春,是文章的開端。作者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連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麼殷切。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細致地觀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陽。「山朗潤起來了」,寫積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將太陽擬人化,既表現了春天太陽的溫暖,抓住了春陽的特徵,更表現了春天太陽的內在神韻。寫初春的山、水和太陽,是從大處落筆,勾勒出一個總的輪廓,為下文細致的描繪張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裡的人們等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鑽」字用得何等傳神;「嫩嫩的,綠綠的」,「草軟綿綿的」,又是何等簡潔而富有質感地寫出了初春草的特點。

春天裡的花更美。那花兒開得多麼熱烈:「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那花兒的色彩多麼美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兒的味道多麼怡人:「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還有野花呢,「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當春天的陽光照臨大地,楊柳吐出了新綠,微風輕拂,吹到人們的臉上,是那樣溫暖柔和,已經感覺不到一絲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起對春風的描寫,接著擷取了一個生活化的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盡了春風的氣韻神情。然後,作者又以極細膩的筆觸,寫春風的味道:「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最後是寫春風中的樂音——鳥兒的宛轉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過細膩的感受,運用生動的筆墨,將難以狀寫的春風寫得神韻透徹。

作者寫春雨,先寫春雨的特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然後寫雨中的景緻,描繪出一幅寧靜優美的水墨春雨圖。

春景如此,春天裡的人們是怎樣的呢?春天來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寫出「蟄伏」了一冬的人們迎來風和日暖的喜悅。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為「『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後,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是美的,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是健壯有力的:「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作者先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細描細繪,最後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文章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結於擬人,其構思布局、修辭潤色,頗具匠心。至於語言的秀雅清新、朴實雋永,則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後一段):
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里,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著歷史的認識作用。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
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系。
因為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復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朴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朴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里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托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復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
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
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
而說「賦閑」,似乎「賦閑」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復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朴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朴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為作者懷著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裡,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了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為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如描繪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托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為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只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裡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為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裡暗笑他的迂」。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為什麼感人?
因為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著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為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為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為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台的柵欄外。為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寫,細致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著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這里,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深厚感情的落筆點題。這里,用視覺中的背影和觸動中的淚下,表現我的心理活動,以此烘托父親買桔行為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淚,因為感動。
父親的形象最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流淚?
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為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己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為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正是因為這背影太感人了。這種父子間的感情是十分動人的。用親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這一筆特別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親見了傷心;怕別人見了呢?難為情吧。
在寫父親返回時,對於過鐵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詳述,代之以父親「散放」、「抱起」橘子的動作,來表現上下月台的過程,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這樣寫使文章富於變化,避免了重復。用「抱起」和「散放」,還表明所買橘子之多。
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里,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
這種輕松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為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裡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為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裡很輕松似的」。
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朴朴實實,但感情深沉。
「混入」,准確,因為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

父親外出謀生,東奔西走,結果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卻如此頹唐!」據作者在《笑的歷史》一文中說:當時家裡負債累累,「連利錢也不能夠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來討利錢、討本錢了」。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在中外反動派壓榨下的小有產者雖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

讀到這里,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裡?光明在哪裡?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於未來了。

兒子第三次落淚,是傷心之淚。

以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的父親的「背影」結篇,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達了作者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寫得凄切動人。
收束全文,餘音如縷,情長綿綿。
很平淡,甚至過於拙樸,但細細品味,卻感到質朴中含著真情,其中蘊含著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說朱自清的散文,「於平淡中見神奇」,我們從《背影》的描寫中可以得見。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實際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本質特點。現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這是不錯的。但對《背影》卻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當《文藝知識》的編者向朱自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說:
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

作者這幾句話,不僅告訴了我們《背影》寫作的契機,而且說明這篇散文是完全寫實的,說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現作者的真情實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敘述和描寫中表現出來。這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父子間的至情被作者記寫得那麼動人,激發起讀者的共鳴,這怕是《背影》長久不被忘記的原因。我們分析《背影》,用不著去探求它的意境之類,抓住內容的真實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了解本文的好處。一個「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鑰匙。

H. 摘抄描寫大自然 的精彩片段

描寫春天的作文(精選3篇)

描寫春天的作文多篇

1
春,明媚的春,溫和的春,又回來了,又來到了我的身邊.你總是溫柔地飄舞在山間,是那麼親近,親切.總讓人不能忘懷那令人陶醉的夢.我,行走於林蔭樹林間,尋找那嫵媚的春景.
我涉足於深山巨谷之中.順著山勢,逆流而上.一絲絲帶著詩情暖意的風,輕輕吹拂過我的臉頰,總讓人懷念.不難讓人想像的綠總環繞在你身旁.綠,讓人耳目一新,百看不厭,它代表了生命的顏色,大自然的顏色.久違的綠,經過一冬,又回復了它的清新與明亮.知了停伏在樹林問,跟我捉起迷藏.嘴裡唱著《春天的故事》,心裡想著夏季的歡愉.不乏的是鳥兒的和音,讓人百聽不厭.
我,時而穿梭在林中,時而又攀爬,站立於岩石上.心中唯一的信念是——不斷向上!腳下踏著的是春土,這些土都蘊釀著春的意味,變得滋潤,有活力.山谷中流淌下一絲清泉.一直往下流,流入我的心田,滋潤我心窩.如喝了窖藏多年的老酒,讓我略帶醉意.我展望遠景,彷彿天地都在我胸前.我彷彿是那座山,是掌管著山林青郁的山神.想起總略感自豪.水往下流,山往上長,而我如山,不斷朝上進發.近乎九十度的山坡未能使我滑下深谷;狡猾的老樹未能把我絆倒.盡管膝蓋被撞傷;手被劃破;山越高,就越難呼吸;汗如水一般往下淌.可那都是為了抗爭的犧牲.抗爭自我,抗爭自然.眼睛總盯著山頂,目標就在那兒,山最高的那端!人家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今日我穿行於間,吸收的是天地的靈氣與日月的精華!
泉水叮咚流入生活,大山廣闊記在心中,此是春行之樂也!

熱點內容
一個男孩和比自己大的女人偷情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2:17 瀏覽:613
庄園女主愛上園丁的義大利電影 發布:2024-08-19 08:50:37 瀏覽:105
女子被開膛破肚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9:01 瀏覽:674
李采譚以及其他演員 發布:2024-08-19 08:18:24 瀏覽:80
紅河谷小孩死了嗎 發布:2024-08-19 08:14:07 瀏覽:200
電腦東成西就完整版在哪裡看 發布:2024-08-19 08:10:23 瀏覽:220
什麼軟體能讓二個人一起看電影 發布:2024-08-19 07:53:56 瀏覽:347
直接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39:03 瀏覽:822
啄木鳥最新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8:55 瀏覽:881
花蛇電影日劇 發布:2024-08-19 06:58:21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