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對旗袍影響
旗袍是旗人也就是滿族的服裝。本來一直是長袖的,但是到了清末民初時期,外來文化的進入對本土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旗袍也根據當時的審美進行了不斷的改良,主要變化是袖子越來越短,裙子的開叉也越來越高。我國漢族女性的傳統服裝並不是旗袍,應該是漢服,在清朝有了這么一個斷層,所以很多漢文化沒有很好的延續下來。現在的秧歌服應該是漢服的一中延續。
B. 西方服飾對中國現代服飾的影響,
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譬如《禮記·王制》說:「作淫聲異服。奇球奇器以疑眾,殺!」(易·系辭》認為:『始容誨淫」。《左傳》稱「貪色為淫」。《系辭》是秦、汗間的儒生所作,其後,趙飛燕、梁冀及其妻子等在服飾上的追求奇異和生活的淫亂,更說明了「冶容誨淫」。然而,盡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沒有或者很少突出對人體美的直接贊賞,但在一些古典文學作品裡不乏對人體美的描寫。從《詩經》,騷賦到明清的小說和傳奇,其中都有這類描寫,譬如「肌如白雪,腰如束素」。「膚如凝脂」、「虎背熊腰」,而且更多的是人與服飾共同構成的美的形象;「著我綉莢裙,事事四五通,足上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綉羅衣賞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訇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 穩稱身。」(《麗人行》)或許有人會以現代女性服裝中的旗袍為例,來證明中國女裝也著重表現人體的自然美,其實,這種旗袍是在本世紀上半葉受西方服飾審美趣味影響的結果,直至光緒年間,旗袍還不是現在的式樣。傳統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現與突出人體美的西方女性服裝完全不一樣。和西方服飾藝術不同的是: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從中國清朝以前的服裝款式來看,遮蔽人體的寬抱大油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主流。既使某些人的形體很美,這種服裝也不去展現這個美的形體。《資治通鑒》引蕭何的話說:「天子以四海為家,不壯不麗無以重威,」從這層意義上去看寬抱大袖的中國古代皇帝禮服,我們應會明白它們為什麼不去表現皇帝的形體美,而是著重寫意傳神,突出他們端莊威嚴的精神力量。屈原在《涉江》中言:「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他以穿戴富有自己個性的服飾來表現自己憤世嫉俗,不趨炎附勢的氣度和情懷。西方服飾人體直觀美和中國服飾人體裝飾美的區別反映了兩種文化形態價值取向的不同。林語堂就曾經指出:「大約中西服裝哲學上不同之點,在於西裝意在表現人身形體,而中裝意在遮蓋它。」(《生活的藝術》)萊辛說:「我承認衣服也有一種美,但是比起人體美來,衣服美算得上什麼呢?」(轉引自《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而林語堂則持相反觀點:「只有在沒有美感的社會,才可以容得住西裝……西裝的式樣是這樣的,使街上的行人都會知道你的腰身是三十二寸或三十八寸……一般痴肥的四十歲婦女,穿起祖胸露背的晚服來赴歌劇的初夜公演,這也是西洋發明的刺目事物之一。(《生活的藝術》)
然而,由於中國服飾文化缺乏象伊斯蘭一樣的宗教觀念的制約,所以很難抵卸西方突出人體美的服飾審美價值觀的侵蝕。近代的旗袍和現代都市女性的各種扭四人體的服裝便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有句俗語:「穿衣戴帽各隨所好」。這說明中國服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倫理的約束。
當然西方服飾也吸收中國傳統服飾的某些特點,譬如,當中國現代服裝採用西方女裝那種坦肩露背的領式時,西方則採用中國旗袍的立式領,但西方對中國傳統服飾特點的吸收和借鑒畢竟是微乎甚微的。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價值觀不可能從整體上去改變或者去替代西方人的審美定勢,而西方服飾文化則已形成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強大沖擊波,中國人似乎不知不覺地在面臨著服飾上的異化。
和伊斯蘭服飾文化不同的另一個方面是:中西當代和現代服飾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是:服飾款式不斷翻新,追求品牌,高速淘汰,從而給經濟資源帶來巨大的浪費。這同反對奢靡浪費的伊斯蘭服飾倫理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翻閱近二十年來中西各國時裝雜志,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服裝款式的平均壽命只有三至六個月,甚至更短。僅以裙子的款式為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中庸裙」、「密實裙」、「密摺把裙裝」、「開裙」、「層疊裙裝」、古典式裙裝」相繼問世。許多服裝設計師每年都要推出許多新的服裝款式,在不斷地人為地刺激服裝款式高消費的同時也不斷地刺激人們的其他慾望。據國外有關資料報道,當英國王妃黛安娜得知自己被列為一九八三年『十大衣著最差女性」榜首時,感到十分羞傀和難堪,連英國的許多平民百姓也為她祈禱。這一事例極具有諷刺意義。它表明:服飾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甚認為,服飾不僅具有實用和裝飾的功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體現人類在信仰上的崇高精神境界的作用和意義。而中西服飾文化則將服飾藝術視為服裝設計的首要原則,前者重裝飾藝術;後者重人體藝術。倫理觀念對服裝設計與製作的調節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或擯棄。甚至是英國成員的消費標准和審美標准。這種情形正如喬維諾.龐達諾曾指出的:「我們每天都看到服裝是這樣變更花樣,四個月前還認為滿意的服裝,今天就已經過時而遭到擯棄。這種放盪不羈,只能受到譴責而無法加以禁止。」(《君主論》)雖然服裝上的鋪張浪費和追求新奇效應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從未占據主導地位,但不少有識之士對此卻有警世之言在先,譬如,墨子就曾講過:「為衣服之法,冬則練帛之中,足以為輕且暖;夏則締絡之中,足以為輕且清,謹此則止。故聖人之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非榮耳而觀愚民也……當今之主,其為衣服……鑄金色為鉤,珠玉以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接,以為身服。此非雲益暖之情也,單財勞力,畢歸之於無用也。以此觀之,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現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諫也。」(《墨子·辭過》)墨子的話語是多麼的中肯和精闢,但至今仍遭非議。
此外,當今的有些時裝設計師還有意追求某種荒誕離奇的視覺效應。譬如在西方和日本等國曾一度流行過的「乞丐裝」,人們故意把衣服弄破,東拖一片,西掛一片,甚至弄成衣不蔽體的樣子。或者用陳舊骯臟的布來製作。
至於伊斯蘭服飾倫理學堅決反對的男扮女裝,女扮男裝,在中西現代服飾中更是司空見慣,屢見不鮮。我們在街上常常可以看到身著男式服飾的所謂「假小子」和頭扎辮子,耳戴金環的妖艷男子。還有些服裝似乎是受了西方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有意在消除兩性之間的特徵差別,提倡所謂:中性服飾」或者「服飾中性化」。
一、伊斯蘭服飾文化是以伊斯蘭教義這一最根本的、最合理的價值觀作為統攝服飾的文化、歷史、時代、心理、審美等諸要素的最高主導思想。伊斯蘭服飾藝術根本無需倫理學的干預,因為藝術本身就足以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
二、伊斯蘭服飾文化強調服裝必須遮蓋羞體。因為雖然人體作為安拉的創造物是均稱健美的,但人體是有男女之別的。暴露羞體很容易激起本能的情慾,從而敗壞道德,使人降格為同動物一般。而西方服飾文化則有意突出人體。在將人體作為一種美來觀賞時,忽略了人體美的特殊性及人體審美經驗的特殊性,混淆了人體美與其他美的形態之間的差異。這種展現和突出人體的審美觀是西方服飾文化的基礎。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古羅馬文化的歷史沉澱。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倫理價值觀的約束,不是重人體的直觀表現,而是重裝飾的寫意和傳神,但這種傳統倫理價值觀缺少象伊斯蘭倫理學一般的堅固支撐——認主獨一的正信和後世歸宿的最終關懷,因此,很難抵卸西方審美價值觀在服飾設計與製作上的非道德化傾向的侵蝕,使自身最終發生異化。
C. 旗袍的意義和象徵是什麼
1、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傳統象徵,還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中國的古代婦女服飾,基本都是保守為主,在辛亥革命運動之後,上海掀起了女權運動浪潮,當時上海的女學生們無不年輕、時尚,是旗袍文化內涵傳播流行的先驅者。以至社會各行各業、都市名媛、時尚人物紛紛效仿女學生們的打扮。
近代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禁錮解放後的產物,隨著「五四」運動推向高潮,隨著旗袍的不斷創新,旗袍徹底擺脫了過去的老面孔,改變了中國女性長期以來束胸寬袍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美和曲線美充分展示出來,把歷來飽受封建時代壓制的女性臵於服飾藝術的浪尖上,同時非常明確地提出對於禁慾主義的一種反抗,旗袍文化內涵的變革為女性解放立了汗馬功勞。
2、旗袍文化內涵是世界對於「中國風」的詮釋
旗袍文化內涵是世界對於「中國風」的詮釋之一,一件旗袍往往包含了多種中國風元素。近年來中國風深深影響著國際時裝界,旗袍文化內涵受到了眾多大咖設計師們的青睞,大膽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時代創新精神,注入了時代的血液,賦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種嶄新的觀念,抒發著一種嶄新的情懷,展現了旗袍文化內涵。
舉個例子,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作為下一屆舉辦國,要表演一個節目。中方代表團派出的是14名中國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紅底白色大牡丹花為圖案的傳統花色,用傳統的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共同演奏了中國樂曲《茉莉花》,富含濃郁的「中國味道」,把「中國風」吹向全世界,旗袍文化內涵那獨到的韻味,全世界眼睛一亮,為之驚嘆、羨慕。
3、旗袍文化內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不同於中國其他的傳統文化,旗袍文化內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近代旗袍不是過去的滿族旗袍,近代在變革之後其實吸取了很多西方特色,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特有的中國旗袍文化內涵。如果對清代傳統旗袍與近代改良旗袍進行比較,會發現在不同的時代文化背景下,由於人們的信仰和審美情趣的不同,旗袍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審美風格。
要說滿族旗袍和近代旗袍的最大的區別,其實就是線條的表現以及款式的不同。滿族旗袍受儒家等級、中庸、求同思想的影響,清代傳統旗袍以繁縟富贍、溫柔敦厚、程式單一為美。而近代的旗袍文化內涵,是在西方平等、人本、自由思潮的影響下,近代改良旗袍以自然簡單、形體曲線、自由多樣為美。
4、旗袍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特色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特色的象徵,即使現代旗袍已經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但是旗袍文化內涵的骨子依舊是傳統的,卻又是變化無窮的。旗袍憑借著自身所存在的獨特精神文化內涵,在中國乃至世界服裝壇上享有一席之地。雖然今天的旗袍遠不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之廣、影響之深,但旗袍文化內涵再一次蘇醒了,並且作為中國的一種象徵走向世界,這在傳統文化迅速流逝的現代顯得是那麼難能可貴!
旗袍文化內涵的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載體,沉澱著不同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意識觀念等文明要素。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典型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5、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之所以說是復興,是因為旗袍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某段敏感時期沉寂過,在最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宣傳傳統文化,旗袍文化內涵開始復甦。旗袍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旗袍文化內涵也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
延續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旗袍,即使經過了歲月長河的幾番洗禮,但是幾經演變卻依然保持著濃郁的中國風情,頑強的生命力絕非其他傳統服裝可比。毫無疑問,旗袍文化內涵的流傳還將繼續,也許在將來的某個時期它會再度創造美麗的奇跡。
D. 西方服飾對中國現代服飾的影響中山裝與旗袍的演變
都是跟著時代流行趨勢走
以前中國是處於封建社會,服裝款式都是慢慢遺留下來沒有多大變化
後來中國開始接受國外的服飾
現在大體分為正裝,休閑,商務這三部分
中山裝應該是從正統西裝演變過來的!
他比正統西裝穿起來貼身,領子是立起來的,像旗袍領子一樣
不過更加立體感!!所以叫中華立領
中山裝應該是從西裝和旗袍演變過來的!
不好意思,,我沒那麼專業!呵呵
E. 旗袍的意義
旗袍的文化意義
2019-07-20 10:16:18 29
寫回答
IMG_0551.jpg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它表現出了女性的溫柔、優雅、賢淑、美麗等氣質,旗袍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連接著生活和藝術,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旗袍都是非常流行的服裝,一般穿旗袍的女性,身材要求非常嚴格,它突出了女性的美和優雅,釋放出獨特的魅力。旗袍的款式有很多,比如:琵琶襟、圓襟、直襟、斜襟、雙襟、高開衩、低開衩等等。
關於旗袍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之前,鏡泊湖畔有個漁家姑娘,由於經常跟著阿媽在湖邊打魚,導致她的皮膚被曬得黝黑,雖然皮膚很黑,但是她長得俊俏,那個時候,滿族的婦女們都穿著寬松肥大的衣服,但唯獨黑姑娘將自己的衣服剪成連衣裙的扣袢長衫。
後來,皇上看中了黑姑娘,將她召入宮中,但是黑姑娘並不願意,自從來到皇宮里,她並沒有真正開心過,不過她幫助了許多窮人,可惜因一場誤會,皇後殺死了黑姑娘,大家為了紀念黑姑娘,便都穿起她裁剪的那件連衣帶裙的系扣長衫,再後來,這件衣服就被稱為旗袍。
F. 西方服飾文化對中國服裝的影響
根據中西方服裝文化交流,簡單闡述一下西方服飾文化對中國服裝的影響。
G. 急求中國服飾對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
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譬如《禮記·王制》說:「作淫聲異服。奇球奇器以疑眾,殺!」(易·系辭》認為:『始容誨淫」。《左傳》稱「貪色為淫」。《系辭》是秦、汗間的儒生所作,其後,趙飛燕、梁冀及其妻子等在服飾上的追求奇異和生活的淫亂,更說明了「冶容誨淫」。然而,盡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沒有或者很少突出對人體美的直接贊賞,但在一些古典文學作品裡不乏對人體美的描寫。從《詩經》,騷賦到明清的小說和傳奇,其中都有這類描寫,譬如「肌如白雪,腰如束素」。「膚如凝脂」、「虎背熊腰」,而且更多的是人與服飾共同構成的美的形象;「著我綉莢裙,事事四五通,足上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綉羅衣賞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訇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 穩稱身。」(《麗人行》)或許有人會以現代女性服裝中的旗袍為例,來證明中國女裝也著重表現人體的自然美,其實,這種旗袍是在本世紀上半葉受西方服飾審美趣味影響的結果,直至光緒年間,旗袍還不是現在的式樣。傳統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現與突出人體美的西方女性服裝完全不一樣。和西方服飾藝術不同的是: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從中國清朝以前的服裝款式來看,遮蔽人體的寬抱大油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主流。既使某些人的形體很美,這種服裝也不去展現這個美的形體。《資治通鑒》引蕭何的話說:「天子以四海為家,不壯不麗無以重威,」從這層意義上去看寬抱大袖的中國古代皇帝禮服,我們應會明白它們為什麼不去表現皇帝的形體美,而是著重寫意傳神,突出他們端莊威嚴的精神力量。屈原在《涉江》中言:「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他以穿戴富有自己個性的服飾來表現自己憤世嫉俗,不趨炎附勢的氣度和情懷。西方服飾人體直觀美和中國服飾人體裝飾美的區別反映了兩種文化形態價值取向的不同。林語堂就曾經指出:「大約中西服裝哲學上不同之點,在於西裝意在表現人身形體,而中裝意在遮蓋它。」(《生活的藝術》)萊辛說:「我承認衣服也有一種美,但是比起人體美來,衣服美算得上什麼呢?」(轉引自《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而林語堂則持相反觀點:「只有在沒有美感的社會,才可以容得住西裝……西裝的式樣是這樣的,使街上的行人都會知道你的腰身是三十二寸或三十八寸……一般痴肥的四十歲婦女,穿起祖胸露背的晚服來赴歌劇的初夜公演,這也是西洋發明的刺目事物之一。(《生活的藝術》)
然而,由於中國服飾文化缺乏象伊斯蘭一樣的宗教觀念的制約,所以很難抵卸西方突出人體美的服飾審美價值觀的侵蝕。近代的旗袍和現代都市女性的各種扭四人體的服裝便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有句俗語:「穿衣戴帽各隨所好」。這說明中國服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倫理的約束。
當然西方服飾也吸收中國傳統服飾的某些特點,譬如,當中國現代服裝採用西方女裝那種坦肩露背的領式時,西方則採用中國旗袍的立式領,但西方對中國傳統服飾特點的吸收和借鑒畢竟是微乎甚微的。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價值觀不可能從整體上去改變或者去替代西方人的審美定勢,而西方服飾文化則已形成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強大沖擊波,中國人似乎不知不覺地在面臨著服飾上的異化。
和伊斯蘭服飾文化不同的另一個方面是:中西當代和現代服飾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是:服飾款式不斷翻新,追求品牌,高速淘汰,從而給經濟資源帶來巨大的浪費。這同反對奢靡浪費的伊斯蘭服飾倫理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翻閱近二十年來中西各國時裝雜志,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服裝款式的平均壽命只有三至六個月,甚至更短。僅以裙子的款式為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中庸裙」、「密實裙」、「密摺把裙裝」、「開裙」、「層疊裙裝」、古典式裙裝」相繼問世。許多服裝設計師每年都要推出許多新的服裝款式,在不斷地人為地刺激服裝款式高消費的同時也不斷地刺激人們的其他慾望。據國外有關資料報道,當英國王妃黛安娜得知自己被列為一九八三年『十大衣著最差女性」榜首時,感到十分羞傀和難堪,連英國的許多平民百姓也為她祈禱。這一事例極具有諷刺意義。它表明:服飾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甚認為,服飾不僅具有實用和裝飾的功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體現人類在信仰上的崇高精神境界的作用和意義。而中西服飾文化則將服飾藝術視為服裝設計的首要原則,前者重裝飾藝術;後者重人體藝術。倫理觀念對服裝設計與製作的調節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或擯棄。甚至是英國成員的消費標准和審美標准。這種情形正如喬維諾.龐達諾曾指出的:「我們每天都看到服裝是這樣變更花樣,四個月前還認為滿意的服裝,今天就已經過時而遭到擯棄。這種放盪不羈,只能受到譴責而無法加以禁止。」(《君主論》)雖然服裝上的鋪張浪費和追求新奇效應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從未占據主導地位,但不少有識之士對此卻有警世之言在先,譬如,墨子就曾講過:「為衣服之法,冬則練帛之中,足以為輕且暖;夏則締絡之中,足以為輕且清,謹此則止。故聖人之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非榮耳而觀愚民也……當今之主,其為衣服……鑄金色為鉤,珠玉以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接,以為身服。此非雲益暖之情也,單財勞力,畢歸之於無用也。以此觀之,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現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諫也。」(《墨子·辭過》)墨子的話語是多麼的中肯和精闢,但至今仍遭非議。
此外,當今的有些時裝設計師還有意追求某種荒誕離奇的視覺效應。譬如在西方和日本等國曾一度流行過的「乞丐裝」,人們故意把衣服弄破,東拖一片,西掛一片,甚至弄成衣不蔽體的樣子。或者用陳舊骯臟的布來製作。
至於伊斯蘭服飾倫理學堅決反對的男扮女裝,女扮男裝,在中西現代服飾中更是司空見慣,屢見不鮮。我們在街上常常可以看到身著男式服飾的所謂「假小子」和頭扎辮子,耳戴金環的妖艷男子。還有些服裝似乎是受了西方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有意在消除兩性之間的特徵差別,提倡所謂:中性服飾」或者「服飾中性化」。
一、伊斯蘭服飾文化是以伊斯蘭教義這一最根本的、最合理的價值觀作為統攝服飾的文化、歷史、時代、心理、審美等諸要素的最高主導思想。伊斯蘭服飾藝術根本無需倫理學的干預,因為藝術本身就足以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
二、伊斯蘭服飾文化強調服裝必須遮蓋羞體。因為雖然人體作為安拉的創造物是均稱健美的,但人體是有男女之別的。暴露羞體很容易激起本能的情慾,從而敗壞道德,使人降格為同動物一般。而西方服飾文化則有意突出人體。在將人體作為一種美來觀賞時,忽略了人體美的特殊性及人體審美經驗的特殊性,混淆了人體美與其他美的形態之間的差異。這種展現和突出人體的審美觀是西方服飾文化的基礎。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古羅馬文化的歷史沉澱。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倫理價值觀的約束,不是重人體的直觀表現,而是重裝飾的寫意和傳神,但這種傳統倫理價值觀缺少象伊斯蘭倫理學一般的堅固支撐——認主獨一的正信和後世歸宿的最終關懷,因此,很難抵卸西方審美價值觀在服飾設計與製作上的非道德化傾向的侵蝕,使自身最終發生異化。
H. 各國文化對服裝的影響.
。
五、裝飾
從裝飾特點看,由於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表現二維效果,所以裝飾也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雖造型簡練,但紋樣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刺綉用於服裝歷史久遠,發展到後來,甚至「衣必錦綉」。運用平面刺綉方法裝飾服裝表面空間,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慣用手法,沿用至今。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絲綢面料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
除刺綉外,鑲、滾工藝在中式服裝上運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緣處鑲、滾裝飾,女子衣緣越來越闊,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展到「十八鑲滾」。
西洋服裝是立體構成設計,表現三維效果,所以裝飾與整體結構造型相對應,強調立體感和空間感,裝飾手段是藉助各種立體物如穗飾花結、荷葉邊、金銀絲帶、褶襇、切口等點綴服裝表面。最初,花朵、花邊等只是少量裝飾服裝表面,豐富表面效果。到了羅可可時期,某些禮服竟是用立體花堆砌而成。
西洋服裝採用立體裝飾有其精采之處:一是立體裝飾與立體結構造型相呼應,天然諧調;二是裝飾效果符合審美心理,因為凡是平鋪直敘、一覽無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單調感覺,而層次豐富、虛實搭配、重疊穿插的表面空間有耐人尋味的效果,易於激起觀賞美感。
六、面料、色彩和圖案
從服裝面料看,中國最早使用的紡織品是葛布、薴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莖皮纖維加工製成的。薴麻是我國特有的植物,歐洲人稱之為「中國草」,大麻被稱之為「漢麻」。中國享譽世界的服裝面料是絲綢。養蠶、繅絲、織綢是我國先民對世界紡織服裝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中國人穿棉布較晚,棉花是從印度引進的,到元明之時,棉布才成為人們普遍穿著的衣料。
從服裝色彩看,在上古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後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黃為貴」的傳統觀念。黃色成為帝王的專用色,隱喻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青、紅、黑、白、黃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
從配色方法看,高艷度、強對比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在金、銀、黑、白等中性色的緩沖配合下,使服裝洋溢著富麗堂皇、渾朴大方的氣氛。
中國民間對藍色有傳統喜愛,如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容易諧調,可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
中式服裝的圖案紋樣豐富多采,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抽象、具象、誇張、寫實等風格俱全,圖案紋樣不僅精美,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從古至今,從高貴的綢緞到民間的印花布,吉祥紋樣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紋圖,不僅隱喻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團鶴仙壽、福祿壽喜、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圖案重視標識作用,明清文官為飛禽圖案,武官為走獸圖案。皇帝的龍袍象徵真龍天子,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華蟲」取其文麗;「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潔凈;「粉米」取其滋養;「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決斷;「黻」取其明辨。
西洋服裝的面料、色彩、圖案的運用同東方傳統存在差距。
古希臘、古羅馬的服裝面料主要是半毛織物和亞麻布。古希臘人喜愛白色,古羅馬服飾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徵高貴,白色象徵純潔、正直。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亞麻天然的原色,很樸素。
中世紀西方已有了許多名貴的面料,除東方絲綢、錦緞之外,還有天鵝絨、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當時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被人們嚮往。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歡迎,織錦緞和天鵝絨中還織進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絲線。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銀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特別是黑緞子和黑天鵝絨常是貴婦的首選。迷人的黑色襯著白種女性白皙的膚色,非常炫目。
西歐服裝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紋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羅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渦旋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園花草紋樣。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花樣有野獸派的杜飛花樣,以星系、宇宙為主題的迪斯科花樣,利用幾何錯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用計算機設計的電子圖案等。
七、審美文化
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點。
西方文化起源於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較開放,易於融合外域服裝文化。
中國文化起源於大陸文明,文化本能比較封閉,在服裝上具有固執的「原體」意識,傳統服裝形制幾千年來地位穩定,吸收異域服裝相對困難。
西方文化善於表現矛盾、沖突,在服裝構成上強調刺激、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
中國文化是和諧文化,強調均衡、對稱、統一的服裝造型方法,以規矩、平穩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種明喻文化,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以視覺舒適為第一。
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藝術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裝構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體美,重視展示人體的性差異,不忌諱表現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現女性的第二性徵,如露頸、露肩、露背、半胸,以緊縮腰圍和墊臀來表現女性胴體曲線。現代模式是以簡約的形式表現人體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緊身為現代時髦。
中國文化漠視「性」的存在,服裝不表現人體曲線,不具備感官刺激要素,寬衣博帶,遮掩人體,表現的是一種莊重、含蓄之美。
中式服裝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和文化征貌。中國人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重視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閑適、平淡、中庸,追求超出形體的精神意蘊。中式女裝嚴密包裹人體,使人難窺其詳,增加了神秘感。中式男裝嚴整修長,洋溢著中和之美。皇帝的禮服,寬博繁復,輝煌壯觀。皇帝的禮服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中國人審美觀的表現。
中國和西方服飾文化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色,她們都是人類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我們應進行積極研究,在明辨的基礎上繼承發揚。
I. 旗袍為什麼受到有些中西方人的喜愛
旗袍這么好看的東西,當然會引得國內外人的喜愛啦,美好的事物無人不喜。
J. 旗袍的社會地位,文化象徵
10近代革命之前,中國沒有時裝可言。清代的幾百年,因為「人分五等,衣分五色」,人們按照嚴格的身份、等級穿衣著色,一代一代穿著被規定好的同樣的衣服都不能煩。
20西方的入侵不僅帶來了大炮,也帶來了現代觀念和時尚,受此影響的服裝革命像是做減法,減去繁瑣的節外生枝的裝飾,減去多餘的無意義的造型,逐漸露出人本來的面貌和精神來。
3020年代至30年代,旗袍盛極一時。名流明星為了時髦和動人更是挖空心思,旗袍腰身由寬變窄,袖子由長變短,衣身忽長忽短,衣衩忽高忽低,別出心裁的「旗袍花邊運動」,又給旗袍鑲上亮麗、艷俗的滾邊。更新潮的摩登女郎,以西式衣裙概念進一步改良旗袍,西式長短外衣裹著勾勒出人體線條的旗袍,滾著毛皮邊的斗篷披在袒胸露背的連衣裙外,唯恐不能顯露出美人的妖嬈體態和刻意的甜膩。
40文雅體貼的中式長衫和嚴謹肅穆的西服,基本採用黯淡的灰色、褐色、深藍,一舉取代了滿化男裝的花哨、臃腫。
50新中國建立,使中國歷史在整整半個世紀的特別時刻發生了最重大的轉折。沉浸在翻身幸福中的新中國人民,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改造中山裝:明兜改暗兜,七扣改五扣,翻領的角尖一點,領口大一點,把緊扣的喉頭解放出來。(作為新中國創始人和領袖的毛澤東很喜歡這種改進了的中山裝,於是人民又稱其為「毛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建國初期中國百姓服裝真實寫照。
60一場紅衛兵「破四舊」運動,橫掃了美麗。男女老少,春夏秋冬只能穿「老三色」:藍、黑、灰;「老三裝」:「毛服」、青年裝、軍便裝。軍裝這個最具革命意味的草綠色時尚迅速綠遍全國,草綠色軍帽、帆布挎包、軍用寬皮帶、毛澤東像章、語錄本也連帶成了配套的裝飾品。
70「一年土二年洋,三年穿上的確良」,這句熟悉的話語定會喚起現在40多歲的人許多親切難忘的記憶,這曾是人們多年的「戒嚴」生活有了新的可能性的徵兆。透過這句譴責農村人進城忘恩負義的話,我們還發現「的確良」這個初級的化纖產品,竟是70年代時尚的代名詞。盡管「抵制奇裝異服」的禁令依然未解除,但勞動服、拉鏈衫、風雪衣、順褶裙、碎褶裙已悄然成風。
80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國人民的服飾觀,開始由猶豫、興奮、狂熱、盲目向冷靜、選擇、思考不斷地轉移著。注重衣冠禮儀的中國百姓,從起初怕露富發展到了開始講究用衣裝營造富有形象。毛料制服當道,追求國外名牌成時尚,但多年來缺乏美育的年輕人在穿衣戴帽上選擇了跟風模仿之捷徑。
90進入90年代,現代文化激流給人們帶來了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審美方式的重新檢視。中國百姓對於世界、人類、歷史、民族、傳統的反省,表現在服飾上,服飾開始擺脫種種外在的羈絆,而具有獨創性和多樣化。各種具有獨創勇氣和靈感的個性化服飾,日漸成為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