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旗袍文字
1、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陽春三月,花開半夏。一襲旗袍染一樹清風,兩袖清風訴絕世風雅。一襲白色旗袍的浪漫從一而終,如翩然而飛的蝴蝶,在落英繽紛的時節歸去來兮。
2、三月的微風,輕輕拂過你的臉頰,暈紅了你的臉,隨手將鬢角的發絲拂到耳後,低頭一笑,有著不勝涼風的嬌羞。眼波流轉,是清澈透明的湖水,倒映著你的影子,那一襲紅色經典旗袍傳承著百世芳華。
3、多想在喧囂的紅塵中,覓一份清幽,尋一份素雅,擇一處綠地,讓心緒在閑暇里慢慢伸展,看盡江南草長鶯飛。宿夢中的江南,霧雨中的青山,輕盈的旗袍女子撐起一把油紙傘,走在青石橋上,咿呀的吳語讓人流連忘返。
4、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一個心性止水的女子是聰敏的,更是智慧的。她像水一樣靈活自如,溫婉柔情,又像水一樣有容乃大,變化萬千。一襲粉色旗袍的浪漫,溫婉著三月的桃紅,她長發輕挽,一把摺扇優雅自如,集美麗與智慧予一身。
5、時至今日,總擔心你如我喜歡的那件紅色旗袍,縱然有萬般喜歡,卻害怕已經穿不出當年的味道……事實上,你卻依舊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優雅女子,時光讓你愈發有風情和味道。
⑵ 發旗袍照片配什麼文字
1、優雅是一種內在氣質,優雅是一種風度,也是一個人獨特的風格。一個優雅的女人,心靜如水,彈指間盡是芳華,這是歲月的磨礪孕育出的由內及外的氣質。如《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有一點妖嬈,有一點含蓄,安靜得如同處子,回環往復的是一顆優雅的心。她著一身曼妙的旗袍,邁著輕盈的步伐,在巷口留一個修長的背影,在昏黃街燈下迷離著一雙透徹迷茫的眼睛……作者:張然 出處:你的優雅價值百萬
2、人活著就是一塊布,它最終被做成了什麼樣子,靠的是裁剪手藝。即使你想成為一件旗袍,但裁剪你的人把它做成了汗衫,你就得忍受做一件汗衫的命。作者:七堇年
3、你讓瞎子去南極,他根本找不著北;你讓腦血栓去下叉,他根本勾不著腿;你讓大馬猴穿旗袍,它根本看不出美;你讓潘長江去吻鄭海霞,他根本夠不著嘴。
4、剛踏入初中時的情景彷彿還在眼前。我們坐在教室里,45雙眼睛帶著好奇與忐忑同時看向你。一身旗袍的你,站在講台上,神采飛揚。一縷陽光從窗戶里射進來,照得你格外耀眼。那時候的你,就像是我們的女神,神聖的好像永遠不可能倒下。
5、我站在原地,回望昨天。 好像看到了梨花古木的椅子,黛色浸漫的硯台, 燃著香的金絲香爐,唐朝的寫意山水,明清的扇面小字, 當年美人出嫁挖出的女兒紅,留洋帶回來的琉璃方鍾, 繪著青花的典雅旗袍,發上斜斜插著的碧玉搔頭, 銅鏡前擺著的紅箋小字,瓷杯里盛著的凍頂烏龍。 好像越來越流行懷舊與復古情懷, 我是不是應該將一襲雪紡長裙收起來, 讓後人看看我們活著的時代, 也是充滿驕傲輝煌,不容任何人遺忘。
⑶ 關於旗袍的唯美句子
1、我打馬走過江南,你一襲旗袍,一把花折傘,回眸瞬間,天地獨染芳華。從此,你在我夢里,不曾離開。
2、你我因旗袍相識、相知、相愛,可終歸是你心思太小,我對你百依百順,你卻當作理所當然,情依舊,卻不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3、旗袍可以在煙雨紅塵中寵辱不驚,風情萬種。它有著雲水禪心一樣的簡約,在眾芳國里行走的從容。
4、行走在芳菲的流年裡,身著旗袍的女子,永遠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5、旗袍,是一直想嘗試的服飾,卻一直沒有如願。
6、我那年還身著你常見的素色旗袍,而你一身紅火喃喃笑語,我想那一刻身著紅色旗袍,而不是祝福你。
7、旗袍是女人最美麗的相遇,是沉香水榭里的一簾幽夢;是流年渡口深情的叮嚀;是才情女子軟玉的人生。
8、旗袍,用細膩的曲線勾勒出女人的玲瓏體態,讓她們的氣質得到最大程度地凸顯。
9、旗袍是我落筆時的驚喜,在煙雨迷濛中書寫著厚重,它是曾經獨守的一豆燭火,一笑傾城。
10、一件實用的旗袍,不需要綉鳳描龍,也不需要鑲金滾銀,只要選料適當,剪裁得體,就可以襯出出水芙蓉的秀美了。
11、你說,你那麼喜歡旗袍,等我們結婚時,便以旗袍為幸福的嫁衣,可我突然不想了,不是不愛了,只是你不懂我。我想要的只是簡單的幸福和你的體貼,愛情里,不是一個人的唯一付出。
12、旗袍,是歲月深處的一株梧桐,等待著鳳凰的情有獨鍾。
13、旗袍是瓔珞搖動的春風,帶給人無限地憧憬;它是情人眼裡的朦朧,帶著微笑戲說人生。
14、旗袍在經典永恆的光華中,依舊未老。花樣年華,隨花開花落,寵辱不驚而典雅地走過一度度春秋。
15、那件青花旗袍,一直被我潛藏在箱子底下,也早已染上了歲月的味道。
⑷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哪個民族的服飾改良的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滿族的服飾改良的。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4)改良旗袍文字擴展閱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⑸ 舉例論述中山裝和改良旗袍進化發展的時代特點、象徵意義以及審美特徵,1000字以上
中山裝的由來
在清朝(1644—1911年),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18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鈕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鈕扣,後背整塊無縫。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如依據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而確定上衣前身設4個口袋,依據國民黨區別於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而確定前門襟為5粒鈕扣,又依據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而確定袖口還必須有3粒扣子等。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的做工
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
⑹ 發旗袍照片配什麼文字發朋友圈
你想表達什麼,就寫什麼文字。如果沒有特別的意思,單純為了裝逼和顯示臭美的話,你就不用配文字了。
⑺ 各位高手,幫忙想一段描述旗袍的文字
你可以借鑒下非誠勿擾2裡面那個男的要死的時候他女兒給他念的一首詩,我覺得很不錯,
《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紅
紅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藍
藍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紅
紅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藍
藍的手就在你的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懷里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喜歡
⑻ 旗袍各方面一百字以內小介紹
旗袍,這一被當代國際服裝界譽為「東方女裝」的代表,如今不僅受到我國廣大漢族婦女的愛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歐美婦女的青睞。其實,提起旗袍,它還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至於這種旗袍是誰設計的,又是怎樣得以推廣的呢?滿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鏡泊湖畔有個滿族漁家姑娘,因為長得臉黑俊俏,心靈手巧,人稱她「黑妞兒」。她覺得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打魚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種連衣帶裙多扣拌長衫,既省布合體,又勞動方便。後來,她被選進宮中封為「黑娘娘」,因過不慣官廷生活,穿不慣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從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長衫。皇上認為她擅自改變官廷服飾有罪,就趕她出宮,並一腳踢中她後心而死去。關東滿人聽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還穿起她剪裁的那種長袍來紀念她。後來,在旗的婦女認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為「旗袍」。說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俊美,據說那是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幫助她們打扮哩。
當然,這僅僅是民間傳說,但也說明這種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袍由原始的寬腰身直筒式逐漸形成現代漢旗婦女喜愛的線條流暢、貼身合體的流線型旗袍,是經歷了多少的漫長演變。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過腳。只有滿族婦女出嫁時,才穿過腳旗袍,作為出嫁禮服。因為,滿族貴族婦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們的旗袍過腳,以便將腳蓋住。清世祖入關,遷都北京,旗袍開始在中原流行。清統一中國,也統一全國服飾,男人穿長袍馬褂,女人穿旗袍。以後,隨著滿漢生活的融合,統一,旗袍不僅被漢族婦女吸收,並不斷進行革新。特別隨著辛亥革命的風雲,旗袍迅速在全國普及。從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裝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隨之變短,身長僅過膝,袖口縮口,滾邊變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變長甚至曳地,兩邊的權開得很高,裡面襯馬甲,腰身變得極窄,以至貼體,更顯出女性的曲線。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縮短,而袖子則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幾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長馬甲時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輕便適體,變成流線型。近年來,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現了後裝袖、有肩縫旗袍,暗褶式開衩旗袍、短連袖旗袍、無袖旗袍等等具有當代開放氣息的新款式。
漢族婦女為啥喜愛穿旗袍?主要旗袍的造型與婦女的體態相適合,線條簡便,優美大方,所以,有人認為旗袍是中國女人獨有的福音,可起到彩雲托月的作用。而且,旗袍是老少宜穿,四季相宜,雅俗共賞。根據季節的變化和穿著者的不同需要、愛好,可長可短,可做單旗袍、夾旗袍;也可做襯絨短袍、絲棉旗袍。並且,隨著選料不同,可展現出不同風格。選用小花、素格、細條絲綢製作,可顯示出溫和、穩重的風韻;選用織錦類衣料製作,可當迎賓、赴宴的華貴眼飾。因此,當中國旗袍在日本、法國等地展銷對,很受當地婦女人士歡迎,她們不借重金,爭購旗袍,特別是黑絲絨夾金花、簍金花的高檔旗袍,最為搶手。總之,旗袍正以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服飾美。它不僅成為我國女裝的代表,同時也公認為東方傳統女裝的象徵
旗袍的大概起源——旗袍最早是滿族旗人的長袍,寬袍大袖,三百年來沒有改變。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但已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近代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說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典型代表。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風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從上海風靡全國各地。讓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實際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旗袍比較適合中國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尤其很受上海女性的歡迎。加上這一時期外國的面料不斷地進入中國,各大報刊雜志上都有服裝專欄,還有當時流行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推動時裝的產生與流行。各大百貨公司也常常舉行時裝表演及展覽。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國的時裝中心,因為當時歐美的追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國各地都以上海為樣板,競相模仿。國內外通商交流的機會越來頻繁,歐洲進口的布匹、羽紗、呢絨、蕾絲等紡織品大量湧入,使得人們選擇的范圍廣了、著裝的觀念也改變了。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會名門閨秀追趕時髦、享受奢華的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她們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騎馬、跳舞、打高爾夫球,這也就要求服裝更美觀、和體。加上30年代歐美流行收腰就更體現出女性美,這就註定旗袍會變得更修長而緊身,並有高叉,從而符合30年代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近代上海的開埠,沒有「中體西用」,「西學東漸」就不存在旗袍西化,也就無所謂「海派旗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