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方畢業典禮的帽子是圓的
❶ 畢業典禮上學士帽上的流蘇的意義
流蘇在右邊指尚未畢業,由校長親自將流蘇從右撥到左邊,表明畢業,成為學士。
在學位級別的劃分上,博士的流蘇為紅色,碩士的流蘇為深藍色,學士流蘇為黑色,校長的流蘇為黃色,這種色彩的界定,與學位袍是交相呼應的,校(院、所)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及委員及已獲學位者,其流蘇均垂在所戴學位帽的左前側中部。
通過流蘇可區分出學位的級別,也可標志出著裝者是已獲學位還是在校生。
(1)為什麼南方畢業典禮的帽子是圓的擴展閱讀
據《學位服著裝規范》,學位帽為方形黑色,博士帽流蘇為紅色,碩士帽流蘇為深藍色,校長帽流蘇為黃色。博士袍為黑、紅兩色,碩士袍為藍、深藍兩色,校長袍為紅、黑兩色。
1994年5月10日,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關於制定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世界慣例、統一規范的學位服,向學位授予單位推薦使用的決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及其附件《學位服簡樣》和《學位服著裝規范》。
校(院、所)長、導師帽流蘇為黃色。博士學位流蘇為紅色、碩士學位流蘇為深藍色,學士學位流蘇為黑色。流蘇系掛在帽頂的帽結上,沿帽檐自然下垂。
參考資料
網路--流蘇
網路--學士帽
❷ 為什麼畢業典禮上頒發學位證書的老師會給去上面的同學把帽子上的穗從一邊放到另一邊
:把頭上
的
從右邊換到左邊的動作
未獲得學位時,
是垂掛在著裝人所戴學位帽的
右前側中部;獲得學位後,
則垂於
左前側的中部。流蘇位置的移動,是由校長(或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在學位授予儀式上,頒授學位之後移動。校長的流蘇,自然是垂於所戴學位帽的左前側中部,因為他早已獲得過學位(或理論上應此)。
撥穗的意義,代表稻穗或麥穗成熟,象徵畢業生已學有所成,可以
。
❸ 學士帽為什麼不是普通帽子的形狀,有什麼意義嗎
粘的,長了點。學士服說起
莘莘學子,在大學校園內,或本科,或研究生,寒窗苦讀數載,畢業了,都要穿上一套禮服,去參加畢業典禮,不參加畢業典禮,也要穿上它去照幾張像,留作永久的紀念。過去,筆者一看到頭戴平底方形帽,身披黑色長袍,就以為這個人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隨著國內的大學又開始流行學生畢業時穿學校禮服,翻閱了一些資料,筆者才明白自己的孤陋寡聞,把學士服,碩士
服,統統看成了博士服。
大學禮服是怎麼來的呢?不同學位之間的禮服又有什麽不同呢?要追尋它的來歷,就要循著歐洲大陸大學教育發展的軌跡,回溯到中世紀的西歐。西歐大學教育的發展,是中世紀生活影響的結果。在中世紀初期,羅馬帝國滅亡了,希臘和羅馬燦燃的古典文化被摧殘,迅速走向衰弱,一度繁華的城市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各種教育機構盪然無存,羅馬基督教會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繼者和傳播者。到了十二世紀,由於基督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神職人員幫助主教管理他們的教區。於是陸續出現了修道院,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大主教區學校設在大主教區內,教區學校設在神職人員所在的村落。教會利用這些場所,對教士和僧侶進行讀、寫、算和教義基本知識的教育,他們採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稱為「七藝」(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的學習課程。這些學校的教師在義大利被稱為博士(Doctor,來源於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師),而在巴黎則把教師稱為碩士(Master,來源於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師,師傅)。
那個時候,手工業興盛起來,並逐步與農業分離,商業也隨之發展,重新形成了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出現了各種手工業的同業公會和商業行會,這些行會有嚴密的組織和規章制度,擁有相當大的自主管理權。隨著學校的發展,被稱之為碩士或博士的教師數量日益增加,各個地方的教師們仿效手工業和商業的同業公會,組織起了教師的同業公會,學生則組織成同鄉會,管理他們自己的事務。他們都把自己的行會叫做大學(University,來源於拉丁語Universitals,意為共同體),因而大學這個詞成了各教育中心的共同稱謂。也就是說,最初的大學機構就是這些教師的行會和學生的行會組織。而同一行會里的相同專業的教師又組成特殊的專業行會,稱為系或教授會(faculty,來源於拉丁語facultas,意為才能,即教授某種學科的能力,)後來又把系這個名詞的含義擴展為教授某部門知識的大學分部(學院)。 在義大利北部的玻洛尼亞地區,建起了中世紀最早的兩所大學――波洛尼亞大學和薩萊爾諾大學,隨後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學校像雨後春筍般相繼產生。
這些早期大學的學生,要編成班級進入教室聽課,但學校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只有那些決定今後要成為一名教師的學生,學校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考試過程的第一步,是要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不公開的和公開的預試。考試合格的應試者,要穿上僧侶的長袍(gown),同學士們(Bachelor,來源於拉丁文baccahalar,意即學士)坐在一起。接著要舉行由順利通過了考試的應試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這就是學生畢業典禮儀式的雛形。但是,要成為一個碩士或博士(當時,博士和碩士並無區別,都是教師,師傅的意思),還要經過二至三年的學習,通過了嚴格的最後的考試才行。
在中世紀的歐洲,城鎮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長袍,寒冷的大廳和透風的建築使得人們不得不披上長及地板並連著頭巾(hood, 兜帽,又叫坎肩)的長袍。這些長袍和頭巾製作的原料和顏色,由各的人財富和社會地位而決定。既然在早期大學中的學者都是傳教士,他們的穿著應與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長袍,用頭巾保護他們的頭。於是,這種僧侶的黑色長袍和頭巾演變成了今天大學流行的禮服,不但學校畢業典禮的儀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慶典也要穿。
後來,長袍和頭巾開始採用較為明亮的色調,不同學位的禮服也逐漸變得有些不同。學士,碩士,博士的禮服樣式的差別,主要出現在頭巾上。過了一段時間,頭巾不再與長袍相連,單獨成了一件物品,人們把它戴在頭上。到了十五世紀,帽子開始流行,頭巾幾乎成了飾物,人們穿它時,把它從頭頂順著脖子往下套,披掛在肩上,向後背垂下來。於是,學校禮帽應運而生。最初的學校禮帽的形狀起源於碩士學位的符號,有幾種不同的形狀,有的是圓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裝飾物。今天的流蘇(tassel)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只不過更精緻罷了。牛津大學最先採用平低方形禮帽(mortarbard,意即灰泥板),民間則建議學校禮帽應做成學者的一本書那樣的形狀,這樣更能表現它的學術含義,更有書卷氣。
在美國,哈佛大學率先穿上學校禮服,接著各大學相繼使用,但式樣與歐洲仍在使用的禮服不同,各校也有差別。在1895年,各校的代表開會,建立了統一的服裝樣式,1903年,產生了美國大學禮服的統一標准體系,後來,又在1936年和1960年兩次進行了修訂。因此,美國今日各大學流行的禮服規格一樣,只是在諸如顏色等一些細部略有差別而已。
筆者在美國作為家長參加了普渡大學一次畢業典禮,目睹了普渡學子身穿大學禮服的風采。禮服由長袍,方帽,和頭巾三個部分組成。
博士和碩士的長袍士是黑色的,准學士的長袍為灰色。學士的長袍,尖袖,前面不敞開;碩士的長袍,方袖,袖口呈弧形;博士的長袍,喇叭袖,胸前扣子兩旁各一道寬5英寸的天鵝絨貼邊,袖子上也橫著縫有三道平行的天鵝絨貼邊,顏色屬黑或別的顏色,它是學科類別的標志。
帽子是方形「牛津帽」,各種學位的人都可以戴。帽子左邊垂下漂亮的流蘇,流蘇的顏色表示授予學位所屬院系。
最能體現學位等級的是頭巾,其尺寸大小,形狀,隨學位的不同而不同,學位越高,尺寸就越大,做工就越精緻。頭巾的外層與長袍的黑色材料相匹配,襯里折疊向外翻出的部分,使用普渡大學代表顏色――金色和黑色。天鵝絨貼邊的顏色表示學科類別。在普渡大學學士是不用頭巾的。
普渡每年要舉行三次畢業典禮,參加儀式的人都要穿上禮服,在典禮官的率領下,列隊在校園主要道路上繞行一周,然後進入會場。進行完傳統儀式後,從博士開始,每個畢業生都要上台,從校長手中接過畢業證書,博士要讓教務長把頭巾披在肩上。有數千位家長或親友,長途跋涉,其中也有不少像筆者這樣的同胞飛越大洋,前來慶賀自己的子女或親友完成了學業,許多學生一上台,會博得自己親友的一陣熱烈的掌聲和喝采。如此盛況令人嘆為觀止!而萬千學子為了有一天能穿上這象徵登上了學術殿堂的方形帽和長袍,又不知要付出多少辛勞!
參考資料:http://campus.sohu.com/20041103/n222829140.shtml
❹ 畢業典禮上教授把帽穗從右撥到左是什麼意思啊
畢業典禮上教授把帽穗從右撥到左就是說明該學校已經正式畢業了。還未授予學位證書時,學位帽的流蘇是在右邊,當導師將學位證書授予你時,就會將學位帽的流蘇從右邊撥到左邊。因為稻穗或麥穗象徵成熟,寓意畢業生們已經學有所成,經過撥穗便可展翅高飛 。
學士帽為方型黑色,帽子正中綴有黑色流蘇。流蘇系掛在帽頂的帽結上,沿帽檐自然下垂。造型酷似中國的燈籠穗,懸掛於學位帽上。
關於撥穗的其他規定。
未獲得學位時,流蘇是垂掛在著裝人所戴學位帽的帽檐右前側中部;獲得學位後,流蘇則垂於帽檐左前側的中部。
流蘇位置的移動,是由校長(或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在學位授予儀式上,頒授學位之後移動。校長的流蘇,自然是垂於所戴學位帽的左前側中部,因為他早已獲得過學位(或理論上應如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撥穗
❺ 圓形的帽子有哪些優點
不同類型的帽子對臉型也是很好的修飾。如圓臉可以選擇有稜角的帽子,而不適合再戴圓形的帽子;方臉就不要再戴有稜角的帽子了,要戴圓形帽子使臉型更圓潤一些。
長臉要戴那種能遮住腦門,使臉顯得短一些的帽子。戴帽子可以修飾臉型,使人看起來更帥氣、更漂亮。
對於老年人來說,對臉型的修飾需求並不是很大,但是花白的頭發可能會顯老。這時,戴上一頂大方得體的帽子,就可以遮住白頭發了,又美觀又保暖。
冬天戴帽子,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暖。所以冬天的帽子要選擇保暖性強的,如毛線、呢絨等材質的,質地較厚,既保暖又不容易被風颳走。
頭部的血管多,經常受冷風吹,血管收縮,會阻礙血液循環,使頭部越發地覺得冷。而且腦部血流不暢,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是相當危險的。因此,頭部保暖非常重要,即使你是一個身體健康的人,頭皮經常挨凍,血流不暢,還可能引起脫發。
❻ 誰知道畢業典禮上把學士帽上的帽纓從右撥到左邊是什麼意思啊
撥穗禮:把頭上學士帽的流蘇從右邊換到左邊的動作。
未獲得學位時,流蘇是垂掛在著裝人所戴學位帽的帽檐右前側中部;獲得學位後,流蘇則垂於帽檐左前側的中部。流蘇位置的移動,是由校長(或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在學位授予儀式上,頒授學位之後移動。校長的流蘇,自然是垂於所戴學位帽的左前側中部,因為他早已獲得過學位(或理論上應此)。
撥穗的意義,代表稻穗或麥穗成熟,象徵畢業生已學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飛 。
(6)為什麼南方畢業典禮的帽子是圓的擴展閱讀:
就學位劃分而言,博士流蘇為紅色,碩士流蘇為深藍色,學士流蘇為黑色,校長流蘇為黃色。顏色的定義呼應了學術長袍。學校負責人(研究所,研究所),學位評估委員會(或導師)的主席和成員以及已經獲得學位的人,都將他們的流蘇掛在學位的左前中部帽。
❼ 畢業典禮「撥穗」的象徵意義
畢業典禮「撥穗」的象徵意義是一種祝福,指:學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飛
因為在畢業上拔穗本身就是一種對以後的人生的一種祝福,並且還要有校長或者學院的院長,進行給拔穗。這也是非常好的寓意。
流蘇位置的移動,是由校長(或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在學位授予儀式上,頒授學位之後移動。校長的流蘇,自然是垂於所戴學位帽的左前側中部,因為他早已獲得過學位(或理論上應此)。
迎學術權杖:
迎學術權杖權杖目前在我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還不算特別普及。只有一些比較優秀的學校會設置這一環節。
學術權杖是大學最高學術權力的象徵。許多大學在學術上成就,還遠遠達不到能製作學術權杖來彰顯榮耀的地步。而在我國,最有名的權杖,當屬中山大學的權杖。
中大的權杖,柱體是用玉做成,上面鑲嵌著許多名貴的翡翠、綠松石,而頂部是一顆晶瑩剔透夜明珠,中間的中大的校徽則由99.99%純金打造,旁邊雕刻的龍則是銀龍。
❽ 圓圓的頭為什麼要帶方帽子呢圓的不行嗎(換一個說法意思不變)
如果是圓圓的頭的話,最好是帶方帽的,這樣能彌補其中的缺陷。如果遠遠的頭帶繼續帶圓圓的帽子,那樣這個人會顯的頭尖尖的,直接影響人的整體形象。
❾ 為什麼南方大學畢業典禮校長帽子是圓的
還未授予學位證書時,學位帽的流蘇是在右邊,當導師將學位證書授予你時,就會將學位帽的流蘇從右邊撥到左邊,也就意味著你已經畢業了。
❿ 有誰知道學士服的來歷嗎那個帽子上的穗子是放左放右
在中世紀的歐洲,城鎮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長袍,寒冷的大廳和透風的建築使得人們不得不披上長及地板並連著頭巾(hood, 兜帽,又叫坎肩)的長袍。這些長袍和頭巾製作的原料和顏色,由各的人財富和社會地位而決定。既然在早期大學中的學者都是傳教士,他們的穿著應與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長袍,用頭巾保護他們的頭。於是,這種僧侶的黑色長袍和頭巾演變成了今天大學流行的禮服,不但學校畢業典禮的儀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慶典也要穿。
後來,長袍和頭巾開始採用較為明亮的色調,不同學位的禮服也逐漸變得有些不同。學士,碩士,博士的禮服樣式的差別,主要出現在頭巾上。過了一段時間,頭巾不再與長袍相連,單獨成了一件物品,人們把它戴在頭上。到了十五世紀,帽子開始流行,頭巾幾乎成了飾物,人們穿它時,把它從頭頂順著脖子往下套,披掛在肩上,向後背垂下來。於是,學校禮帽應運而生。最初的學校禮帽的形狀起源於碩士學位的符號,有幾種不同的形狀,有的是圓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裝飾物。今天的流蘇(tassel)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只不過更精緻罷了。牛津大學最先採用平低方形禮帽(mortarbard,意即灰泥板),民間則建議學校禮帽應做成學者的一本書那樣的形狀,這樣更能表現它的學術含義,更有書卷氣。
學位帽流蘇。據《學位服眷裝規范》,學位帽為方形黑色,博士帽流蘇為紅色,碩士帽流蘇為深藍色,校長帽流蘇為黃色。博士袍為黑、紅兩色,碩士袍為藍、深藍兩色,校長袍為紅、黑兩色。由於我國暫不推薦使用學士服,故學士服尚無統一標准,大多數參照國外高校的樣式,有「牛津版」、「劍橋版」等幾種樣式,一般學士帽的流蘇為黃色、學士袍為黑、紅兩色。在學位授予儀式上,由校長、院系領導或嘉賓將學位獲得者位於右前側的流蘇隨帽檐移至左側中部,並呈自然下垂狀,流蘇由右而左這一撥弄,表明校方准允這個學生走出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