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型旗袍展演
A. 中國歷代服飾展演
中國歷代民族服飾展演3月16日晚在法國南部城市馬賽體育館劇場舉行,整場演出內容豐富、色彩紛呈,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在演出前發表講話說,正在馬賽舉辦的「中國婦女文化周」是中國文化年的組成部分,通過在文化周中舉辦婦女論壇、歷代服飾展演和中國婦女圖片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法國人民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婦女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促進兩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歷代服飾展演在塤樂《楚歌》中拉開帷幕。舞台上,春秋戰國披甲武士神采飛揚,秦裝麗人婀娜多姿;漢代服飾光彩照人,唐朝服裝華貴亮麗;大宋的典雅、元明的端莊、清代的獨特,模特每每出場,都引來觀眾的熱烈掌聲。
民族服飾部分更是令人眼花繚亂。傣族、藏族、蒙古族、彝族和苗族的服裝服飾在柔美的燈光和絢麗的舞台背景下奕奕生輝,中式綉花旗袍突出地襯托出中國婦女的雍容典雅。展演向法國觀眾充分展示了中國服飾的歷史變遷和中國民族文化,讓法國觀眾從中感受到中國服飾文化中所體現的東方魅力。
馬賽市副市長羅卡·塞拉和馬里亞姆·薩拉赫-埃迪分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並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演出。
B. 什麼是旗袍秀
旗袍秀是由國內部分文化公司、旗袍協會所舉辦的宣揚中國傳統旗袍服飾文化的活動。
旗袍秀是為了弘揚和發展旗袍服飾文化而採用的一種表演形式,有形地體現了旗袍服飾文化和旗袍禮儀,隸屬於藝術模特的范疇。旗袍秀融合了舞蹈身韻以及藝術走秀的姿態,所形成的一種表演形式。
旗袍秀必須做到:柔而不懈、挺而不僵、婷婷玉立;要求上挺、中柔、下放鬆、落地輕柔;形體優雅大方、動作幅度不易過大,遵循民族優秀的傳統禮儀為准則。
(2)全國大型旗袍展演擴展閱讀:
旗袍秀的盛行,跟旗袍文化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民國時期。眾多學者和當時的媒介認為,民國初女子為尋求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長袍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漢族女性自漢代後,服飾逐漸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稱「兩截衣」,穿袍服幾乎成為男性的專利。女性穿「兩截衣」也被成了封建禮教對女性壓迫的象徵。
近年來國內盛行舉辦旗袍秀活動,再一次印證了旗袍秀具有鮮明的標桿意義。旗袍的創意是中國追尋現代化步伐的一塊原創里程碑。經濟、政治、軍事、科學、社會、文化、藝術,只有更多這樣等級的里程碑的出現才表明中國正走在再次登上世界文明的頂峰的路上。
C. 壯觀的大型旗袍表演發朋友圈該說些什麼
1. 旗袍不僅是一件衣服;還是一種代表著民族的文化;更是一種代表自己的語言。 2. 以為簡約而不簡單才是旗袍代表的最真實的理念。美麗女子與旗袍,天生就是絕配。 3. 一件實用的旗袍,不需要綉鳳描龍,也不需要鑲金滾銀,只要選料適當,剪裁得體,就可以襯出出...
D. 禮儀和旗袍表演叫什麼名字好在年會上表演一個節目
穿著旗袍,怎麼走啊坐呀,還得道具凳子還怎麼坐?我們以前開過一個禮儀的課題,有他們表演,就是就是一些行為習慣是怎麼做比較合適。
E. 禮儀和旗袍表演節目叫啥名
中國傳統習俗表演。
F. 旗袍是從什麼時候流行的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旗袍在中國時尚前沿上海開始流行,後迅速風靡全國。1929年4月,民國政府將旗袍定為國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歷史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 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旗袍
G. 有沒有近幾年中國旗袍行業的市場分析
中國旗袍總會(英文簡稱:CCMFN),是全國現有規模最大的旗袍文化平台。旗袍文化經過綿延四百年的發展,旗袍已不僅僅一種服裝服飾,還是一種最能體現人類女性魅力的行走視覺藝術,更是一種中國風文化元素。
2016年7月,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主管的中國社會組織網曝光第九批「離岸社團」「山寨社團」名單,中國旗袍總會在名單中。[1]
中文名稱
中國旗袍總會
英文名稱
CHINA CHEONGFSAM FEDERATION
創立時間
2009
創始人
王瀟風
所屬行業
文化
簡介
中國旗袍總會由著名愛國實業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王瀟風先生於2009年10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注冊創立。[2][2]
中國旗袍總會主要由國內和國外從事旗袍表演藝術愛好者、旗袍表演製作公司、旗袍服飾公司與旗袍行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及個人,聯合發起的非盈利性質的行業自律法人機構,是我國現有規模最大的旗袍行業組織。發展至今,中國旗袍總會在國內有230個分會,在海外有60多個分會,全世界有會員130多萬。 中國旗袍總會是旗袍行業的國際性組織,是國外時尚界聯絡國內服裝界的橋梁和紐帶。在推動中國旗袍行業的自律與發展、創建健康從業環境、促進中國旗袍行業的國際化進程,起領導和初進作用。
宗旨
中國旗袍總會致為社會和企業品牌服務,創造良好的旗袍文化藝術氛圍,加速旗袍行業正規化,專業化,更好地發揮旗袍在行業在社會公益、推廣商業品牌、引領時尚等諸多領域的積極作用,提高國民綜合素質與弘揚社會和諧。總會自成立以來,得到了中國文化藝術界權威人士的大力支持。與國際國內眾多時尚藝術機構均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並參與了眾多的海內外模特賽事、時尚界活動。
職能
促進旗袍藝術創作和事業健康發展;協助政府主管部門,提出有關旗袍業的建設性意見;制定旗袍文化藝術職業規范,組織專業獎項的評定;組織旗袍文化研討、訓練、表演和進行各種藝術創作;開展各種旗袍賽事活動,培養和發掘優秀人才;利用多元化形式向社會各界及需求單位推薦人才,提供相關藝術服務;進行行業統計,收集、分析、發布行業信息,協助國家主管部門實施行業管理;創辦刊物、建立共享網站和旗袍時尚論壇等;開展其他合法的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業務活動。
旗袍起源
旗袍屬於我國古代大清王朝滿族女性的服飾,旗袍作為服飾的流行,興於清朝,發展於民國時期,然後又分為京派和海派,其實還有一個南派(現在很多人也許不知
H. 中國什麼時候設立旗袍節
一直以來都非常嚮往巴西的狂歡節,夢想著有一天能夠站在里約的狂歡人群中感受桑巴女郎的迷人魅力,象普通的巴西人那樣盡情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我有幸也親身感受過泰國潑水節的激情,更被那全民參與的熱烈場面所感動……與巴西狂歡節及泰國潑水節的全民參與性相比較,感覺中國人的節日參與性還不夠,而很多時候「過節」更多地還是圍繞著「吃」而大做文章。 在過去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對節日的想往似乎也總是物化到了吃的上面-尤其是小孩子,盼望過節的第一理由還是因為有好吃的可吃吧。再後來,國人對節日的要求不再僅限於滿足嘴巴的快樂而對精神層面的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電視得到了極大普及的近二三十年,全家圍坐在一起看電視似乎成為了過節時一道必不可少的主菜,以至於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了全世界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欣賞水平以及欣賞口味的分化,人們對電視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對節目的滿意度卻越來越低。吃(節日飯)和看(電視節目)的形式再難以滿足人們對節日的要求,再加上各地對燃放煙花爆竹的限制等原因,我們終於發現節日的氣氛與人們心底對它的期待就變得愈加遙遠了。實際上這種心理落差的產生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電視節目再豐富,節日的聚餐再豐盛也無法為我們營造滿意的節日氛圍,要想讓節日更加快樂、讓過節的氣氛更加濃烈必須要由人們的共同參與來完成。尤其是隨著家庭結構的日益縮小,兩三口人實在無法在自家的房檐下營造什麼熱烈的節日氣氛,人們到了必須走上街頭的時候了。換句話說,我們是否也應該創造一個能讓全民參與的大眾節日呢?基於這個想法,我想到了這樣一個主題:旗袍節。 以中國人含蓄的性格我們不大可能引入巴西那樣的狂歡節,而旗袍節的設想正是充分考慮了中國人這種較為含蓄內斂的性格以及能讓盡可能多的人前來參與的考量。旗袍是中國獨具魅力的民族服裝,它的風采即使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受到推崇的。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中國女性擁有旗袍的越來越少,穿旗袍上街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為了弘揚寶貴的民族文化培養年輕一代女性的古典氣質乃至推動旅遊業的發展等等,我們完全有必要設立這樣一個全民參與的節日,讓更多的女性穿上旗袍走上街頭,讓滿街的旗袍在七月流火中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人文風景,讓中國女性在全世界面前盡情展示東方的魅力和韻味,套用一個時髦的詞彙來形容,這也是增強軟實力的一種絕好方式吧。 上個星期,本人在北京電視台《天下天天談》節目中已經提出了關於在每年七月的第一個周末(周六周日兩天)設立旗袍節的設想並受到了節目組以及部分觀眾的充分肯定。我建議全國的婦女同胞們在七月第一個周末到來的時候請穿上你們已經壓在箱底很久的旗袍吧,穿著它去你們所在城市的步行街、商業區乃至代表性的古典建築周圍,用你們優雅的身段和端莊的氣質妝點你們所在的城市和鄉鎮,有可能的話再推舉出穿得最美的女性或是選出最佳旗袍設計師作為這個新興節日的高潮。我想,到時候男同胞們一定也不會閑在家裡,他們可以端著相機為你們拍攝、甚至穿起馬褂與你們呼應,而這樣的風景必然也會引起世界的好奇和注意,說不定幾年以後到中國觀看旗袍節會變成一個時髦的旅遊項目,這樣的話旗袍節豈不又變成帶動旅遊業的一步好棋了嗎? 世界盃快結束了,就讓我們期待著旗袍節吧……
I. 開年會要求表演節目、大姐們要穿旗袍走秀、求首適合的音樂。還要有歌詞的、因為我們在前面唱、她們在後面
醉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