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定製 » 明朝文官制服

明朝文官制服

發布時間: 2021-06-11 16:52:04

❶ 明朝的官員制度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地方)
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150多個府。

❷ 明代文官制度

我來試試

興起的原因是由朱元璋開朝就形成的
當時兩派為李善長領導的淮西派和由劉基領導的浙東派
這兩派在權利爭奪和廢立太子上展開了爭奪
逐漸形成了文官集團

表現是相互爭斗,相互妥協。為了爭奪最大的利益。
有時相互爭斗體現在開朝的兩派,他們相互攻擊打壓對方從而獲得利益
有時相互妥協體現在嘉靖年間對於皇帝奪情上

影響是適當的爭斗可以促進大臣們的清廉,保證了大臣們的工作效率
但是過分的爭斗會造成大臣們目無綱紀,肆意妄為,甚至把持朝綱,權利過大

❸ 明朝武官制度

明朝武官中央到地方、基層的軍事機構依次是:五軍都督府(中央)、都指揮使司(省級)、衛(府級)、千戶所(州)、白戶所(縣).都督府的官員高級官員是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都指揮使司長官是都指揮使(正二品)、都指揮同知(從二品)、都指揮僉事(正三品);衛的長官是指揮(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千戶(正五品)、百戶(正六品).相比之下,和他們共事的文官:兵部尚書正二品;省布政使從二品,按察使正三品;知府正四品;知州從五品;知縣正七品.相比之下,武官級別偏高.
明朝大臣爵位有公、侯、伯.得到封爵很難,但是武官相對容易,文官可就難了.開國功臣六國公只有李善長一人文官,二十八列侯無一文官,一百多個伯爵只有劉基、汪廣洋是文官.整個明朝歷史上得過爵位的武官不好統計,得到爵位的文官卻十個都不到.可見武官級別普遍比文官高.明朝前期武官待遇太好了,以至於宣德年間有一位叫張信的文官本來已經做到侍郎了,還要通過堂弟英國公張輔走後門,調任一個衛的指揮.
公侯伯多數可以世襲,指揮以下武官都可以世襲.只有都指揮使、都督需要軍功升任.都督、都司退休或死後,兒子繼任指揮使.這樣一來,開國功臣死後,幾乎所有武官都是世襲出身.

❹ 明代的文官制度

一 明朝的票擬制度

節選自祝總斌先生<<試論我國封建君主專制權力發展的總趨勢>>一文中關於明代政治的論述。

從明代起,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於兼任宰相,把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峰。可是,這只是明初形勢下,明太祖帶有個人特點(如權力欲極強,猜疑心重,統治經驗豐富,精力充沛等)所採取的措施。作為制度,後代不具備這些特點的皇帝是沒有能力,也不願意照樣執行的。可是「祖訓」又不便公開違背,在這種情況下,經過改造,內閣制度便逐漸形成,以一種新的形式起著限制君主獨斷專行的作用[28]。

我們知道,明代內閣諸大學士,和以往宰相不同,在制度上始終沒有監督六部、百司執行皇帝詔令之權。直到明末崇禎年間,一些閣臣為推卸責任仍在說:「昭代本無相名,吾儕止供票擬。上委之聖裁,下委之六部」(《明史》卷二五七《馮元飆傳》)。清代官方著作《歷代職官表》也說:「內閣職司票擬,其官創自明初,原不過如知制誥之翰林,並非古宰相之職」(卷二內閣表下案語)。這些話並不錯。這正是明太祖這個歷史上個別傑出人物廢宰相後,給後代政治制度所打上的深深烙印。可是由於限制君主獨斷專行這一歷史總趨勢不可遏止,後來的君主和臣屬自覺不自覺地逐漸把內閣塑造成了實際上代替宰相的機構。其權力和特點如下:

第一,內閣擁有「票擬」之權。這就使它對皇帝權力的限制,超過了過去的宰相。所謂票擬,便是代皇帝草擬各種文書,大量是關於六部、百司各類政務奏請文書的批答。它可以是先與皇帝共同討論,作出決定後再草擬成文字[29],更多的是內閣先擬好批答文字,連同原奏請文書一起送皇帝審批。由於票擬要比以往各朝輔佐君主處理政務的制度更加細致、周到[30],特別是過去(如唐宋)草擬下行詔令和審核上行奏章的機構,有中書,有門下,有翰林院,比較分散,明代全都歸口於內閣[31],這就給大多數中主單純倚靠內閣票擬,自己可以不怎麼關心政事,提供了極大方便。其結果便是:表面上宰相廢去,皇帝直接指揮六部、百司政務;實際上多半依靠「票擬」定奪,皇帝的意志和權力受到內閣諸臣極大的左右限制。如果說儒家的「君逸臣勞」要找一種理想模式的話,那麼明代內閣票擬便是這種模式[32]。

《明史》卷一八一《劉健傳》:孝宗時與李東陽、謝遷俱在內閣,「三人同心輔政,竭情盡慮,知無不言。(孝宗)初或有從有不從,既乃益見信,所奏請無不納,呼為先生而不名」。武宗即位,劉健等提出幾條壓制近幸的辦法,「擬旨上,不從,令再擬。健等力諫,謂『……所擬四疏,(自信正確),不敢更易,謹以原擬封進』。不報,居數日又言……(表示既不批准票擬,便求退休)。帝優旨慰留之。疏仍不下。越五日,健等復上疏,歷數政令十失,……因再申前請。帝不得已,始下前疏,(仍未批准,而是)命所司詳議。健知志終不行,首上章乞骸骨,李東陽、謝遷繼之,帝皆不許。既而所司議上,一如健等指,帝勉從之」。這是內閣經過斗爭,終於將自己意志強加諸皇帝的例子。明武宗是個十分任性的人,為什麼他不行使至高無上的皇權,逕直否決劉健等的票擬呢?就因為發展到明中葉,一般情況下如同孝宗那樣,照批票擬已成慣例,要想否決,便得提出理由;武宗又提不出理由,於是便只有拖。拖來拖去,被迫批准。

《明史》卷一六八《陳循傳》:在比孝宗還要早的景帝時入閣。「帝欲易太子,內畏諸閣臣,先期賜循及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一寧、肖鎡半之。比下詔議,循等遂不敢諍(而遵旨票擬)」。為什麼景帝更易太子要向閣臣行賄,而不逕直行皇權決斷呢?正象武宗一樣,就因為缺乏理由,所以害怕閣臣不同意,拒絕擬旨。現在景帝雖達到了目的,但那是由於閣臣腐化怯懦,未盡到職責,屬於另一問題;而行賄本身,卻正足以說明內閣和票擬確是對君主的獨斷專行,胡作非為,起著很大限製作用的制度。明末馮元飆曾針對一些閣臣自稱只供票擬,不是宰相,以推卸責任的話,批駁說:「夫中外之責,孰大於票擬」(《明史》本傳)。這在一定意義上,是符合事實的。

作者: 愛阿芳 2005-12-30 12:41 回復此發言

--------------------------------------------------------------------------------

2 不完備的明朝文官制度 -離虛君共和只要一步之遙(ZT)

第二,由於票擬是下達皇帝詔令的正常途徑,所以明代內閣限制皇帝濫下手詔、中旨的斗爭,更加制度化。當時一般的做法是:各類文書全歸口於內閣票擬,疑難者由皇帝召閣臣一起商議決定;但必要時皇帝也可在禁中主動提出自己關於政事和用人的意見,通過手詔、中旨(或宦官傳口諭)下內閣票擬。對於這類手詔等,內閣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絕,全都合法。《明史》卷一八一《徐溥傳》:入內閣。孝宗弘治五年,「中旨」給一革職者復官,溥等言:陛下「即位以來,未嘗有內降(意即全都通過正常途徑由內閣票擬),幸門一開,末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詔」。八年溥等又言:「數月以來,奉中旨處分,未當者封還,執奏至再至三,願陛下曲賜聽從……」。「奏入,帝嘉納焉」。同上卷一九○《楊廷和傳》:世宗以孝宗侄、武宗堂弟身分嗣位,欲崇親生父(興獻王朱佑杬,已死)為「皇」,群臣反對。帝召閣臣楊廷和等,「授以手敕,令尊父母為帝後」。廷和退而上奏說明理由後曰:「臣不敢阿諛順旨」。「仍封還手詔」。世宗堅持己見,「當是時,廷和先後封還御批者四,執奏幾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廷和因乞退休。繼任者蔣冕、毛紀繼續不肯奉行旨意,毛紀且上言曰:「曩蒙聖諭:國家政事,商確(榷)可否,然後施行。此誠內閣職業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邇者大禮之議(即崇興獻王事),平台召對,司禮傳諭,不知其幾,似乎商確矣,而皆斷自聖心,不蒙允納,何可否之有」(同上卷一九○《毛紀傳》)。這是指斥世宗口頭上表示與內閣商量,實際上拒絕眾議,獨斷專行。

就在這僵持過程中,有一進士張璁上疏支持世宗,提出一套應尊崇興獻王為「皇」的理由與歷史根據,「帝方扼廷議,得璁疏,大喜曰『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亟下廷臣議」(同上卷一九六《張璁傳》)。後又有人支持璁議。以此為起點,經過討論和施高壓手段(給抗拒者廷杖等),世宗達到了目的。可是從此事也可看出,當張璁議奏上前,世宗雖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卻不敢硬性貫徹個人意志,獨斷專行,原因就是他理由和根據不足,不知道自己的要求是否違反儒家經典、禮制、祖訓、故事,而這些正是內閣和大臣藉以限制皇帝獨斷專行的法寶。君主專制制度的歷史越長,這類法寶積累的也就越多。在尊崇興獻王這事上,如果沒有張璁等議,世宗光憑手中皇權,是很難勝利的。而且即便有了張璁等議,拒絕中旨的斗爭此後差不多又延續了兩年多。這就足以說明,明代皇權受內閣、廷議的限制何等之大了。

也正因如此,在此之後,應信用內閣、而不應濫發中旨的意見,仍接連不斷,沒有一個皇帝在原則上加以拒絕。同上卷一九六《夏言傳》:世宗時上疏言:「今陛下維新庶政,請日視朝,後御文華殿,閱章疏,召閣臣面決;或事關大利害,則下廷臣集議。不宜謀及褻近,徑發中旨。聖意所予奪,亦必下內閣議而後行,絕壅蔽矯詐之弊」。「帝嘉納之」。所謂「聖意所予奪,亦必下內閣議而後行」,等於說皇帝的決定要經過內閣討論同意,方得實行。同上卷二四○《葉向高傳》:熹宗時復入閣,疏言「臣事皇祖(神宗)八年,章奏必發臣擬。即上意所欲行,亦遣中使傳諭。事有不可,臣力爭,皇祖多曲聽,不欲中出一旨。陛下……信任輔臣,然間有宣傳滋疑議,宜慎重綸音,凡事令臣等擬上」。「帝優旨報聞」。這條材料和上面夏言疏文精神完全一致,而是用事實證明了這一制度的存在。

當然,由於君主擁有至高無上權力,各個君主的性格並不相同,每屆內閣成員又各有特點,所以君主與內閣矛盾後,越過內閣,逕發中旨處理政務之事也不少。如同上卷一八一《李東陽傳》:武宗時在內閣,「帝欲調宣府軍三千入衛,而以京軍更番戍邊。東陽等力持不可,大臣台諫,皆以為言。中官旁午(向內閣)索草敕,帝坐乾清宮門趣之,東陽等終不奉詔。明日,竟出內降行之」,即其一例。然而另一面從此例又可看出,處理政務的正規途徑應是通過內閣,所以才會發生中官旁午催促,武宗親自焦急督陣的情況,只是由於不得已,第二天才下內降,而東陽等拒絕中旨,安然無恙,也是合法之證明。《明會要》卷三十《職官二》:萬曆末,帝「遣內使至工部侍郎林如楚私寓宣敕旨,以奉御汪良德奏准修咸安宮也。輔臣言『明旨傳宣,定例必由內閣下科臣,然後發鈔。若不由內閣,不由科發,不經會極門(紫禁城南部通往內閣之門),不由接本官,突以二豎傳宣(中旨)於部臣之私寓,則從來未有之事。向來(如君主)建議諸臣,以旨從中出,猶且慮之,況臣等竟不與聞乎?』不省」。這就是說,不先經票擬的中旨只是皇帝個人意見,隨意性大,容易出錯(故「猶且慮之」),所以早已定例必下內閣,由內閣決定是否奉行。奉行,則通過六科給事中,依正常途徑下達;不奉行,大概便得封還中旨。不經內閣,皇帝逕下中旨傳宣部臣執行,則是違例的。由此可見,明代皇帝雖有時逕下中旨處理政務,似乎由他獨斷專行,實際上並不合乎慣例、制度,皇帝自己心理上大概也得承受很大負擔,怕成不了「明君」,所以明神宗對閣臣的抗議,只得以「不省」了之。反過來也就證明,一般情況下,必得受內閣的限制。

作者: 愛阿芳 2005-12-30 12:41 回復此發言

--------------------------------------------------------------------------------

3 不完備的明朝文官制度 -離虛君共和只要一步之遙(ZT)

第三,和內閣相配合,還有六科給事中也在制度上直接起著限制皇權的作用。按給事中唐宋本屬門下省,金廢門下省,明初設六科(吏、戶、禮、兵、刑、工)給事中,成為獨立機構(清改隸都察院)。其重要權力之一就是:皇帝所下中旨,內閣未反對,草成敕詔;或內閣票擬,合皇帝心意,批准執行,都得再發至給事中處詳審。如以為有害整個統治利益,同樣可以封還詔書(《明史》卷七四《職官三》)。同上卷九《宣宗本紀》:「諭六科,凡中官傳旨,必覆奏始行。」前面已講,覆奏約始於北魏、北齊之際,宣宗此諭實際上某種程度也是對君主自己專權的一種限制。《明會要》卷三七《職官九》:嘉靖年間,「都察院疏請差御史巡鹽,不下閣票擬,(中旨)批答稍誤,(逕下六科),戶科給事中黃臣諫曰:『我朝設立內閣,凡百章奏,先行票擬。今使內閣虛代言之職,中貴肆專擅之奸[33]。關系匪細,漸不可長。容臣封還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加批如制」。同上卷二一五《駱問禮傳》:上疏穆宗,「言詔旨必由六科諸司,始得奉行,脫有未當,許封還執奏」。證明此制一直存在。這樣,除內閣外,便又多了一重對皇帝獨斷專行之限制[34]。

通過以上三點,便可看到,在明代,表面上廢去宰相,君主獨斷專行更加厲害,實際上發展的結果是,君主行使權力時在制度上受到的限制比過去更大,想要獨斷專行的困難更多了。

必須指出,以上都是就集中了地主階級統治經驗的制度規定而言,實際上在執行中這些制度總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偏頗,甚至極大偏頗。就明代說,這種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便是皇帝往往不上朝。本來按祖制他們應該「無日不朝」,甚至一日再朝或早、午、晚三朝(參《大學衍義補》卷四五)。可是由於貪於逸樂,照辦的時候很少,如明神宗甚至二十年未上朝[35]。皇帝逐漸對內閣票擬也懶於審批,而讓身旁宦官「批紅」,致使有時大權旁落。這是明代的一個秕政。但有些著作過於誇大了這一秕政,似乎明代內閣等制度全受宦官操縱,「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明史》卷七二《職官志序》)。這基本上不符事實。因為內閣票擬從明成祖以後逐漸形成,貫穿於明亡前二百多年,從不間斷,而宦官之掌權,則要視皇帝是否委任而定,並非制度。如世宗在位四十多年,不但未曾委任,而且制馭甚嚴[36]。同時即就批紅言,按規定只能遵照內閣「票(擬)來字樣,用朱筆楷書批之」[37],執筆者等於一個謄錄人,並不允許摻雜個人意見。這一情況,正好是前述皇帝意志受內閣限制的一個具體反映。只有少數幾個宦官,得到皇帝特殊寵信,對票擬之審批發生影響。可是其中能算上毫無顧忌,任意改動票擬,甚至另行票擬者,只有武宗時的劉瑾(由正德元年至五年)和熹宗時的魏忠賢(由天啟元年至七年)[38],加在一起不過十二年。這和二百多年的內閣比時間很短,因而應該承認,整個明代在政治上起主要作用的是內閣等政治制度,是內閣的票擬,而宦官造成的偏頗,則是次要的。

❺ 明朝的文官制度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官大小要辦其品,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史志中有記載的,由考中進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193人。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明朝中央最高級官職,三公為正一品,三孤為從一品,兩者位尊權重,但是一種虛職,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和贈官,興化有兩位禮部尚書(周如磐、朱繼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陳俊加封太子少保,他們都是興化品位最高的官員。

明朝初期,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於洪武二十八年(1993)撤銷中書省,自秦設立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原中書省所轄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長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明朝興化人共出了12位尚書,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餘九人為翁世資(戶部)、鄭紀(戶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雲同(刑部)、郭應聘(兵部)、陳經邦(禮部)、曾楚卿(禮部)、林蘭友(兵部)。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監察機構,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權並重,院長官都御史與尚書平級,為正二品,興化人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

承宣布政使司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長官,明朝全國設有13個布政使司,而巡撫在明初為中央派出協調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的官職,任務完成之後,回朝復旨,職務也就自然取消。宣德之後(1426-1435),許多巡撫不再回朝,而成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興化人當布政使的有27人,巡撫3人,其官職均為正二品。
正三品官員興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長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報機關)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機關)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長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監察機構)按察使9人。

從三品官員興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參政(省副長官)19人,都轉運使司(中央在地方的辦事機構)轉運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設立的牧養軍馬機構)卿2人。

明朝全國設159府,府的長官稱知府,其官正四品,興化人官居知府的有85人。與知府同級的四品官還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參議、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員,數以百計。

明朝興化官員政績顯赫,許多人被載入史冊,成為興化的驕傲和楷模。

明代興化人考中進士的有571人(其中仙游35人),文進士563,武進士7人,賜進士1人,以明經薦辟6人,特奏2人。

❻ 明朝文官的官職大小 從高到低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官大小要辦其品,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史志中有記載的,由考中進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193人。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明朝中央最高級官職,三公為正一品,三孤為從一品,兩者位尊權重,但是一種虛職,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和贈官,興化有兩位禮部尚書(周如磐、朱繼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陳俊加封太子少保,他們都是興化品位最高的官員。

明朝初期,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於洪武二十八年(1993)撤銷中書省,自秦設立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原中書省所轄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長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明朝興化人共出了12位尚書,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餘九人為翁世資(戶部)、鄭紀(戶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雲同(刑部)、郭應聘(兵部)、陳經邦(禮部)、曾楚卿(禮部)、林蘭友(兵部)。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監察機構,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權並重,院長官都御史與尚書平級,為正二品,興化人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

承宣布政使司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長官,明朝全國設有13個布政使司,而巡撫在明初為中央派出協調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的官職,任務完成之後,回朝復旨,職務也就自然取消。宣德之後(1426-1435),許多巡撫不再回朝,而成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興化人當布政使的有27人,巡撫3人,其官職均為正二品。
正三品官員興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長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報機關)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機關)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長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監察機構)按察使9人。

從三品官員興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參政(省副長官)19人,都轉運使司(中央在地方的辦事機構)轉運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設立的牧養軍馬機構)卿2人。

明朝全國設159府,府的長官稱知府,其官正四品,興化人官居知府的有85人。與知府同級的四品官還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參議、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員,數以百計。

明朝興化官員政績顯赫,許多人被載入史冊,成為興化的驕傲和楷模。

明代興化人考中進士的有571人(其中仙游35人),文進士563,武進士7人,賜進士1人,以明經薦辟6人,特奏2人。
滿意答案
鳳舞乾坤 14級 2009-11-27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地方)
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❼ 求明朝時期文官制度,具體一點。我可以多給點分。

這個可難了。一個朝代的所有官職可以寫成一本好幾百頁的書了。清代職官年表有3000多頁呢。明代的也有四大本呢。
只能說就我所知明朝俸祿很低,而且多年不變,這也是明朝貪污成風的一個原因。
科舉制度的話就是有名的八股文了,網路可以網路到。明朝科舉有個特色,跟現在選修一樣,是自己從四書五經裡面上報一項作為考試項目,比如有人考經,有人報易。
你可以去下載個《歷代職官表》《明代職官年表》電子檔自己查閱一下。

❽ 明朝官員等級

明朝官制分兩部分,選官制度和任官制度。明朝官制分為中樞、地方、軍事官制三部分。為了加強皇權,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罷宰相職,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明首創的內閣則成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地方官制,明朝共設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軍事官制,明朝設錦衣衛,武官第一次掌有監察百官萬民之權。

(8)明朝文官制服擴展閱讀:

明朝官制的特點是:

一、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發展到了高峰。明朝自洪武後,不設宰相,取消中書省,皇帝直接統領六部,事權至為集中。

二、設內閣,為皇帝輔助、辦事機構。

三、中樞組織系統比宋、元簡化;六部九卿系統較清,職責較明。

四、地方官制比唐、宋、元簡明,惟道的設置較雜,至清不改。

五、在貴州建行省,加強了這一地區的管理。

六、採用土官制度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管理,即以本族上層領袖為土官(即土司),可世襲。

❾ 明朝的文官制度是否發展到封建時代的頂峰

關於這個話題,各人有很多的討論。有人首先想到的是盛唐,認為唐朝是中國封建人的精神文明達到頂峰的;有人認為是宋朝,無論在經濟還是科技方面都達到了頂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為什麼說明朝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很多人說到明朝,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監專權,朝政腐敗,事實上,這其中存在著許多對明朝的誤解和偏見。

首先從國家版圖來說,鼎盛事情的明朝的面積和現在的國家版圖基本吻合的。不過也不能說完全是實際控制的,畢竟封建社會的領土並非固定而更多的體現在勢力范圍。但明朝的奴兒干司都比清朝鼎盛時期康熙的東北大得多,明朝的東北最遠處達到貝加爾湖流域;而且明朝對遼寧及吉林一部分是建立城池實際控制的,否則怎麼從陸路進入朝鮮抗擊日本侵略朝鮮。——再一次說明了東北是清朝帶來的是如何的荒謬可笑。

最後,作者以大歷史觀為基點,書寫了看似無常的一年,卻生動地刻畫出萬曆年間的重要人物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這些人的命運和政治體制的關系,旨在說明明帝國最終的滅亡是基於體制的僵硬,政治制度充滿道德色彩是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真的能因此就否定甚至歪曲了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了嗎?

❿ 明朝的文官等級制度是什麼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師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書 左右都御使
都督儉事 正留守 都指揮使 襲封衍行公
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賓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使 指揮事
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行太僕寺卿 苑馬寺卿 參政
都轉運鹽使 留守司指揮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僉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僕少卿
少詹事 鴻臚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僕寺少卿
苑馬寺少卿 知府 衛指揮僉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館少卿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華蓋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春坊大學士 翰林院學士 庶子 通政司參議 大理寺丞
尚寶寺卿 光祿寺少卿 六部郎中 欽天監正 太醫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經歷 上林院監正 按察使僉事 府同知
王府長史 儀衛 正千戶 宣撫使同知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讀侍講學士 諭德 洗馬 尚寶少卿 鴻臚少卿
部員外郎 五府經歷 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 衛鎮撫
副千戶 儀衛 副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使安撫 團練指揮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讀
侍講 司業 太常寺丞 尚寶司丞 太僕寺丞
行太僕寺丞 主事 太醫院判 都督院經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副 欽天監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歷 都司經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月俸八石)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給事中 監察御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歷 靈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歷 衛經歷 宣慰經歷 招討司經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國子監丞 五經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 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營繕司所副 衛知事 府經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正 王府典膳正 講經 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月俸六石)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
光祿彔事 光祿監事 鴻臚寺主簿 京府知事 運司知事
挈壼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寶副 王府良醫副 宣慰司經歷 神樂觀知觀 崇真宮副靈官
左右覺義 左右玄義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書 侍書 國子監學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候 五官司歷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顏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轡局大使 寶源局大使 織染所大使
承運庫大使 寶鈔廣惠大使 廣積庫大使 贓罰庫大使 京府織染局大使
十字型檔大使 典牧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文思院大使 雜造局大使
從九品(月俸五石)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 學彔 典籍 鳴贊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副 圉長
大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 府倉大使 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茶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樂 按察司檢校
府照磨 宣撫司照磨 典儀 副教授 草場大使
軍儲大使 御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門倉大使 軍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會同館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讀 顏料局副使
承運庫副使 寶鈔廣惠副使 廣積庫副使 贓罰庫副使 十字型檔副使
廣盈庫大使 太倉銀庫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庫大使 都稅大使
宣課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織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寶源局副使 織染所副使 正術 正科 都綱
都紀 太常寺同樂 都司、運司、府學、京衛、宣撫、宣慰司學教授
司牲司大使 雜造局副使 節慎庫大使 營膳所丞

熱點內容
一個男孩和比自己大的女人偷情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2:17 瀏覽:613
庄園女主愛上園丁的義大利電影 發布:2024-08-19 08:50:37 瀏覽:105
女子被開膛破肚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9:01 瀏覽:674
李采譚以及其他演員 發布:2024-08-19 08:18:24 瀏覽:80
紅河谷小孩死了嗎 發布:2024-08-19 08:14:07 瀏覽:200
電腦東成西就完整版在哪裡看 發布:2024-08-19 08:10:23 瀏覽:220
什麼軟體能讓二個人一起看電影 發布:2024-08-19 07:53:56 瀏覽:347
直接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39:03 瀏覽:822
啄木鳥最新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8:55 瀏覽:881
花蛇電影日劇 發布:2024-08-19 06:58:21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