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裝設計師伽維德往季
『壹』 2021春夏時裝將流行什麼款
1、袖子+裝飾,白色或彩色的上衣
2021年春天最推薦的上衣是領口和袖子都有裝飾的上衣!,白色為主,當然選擇有顏色的也可以。
2、延續去年的趨勢,透明感的素材。
春夏超人氣的剪裁單品今年也有流行的徵兆。
顏色和花樣更能營造出今年的氛圍,享受與去年不同的穿搭。
3、泡芙粉色
正因為是艷麗的顏色,所以能表現出充滿活力的一面。
4、藍色的西裝
如果穿淡色調很酷的話,推薦穿藍色。
淺藍色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也會給人不氣餒的感覺。
5、橙色的裙子
適合皮膚的淡橙色,既可以作為穩重的搭配,也可以作為可愛的搭配,使用的范圍很廣。
6、迷你裙
大膽地選用長度較短的迷你裙,如果向酷系和時尚系靠攏的話,穿起來會很成熟。
7、花紋裙子
往年流行的花紋,今年還會流行,關鍵詞是「花邊」。
色彩鮮艷的小碎花圖案,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
『貳』 大家有對比過一些交易平台嗎請問融商環球平台各方面怎麼樣
盡管受新冠疫情影響,時尚月和許多令人興奮的2021年春季時尚潮流依然沒有停止發布,只是設計師們不得不在全球大流行期間用特殊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作品,所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些設計是對疫情的反思或回應。對於許多設計師來說,尤其是在紐約和倫敦,舉辦傳統時裝秀並不是一個選擇。結果,我們反而可以通過電影、現場直播和畫冊來欣賞新的系列。許多設計師在戶外的視頻中展示他們的新的設計,而其他設計師則用各種植物裝飾他們拍攝視頻或產品圖冊的空間。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環保的時尚月了,這要歸功於減少了旅行,使用了舊布料而不是新布料。就2021年夏季的時尚趨勢而言,看到不同的品牌走向也很吸引人。我注意到兩個主要的主題出現了:一些設計師走的是更實用的路線,衣服是為了舒適,而另一些設計師則沉浸在幻想和逃避現實中。休閑時尚更實用的2021年春季流行趨勢之一是休閑服。畢竟,由於我們中的許多人在家裡花了更多的時間,所以尋找舒適但又別致的衣服是有道理的!設計師們創造了各種舒適的服裝,模糊了職業裝和睡衣之間的界限。湯姆·福特(Tom Ford)在紐約時裝周上以色彩鮮艷的緞紋長褲(配有品牌彈性腰帶,受到時尚編輯的褒貶不一)與相配的毛衣搭配。Hugo Boss系列的特色是超舒適的緞面休閑褲與輕薄的西裝褲相結合,以柔和的色調輕松而狹窄,非常適合2021年夏季在家工作的時尚。超寬松西裝如果你不能在視頻會議期間穿上一件真正的睡衣,那麼一件超休閑的西裝一定會讓你感覺像是一件看起來很專業的衣服。西服已經呈現出一種慵懶的輪廓,但對於2021年春季的時尚潮流來說,它們真的無處不在,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懶散。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的系列服套裝,由於系著腰帶的腰圍,這里還是有些結構的,但除此之外,裙裝又寬大又舒適,裡面有很大的活動空間。80年代的氛圍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非常折中的時代,但它們始終是最容易辨認的年代之一。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那場離譜的色彩搭配是如此的獨特和令人難忘,即使我們這些在那段時間沒有生活過的人也能在瞬間認出它。路易威登系列展示了80年代的一些不同的方式,雖然主要是關於造型。首先,有大量的霓虹色印花T恤和迷你裙。這些上衣通常是蓬鬆的米色外套或稍大的或大肩的風衣外套,或者搭配讓人想起80年代男裝的超懶散長褲。Natasha Zinko春季系列的靈感來源於恐怖片,其中不少影片都是以80年代為背景的,因此也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造型,包括一件蓬鬆袖連衣裙搭配高低氣球裙。升級補丁這一季的T台上到處都是拼接的衣服,清楚地表明混合搭配圖案是可以的,即使是一件衣服也可以!拼貼之所以成為本季的主要流行趨勢,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設計師們特別強調要清理他們的庫存,並使用廢料。這既是一種環保的設計方式,也是一個可用性問題:許多工廠關門歇業,而新面料在科維德時代是稀缺的。Rentrayage的升級有點微妙,但仍有一些拼湊的外觀讓設計師的環保意識更加清晰。
『叄』 《星球大戰》中的N個科學錯誤
星戰系列電影影響巨大,以至於人們都以為那裡面的科學幻想都符合科學理論,並會在未來成為現實。但事實上,裡面的許多科幻成分貌似很符合科學原理,但實則違背了科學原理。
超空間旅行看不到炫酷的光束
我們的宇宙廣闊無垠,人類所能造的最快的火箭飛到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也要數千年的時間;即使光也需要超過4年的時間才能抵達那裡。很顯然,我們需要一些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星球大戰》里的千年隼號飛船要花費1萬年才能從塔圖因星球飛到奧德蘭星球,那麼將是多麼無趣的事情。
於是,《星球大戰》使用了「超空間」。在普通空間里速度的上限是光速,而在超空間里就沒有這種限制了,飛船可以使用「超引擎」進入超空間,並超越光速。
這樣的超空間在理論上也許有可能存在,不過這里還是有個問題。不管是《星球大戰》,還是其他的科幻電影中,飛船在超空間旅行時,周圍總是有無數光束閃過,十分炫酷。但是,如果一艘飛船真的可以超空間旅行的話,你並不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由於多普勒效應,外面星光的頻率都會大幅度增加,最後會跑出可見光的范圍,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則會變為可見光。此時飛船上的你所能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出現在前方的明亮光團。
太空如此靜寂,我們聽不到飛船的轟鳴
太空中差不多是真空的,沒有介質就沒有聲音。所以在太空中,我們應該聽不到飛船「嗖」地飛過去的聲音,也聽不到武器開火時的聲音以及爆炸聲。有人認為,這些聲音是飛船的電腦程序創建出來的,為了給宇航員一些聽覺線索,以便宇航員迅速掌握周圍的情況。這個想法似乎很合理,但是也沒有必要老讓我們的聽眾聽到這些。
太空飛船爆炸,只有短暫閃光
在《星球大戰》里,一艘飛船如果被擊中,爆炸後會產生極為明亮的火球,並能持續好幾秒鍾。但是,那些飛船里應該充滿了氧氣,而且飛船的引擎也會含有氧化劑,因此,飛船被擊中後,會迅速將氧氣燃燒完,火球將很快熄滅。所以,飛船在爆炸後只會產生一個短暫的閃光,之後剩下的則是向四面八方擴散的飛船碎片。另外,爆炸後的飛船碎片總體動量仍會保持不變,這些碎片還會按照原來飛船的速度一起繼續向前運動,而不是像影片中的那樣停下來。
真正的激光武器是無聲無息的
《星球大戰》中的飛船上大都有激光大炮,許多人還攜帶著激光手槍。但是與其他的科幻電影一樣,這里存在許多的科學錯誤,最大的問題是,通常情況下你是看不見激光的。
激光在真空中是無形的,因為沒有粒子散射激光來使得它可見。在空氣中,它通常也是無形的,除非空氣中有煙、霧或塵埃散射激光。一般情況下,唯一能看見激光的人,應該是眼睛被激光打到的人,當然他不可能持續看很久。
在太空中看見激光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還能看見激光在太空中穿行的過程,那就錯上加錯了。光速快得要命,如果兩艘飛船相隔有1.5千米的話,那麼一束激光從一艘射到另一艘大約只需0.000005秒,這樣的速度我們如何還能看到它在太空中穿行?
《星球大戰》里激光武器發出的「啾、啾、啾」的聲音,是影片中最為出名的聲效之一。但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真空中沒有介質,我們是聽不到任何聲音的。而且即使有介質傳遞聲波,激光穿行時,是不會伴隨任何聲音的。因此,真正的太空大戰是無聲無息的,不可能像地球上的戰爭那樣火光沖天,槍炮聲震耳欲聾。
光劍根本無法製造
《星球大戰》中最為著名的道具就是光劍了。不過迄今為止還沒人搞清楚這光劍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劍身是由一個強烈的激光產生的,那光束從發射器中射出之後,為什麼會在一米左右的位置上停止不前了呢?
一種原因可能是光束受到引力場影響,掉頭又返回來了,不過這種引力場將會十分強大,以至於會形成一個黑洞。不管怎麼說,你不可能把一個黑洞塞入劍柄里。首先光本身就無法從黑洞中逃逸;另外也沒有人拿得動這樣的光劍,製造這樣一把光劍所需質量最小的黑洞也比一座大山還要重;而且它還會吞噬周圍的物質,並在周圍產生致命的伽馬輻射……
也許光劍一旦被激活,就會有一個剛性的桿子從劍柄里延伸出來,產生的激光會沿著桿子運動,並在桿子的頂端被吸收。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光劍可以彼此相互作用,因為如果劍身只是光的話,那麼它們會彼此穿過對方。
如果你細心的話,會發現《星球大戰》里的反叛軍似乎比銀河帝國更懂得物理學。畢竟,黑武士達斯·維德和達斯·摩爾所使用的光劍都是紅色的,而反叛軍使用的光劍都是藍色的。光的能量與波長成反比,而藍色的波長比紅色的短,所以反叛軍使用的光劍能量更高。另外,在前傳三部曲中梅斯·溫杜拿的光劍是紫色的,而紫色的光是波長最短的可見光,所以說他的光劍能量最高。
也有人說,劍身不是由光構成的,而是由等離子體構成的。同樣,如何讓等離子體變為劍身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等離子體會產生大量熱量,例如火箭噴出的氣體就是等離子體。如果梅斯·溫杜拿的光劍的劍身是由等離子體構成的話,那麼他的光劍的溫度大約會有7000℃,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了約1500℃。這樣,梅斯·溫杜一旦激活光劍,不僅會把他的對手迅速變為等離子體,也把自己以及周圍的空氣和其他事物迅速變為等離子體。這樣的等離子光劍是沒辦法存在的。
那些光劍究竟有沒有質量?
光劍的劍身有質量嗎?如果劍身是由光或等離子體構成的話,那麼它應該就是沒有質量。然而,劍身是否有質量,會影響到劍作為武器的表現。
每一把劍都有一個平衡點,劍通常傾向於繞著平衡點轉動。通常來說,厚重的砍劍,其平衡點離劍尖近一些比較好,這樣揮起來動量更大,不過操作起來就比較笨重了。而用來決斗的劍(光劍很顯然屬於這一類),平衡點離劍柄近一些更好,這樣使用者就可以更快地揮動劍。
如果光劍的劍身沒有質量,那麼平衡點應該在劍柄上。但是,如果你認真觀看《星球大戰》,你會發現光劍的平衡點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劍身上,但有時卻並不是這樣,當盧克·天行者第一次拿到他父親的光劍時,你會發現平衡點在劍柄上,因為劍傾向於繞劍柄那裡旋轉。之後,盧克在訓練時,你會發現平衡點又跑到劍身上了,於是劍身又變得有質量了。這說明,光劍創作者沒有搞清這光劍究竟有沒有質量。
有關飛船的科學錯誤
最後,我們來談談最容易被人忽視的錯誤,那就是《星球大戰》里的飛船。
《星球大戰》大部分的太空戰機似乎是按照空氣動力學原理而設計的,許多都有機翼。但是太空里不是沒有空氣嗎?為什麼要這么設計?也許,設計師主要是考慮飛船大部分時間是呆在行星的大氣層里。不過,它們看起來仍很怪異。
更為不合理的是,《星球大戰》里的太空戰機在太空中轉彎會像地球上飛機轉彎一樣。但是它們沒有理由要那樣做,因為沒有空氣,副翼和方向舵都不會起作用。真正的宇宙飛船就應該像宇宙飛船那樣,通過使用推進器來改變方向。如果飛船有足夠的燃料,你當然可以讓飛船像飛機一樣拐彎,不過這是毫無意義的燃料浪費。
也許,你會注意到《星球大戰》里的飛船的推進器在太空中似乎總是打開的,但這毫無意義。在太空中基本上沒有阻力,飛船即使關閉了推進器,它也可以繼續保持原來的速度前行。如果始終打開推進器,飛船就會不斷地加速運動,但《星球大戰》的飛船並沒有因此而加速。
《星球大戰》的一些飛船還使用了離子推進器,例如銀河帝國的鈦系列戰機(也叫雙離子引擎戰機)。現實中,離子推進器因其效率高等許多優點,已成為當前正大力發展的技術。但是,現實中離子推進器產生的加速度很小,銀河帝國得需要花費數周的時間才能讓鈦系列戰機飛起來,而使用普通的化學引擎,卻只需幾秒鍾而已。
還有一個怪現象就是,《星球大戰》里的飛船大都是不對稱的,也就是說它們有著明確的「上」和「下」之分。這對宇宙飛船來說毫無意義,因為在太空中,飛船可以極為自由地沿著前後、左右或上下飛行。另外,你可能會注意到影片里的太空戰機總是從上方攻擊大型太空戰艦,就像地球上的戰斗機攻擊軍艦一樣。可是,跑到太空戰艦「底下」攻擊不也是可行的嗎?最令人費解的是,一些大型太空戰艦某個側面機槍很少或者乾脆沒有。這個絕對是一個愚蠢的設計。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2016年第1期文章)
『肆』 西班牙,葡萄牙,,這2國家有什麼不同宗教,民族,風土人情啥的,,,
自然地理
氣候:中部梅塞塔高原屬大陸性氣候,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屬海洋性溫帶氣候,南部和東南部屬地中海型亞熱帶氣候。西北部較濕潤,內陸和東南部較乾燥。月平均氣溫從北到南:1月9.4-10.3℃;7月19.1-28.1℃。年降水量一般350-500毫米,山地高達1,500毫米。中部的馬德里地區屬於高原氣候,夏季乾熱,冬季乾冷。東北部的巴塞羅那地區則為最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常年氣候溫和濕潤,夏季較炎熱乾燥,降水以冬季為主,一年能保證有250天以上的陽光。
礦藏:汞儲量佔世界首位,並有煤、鐵、鋁土、鉬、黃鐵礦、石油等。森林面積廣闊,有歐洲栓皮櫟、橡、栗、杉等。盛產沙丁魚和龍蝦等。
位置:位於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北瀕比斯開灣,西鄰葡萄牙,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東北與法國、安道爾接壤,東和東南臨地中海。西班牙海岸線總長為7921公里,西班牙太陽海岸是著名的代表,其中地中海海岸線長2058公里,大西洋海岸線長1728公里,北部坎塔布里亞海海岸線長1086公里,地中海巴利阿里群島各島嶼海岸線長1428公里,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島各島嶼海岸線長1583公里,北非兩個飛地----休達和梅利亞的海岸線分別為20公里和9公里,北非一些小島的海岸線長9公里。境內多山,是歐洲高山國家之一。境內高原和山地相間,全國平均海拔660米,全國35%的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僅佔11%,是歐洲地勢最高國家之一。主要山脈北有坎塔布連、比利牛斯,南有莫雷納山脈和安達盧西亞山脈。南部的木拉散峰海拔3478米,為全國最高峰。
國界線:西班牙陸路邊境線為2013公里,其中與法國、安道爾邊境線為720公里,與葡萄牙邊境線為1292公里,與直布羅陀邊境線為1公里。
西班牙地處歐洲西南部,與葡萄牙共同分享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位於北緯36度到44度、西經9度18分和東經3度19分之間,南北跨840公里,東西 1000公里。國土面積為504750平方公里,西班牙人說他們的國家形狀像一塊熟牛皮。西班牙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烏克蘭和法國,居第四位,相當於歐洲總面積的二十分之一。半島之外,西班牙的領土包括還地中海的巴利阿里群島和大西洋的大小加那利群島。
西班牙北部沿海是比斯開灣,東北同法國和安道爾接壤,高聳的比利牛斯山把這幾個國家分隔兩邊;東面和東南面向地中海,向南越過只有14公里寬的直布羅陀海峽便能達到非洲的摩洛哥;長方形的葡萄牙是西班牙西邊的鄰居。直布羅陀海峽是地中海出大西洋的要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西班牙與英國長期以來一直在爭奪此地的主權。
不包括巴利阿里群島和加那利群島,三面環海的西班牙的海岸線長約3904公里,但是海岸比較平直,真正的天然良港都集中在北部,如費羅爾、蓬特維德拉和維哥等。卡塔赫納是唯一地處地中海的天然港灣。東南部的海岸線不是以港口,而是以風景旖旎的海灘勝地聞名。西班牙著名的海灣有加的斯灣和瓦倫西亞灣。
西班牙不僅有著名的西班牙太陽海岸,還有巍峨的高山。在歐洲,她是除了瑞士之外最高的國家。西班牙全境大部分是古老的高原。著名的中央高原聳立西班牙正中,約佔全國面積的60%,海拔600-700米。中央高原三面被高山阻絕:北部是坎塔布連山脈,南部佇立著莫雷納山,東部的伊比利亞山脈隔開中部高原與阿拉貢平原。高原西邊那一面緩緩延伸,地勢漸趨平坦,最後消失在大西洋沿岸。如果你駕車游覽西班牙全境,不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白雪皚皚的山峰,一片片起伏不平的丘陵。
西班牙全境大致可以分為五個地理區:
北部山區:這里有歐洲著名的比利牛斯山脈,整個山脈綿延千里,景色如畫。一年四季,無論山上山下,還是平原陸地,到處是一片翠綠。尤其是阿斯圖里亞斯地區,山脈連綿,松濤茫茫,林海鬱郁。
緊靠比利牛斯山脈的坎塔布連山脈,海拔達2000米以上,北臨茫茫無邊的比斯開灣,陸地上林木茂盛,景色十分迷人。許多寬廣的河谷置於其間,湖水清澈如鏡。更值得一提的是,那裡還有數不勝數的飛瀑,從高處傾瀉而下,整日水霧彌漫,蔚為壯觀。這里既是重要的軟木產區,又是牛羊遍地的牧區和工業區。
中央高原:位於高原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將梅塞塔高原分為北部舊卡斯蒂利亞高原和南部新卡斯蒂利亞高原。在這塊廣袤無垠、山嶺起伏的土地上,有著大片著名的橄欖樹林和動物保護區。中央高原的西北部和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部分地區是崇山峻嶺。一條條山間公路首尾相接,汽車有時在山間行駛大半天,好像還在原來的位置。
阿拉貢平原:阿拉貢平原位於比利牛斯山脈東南面的埃布羅河流域,是個大致呈三角形的波狀平原。在古地質時期,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內陸湖泊,後來湖水流入地中海,慢慢變成了乾涸的陸地。阿拉貢平原常年氣候宜人,雨水充沛,土質肥沃,被稱為富饒的「豐水寶地」,既是西班牙的天然糧倉,又是重要的葡萄、柑桔等水果產地。
地中海沿岸山地:沿岸山地從東南部安達盧西亞到東北部加泰羅尼亞,長達1500公里。走在細軟的沙灘上,海天一色,遊人如潮。南端安達盧西亞山脈中的穆拉薩山峻峭高聳,海拔3478米,是伊比利亞半島的最高點,號稱西班牙「民族的脊樑」。這座山終年雲煙裊裊,清風悠揚,是個避暑消夏的好去處。
安達盧西亞平原:位於莫萊納山脈和安達盧西亞山脈之間。這里一馬平川,坦坦盪盪;瓜達爾基維爾河由西往東橫貫整個平原,灌溉著千萬畝良田。由於高聳的安達盧西亞山脈擋住了來自海洋的濕潤空氣,所以這里氣候乾燥,盛夏驕陽似火。
西班牙鬥牛(corrida de toro)
鬥牛是西班牙的國粹,風靡全國,享譽世界,盡管從動物保護的觀點上看目前人們對此存在爭議,但是作為西
西班牙鬥牛表演班牙特有的古老傳統還是保留到現在,並受到很多人的歡迎。鬥牛季節是3月至10月,鬥牛季節里,每逢周四和周日各舉行兩場。如逢節日和國家慶典,則每天都可觀賞。
[編輯本段]國家歷史
簡史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1516年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那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瓦格納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 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ña」(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1931年王朝被推翻,成立共和國,1936年成立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佛朗哥發動內戰,於1939年奪取政權,1947年宣布為君主國。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失去在美洲和亞太的最後幾塊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發動叛亂,經三年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1943年2月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參加侵蘇戰爭。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國王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蘇亞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
史前歷史
在西班牙發現最早的人類考古學遺跡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萬到五萬年,穴居人類的史前岩畫為我們提供了伊比利亞半島史前文明的生活場景。在西班牙發現的最重要的遺跡包括「黑窟」洞穴和「松林」洞穴,當然還有著名的阿爾塔米拉岩洞。
凱爾特西班牙
最新的理論研究認為伊比利亞人是從北非來到半島的,他們主要定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更往南的地區,在那裡伊比利亞人創造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對於考古學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古希臘的歷史中對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有過記載,希臘人稱他們為「圖爾多人」。他們是伊比利亞人的一個部落,在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建立了文化燦爛的王國。
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北歐的凱爾特人從北部進入半島。金發凱爾特人和深色皮膚的伊比利亞人通婚,並且擴展到整個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歷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來勢力侵入的地區恐怕就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區。歷史和社會學家至今沒有弄清巴斯克人的起源,她和任何鄰近民族之間找不到親緣關系,卻有人在巴斯克語和日語之間找到了共同點,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巴斯克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
腓尼基,希臘和迦太基人
公元前1100年,強大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加迪爾,也就是今天的加的斯。同時,希臘人則在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確立了自己的統治。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這個詞正是「新迦太基」的意思。
羅馬人和哥特人
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也把殖民地擴展到了西班牙,並且很快佔領整個半島,著名的努曼西亞英雄故事就誕生在伊比利亞人抵抗羅馬人入侵的過程中。從此,半島便作為威震海內的羅馬帝國的「西班牙省」而存在。西班牙省在帝國內地位十分重要,兩位羅馬皇帝特拉加諾和阿德里安以及斯多噶學派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卡都是在這里出生的。西班牙完全吸收了羅馬文化,包括希臘拉丁人和猶太基督教政治、法律、家庭、宗教和習俗,羅馬的語言也在半島上開始使用。梅里達是今天保存古羅馬遺跡最完整的西班牙城市,在塞哥維亞,還可以看到古羅馬的水渠從半空中穿越城市。半島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文明。
公元409年,強悍的哥特蠻族侵入日漸衰頹的羅馬帝國,並於公元419年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定都托萊多。但是哥特人沒有對西班牙文明的發展做出多大的貢獻。
穆斯林西班牙和光復戰爭
西哥特人的統治持續到了公元711年。當時五萬穆斯林戰士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的彎刀戰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哥特武士,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四年之後,阿拉伯人席捲整個半島,把她變成了一個埃米爾國,也是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叫做「安達盧斯國」。我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盡管半島北部地區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止過,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穆斯林帝國的勢力仍舊令人驚嘆地不斷鞏固。西班牙在這個時期吸收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但是逐漸脫離了大馬士革的中央統治。
阿卜杜拉三世最終把西班牙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哈里發王朝。在他的統治下,西班牙迎來了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城市建設和商品經濟的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甚至推動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阿拉伯人帶來了醫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最先進的知識,並且在西班牙的音樂、美術、文學、建築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阿拉伯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同時,阿拉伯語也在西班牙語里留下了許多詞彙。當時最重要的城市有瓦倫西亞、薩拉戈薩、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擁有五十萬居民和一座巨型圖書館的科爾多瓦是十世紀西歐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十一世紀,王族間(39個王子)的不斷內訌使穆斯林帝國分裂敗落,光復運動愈演愈烈。北方的國王們一個接一個地取得勝利。到了十四世紀,在西班牙的穆斯林只剩下了格拉納達最後一個據點,他們又堅持了近一百年,直到「天主教國王」將她也並入了卡斯蒂利亞王國的版圖。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2008年,西班牙的世界遺產已達37處,在所有國家中名列第一。
科爾多瓦歷史中心 格拉納達的阿蘭布拉宮和赫內拉利花園 布爾戈斯大教堂
布爾戈斯大教堂埃斯庫里亞爾修道院 巴塞羅那的圭爾公園 圭爾宮和米拉大樓 阿爾塔米拉洞窟
塞哥維亞古鎮及高架引水渠 阿斯圖里亞斯王國時期教區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城古鎮
阿維拉古鎮及城外教堂 特魯埃爾的穆德哈爾式建築 歷史名城托萊多 加拉霍奈國家公園
卡塞雷斯古鎮 塞維利亞大教堂 阿爾卡薩爾和西印度群島檔案館 古城薩拉曼卡 波布萊特修道院
梅里達考古遺跡 瓜達盧佩的聖 瑪利亞皇家修道院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 多尼納國家公園
埃庫萊斯燈塔有城牆的昆卡城 巴倫西亞的絲綢交易市場 拉斯馬德拉斯 巴塞羅那的加泰羅尼亞音樂廳和聖帕烏醫院
聖米蘭的尤索和蘇索修道院 伊比利亞半島地中海盆地岩畫藝術 阿爾卡拉的埃納雷斯堡大學和歷史區
伊維薩島景觀 拉拉瓜納的聖克利斯托瓦爾 阿塔皮爾卡考古遺址 加泰羅尼的維爾德布伊羅馬式教堂
塔拉科考古遺址 埃爾切的帕默拉爾 盧戈的羅馬城牆 阿蘭胡埃斯文化景觀
文藝復興時期的巨著合奏的úbeda和baeza
[編輯本段]體育
足球 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
[編輯本段]同名音樂
專輯中文名:Spain系列專輯
歌手:Spain
版本:更新第3張《I believe》——更新完畢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對於Spain,我總有這樣的感覺——就象你迷失在一條曾經生活過多年的街上,或許這里的某處封存著你的記憶,你發誓要找到它們。你來到完全陌生的一個酒吧,在角落裡坐下,忍受著臨桌酒杯碰撞發出的脆響和經過紅酒折射而散出的奇幻光彩的惶惑……這時候,有人開始唱歌了,內容本來都是些對於別人無關緊要的故事或者平淡的愛情,可碰巧你的往事卻不幸被他逐一言中,那些尷尬的經歷,比如過去因為弱小常常被人欺負,或者第一次遺精,醜陋倉促的學生時代,你在某個深夜裡想到自己註定的死而縮在床上瑟瑟發抖,你難以啟齒的私人感受,幻想未果的性伴侶,僅僅停留於腦海的戀情,於是你只能笑了,如釋重負的笑著,吹滅了桌前的蠟燭,徹底融進角落的黑暗裡,在美妙音樂下感受這個陌生地方偶然帶給你的往事,冰冷漠然的溫馨。
西班牙的名人
建築師
安東尼.高迪(Antonio Gaudi Cornet)
作家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Miguel Cervantes)
探險家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Cristobal Colon)(應屬於義大利人
黑爾南.科爾特斯(Hernan Cortes)
領袖
埃爾熙德(El Cid)
布維那文士.杜魯提(Buenaventura Durruti)
富蘭克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音樂家
伊薩克.阿爾貝尼茲(Isaac Albeniz)
報.卡索斯(Pau Casals)
畫家
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Goya)
其他
薩馬蘭奇(奧委會主席)
體育拉斐爾·納達爾·帕雷拉(Rafael Nadal Parera)
領土糾紛西班牙聲稱擁有主權的地區
西班牙政府要求英國交還西班牙南部一個面積極小的半島直布羅陀。1704年,英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征服了直布羅陀。由於戰爭失利,西班牙遂於1713年簽訂的烏得勒支和約中將直布羅陀永遠割讓予英國。戰後多年來,直布羅陀的人民一直希望繼續接受英國統治,並在多次公投中以絕對多票支持英國的統治。聯合國於方案(2231 (XXI) 及 2353 (XXII)中要求英國及西班牙就直布羅陀問題達成協議以結束殖民狀態。西班牙政府宣稱聯合國的解決方案凌駕於烏德勒支條約之上,因此作出了收回領土的要求。除統治權問題外,疆界劃分亦令兩國爭議不斷。目前聯合國承認直布羅陀為非自治領土。
最初遷入今日的葡萄牙一帶的是尼安德特人,後來被智人所替代。葡萄牙早在公元前1千年,已有凱爾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定居下來。
琉息太尼亞省
羅馬人於公元前219年初次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前140年前後,羅馬人征服了葡萄牙,將其劃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稱為琉息太尼亞省,並一直統治到公元5世紀。
日耳曼王國
公元5世紀日耳曼部落(包括斯維比人、汪達爾人和阿蘭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後來這些部落都被西哥特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之外。
摩爾人統治與復地運動
711年北非穆斯林摩爾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西哥特王朝滅亡了,僅葡萄牙北部的阿斯圖里亞斯高地還在信奉天主教的哥特貴族的手裡。哥特人在阿斯圖里亞斯便開始發起「收復失地運動」,旨在跟南部穆斯林政權作戰,重新統治伊比利亞半島。
1179年該地區成為葡萄牙王國,隨著重新取得穆斯林所佔據的部分而擴張起來。現代歐陸的葡萄牙疆界是在1270年國王阿方索三世手中完成的。
大航海時代
昔日的葡萄牙航海家雕像
里斯本大西洋銀行象徵著葡萄牙殖民帝國的行徽:從右上起分別為澳門、維德角、葡屬幾內亞、莫三比克、葡屬印度、聖多美普林西比和葡屬帝汶的紋章15、16世紀乃葡萄牙的全盛時代,在非、亞、美擁有大量殖民地,為海上強國。這時代期間,不論在經濟、政治、文化上,葡萄牙都已遠遠超越歐洲其他國家。
葡萄牙的殖民帝國成立於1415年8月21日,當航海家亨利率領葡萄牙艦隊征服北非的伊斯蘭貿易中心休達。隨後葡萄牙的航海家與探險家陸續發現了亞速爾群島、維德角、比奧科島、聖多美島、普林西比島和安諾本島等無人居住的島嶼。
1471年,長期與西班牙爭奪的北摩洛哥城市坦幾亞終於被葡萄牙人占據。
1488年春天,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為後來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498年5月20日達·伽馬終於到達離印度城鎮科澤科德不遠的海灘。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初次看到巴西的海岸。
1501年,卡布拉爾發現了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1507年也到了模里西斯。
1510年,阿爾布克爾克征服了印度的果阿地區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1511年)。
1514年以後,葡萄牙的航海家到了遠東的中國和日本。1517年,葡萄牙商人及官員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到了廣州,而其與明朝朝廷的交涉被稱為近代中國與歐洲接觸的開端。葡萄牙人於1542年意外發現了日本,後來很多歐洲商人和傳教士被吸引到日本(參見南蠻貿易)。1557年,葡萄牙人占據澳門,並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
1522年,葡萄牙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所率領的西班牙船隊首次環航地球。
帝國的沒落
葡萄牙殖民帝國於18世紀的領地但隨著其他歐洲國家繼取得海上霸權後,葡萄牙實力有所下降。1580年因皇室姻親繼承關系,曾被西班牙侵佔,直到1640年才擺脫西班牙統治。葡萄牙的殖民地同時被荷蘭人和英國人攻擊。
17世紀間,大量葡萄牙人移民到巴西,直至1709年為了防止人口流失約翰五世下令禁止葡萄牙人移民。
里斯本大地震
里斯本1755年的震災主條目:1755年裡斯本大地震
1755年11月1日早晨,里斯本發生9級地震,地震所造成的損失加上接踵而至的海嘯和火災將整個里斯本夷為平地。這場災難是當時葡萄牙經濟無法承受的沖擊。
19世紀的危機
File:PedroIVPortugal.jpg
葡萄牙國王佩德羅於1822年在巴西稱帝
巴西帝國國旗1807年拿破崙進攻葡萄牙,同年12月1日佔領里斯本。直到1812年因得到英國相助才擺脫法國的統治。1808年葡萄牙王室與大部份里斯本貴族逃亡到巴西里約熱內盧,從1808年到1821年這個城市當了葡萄牙的首都,是當時歐洲僅有的不在歐洲本土的首都。
1820年8月,葡萄牙發生了自由黨人的革命,新政府的頭項措施是請流亡到巴西的國王若昂六世回國。若昂六世最終決定帶著幾乎所有的王室成員和大臣們回國,1821年7月在里斯本登陸。
若昂六世回國後,葡萄牙的第一屆立憲議會企圖取消若昂六世受給巴西的各種特權,使巴西重新陷入殖民地的境地。巴西人民早已習慣有一個自己的國王和政府,這種做法進一步刺激了巴西人民要有自己的國王和政府的情緒。巴西不能接受對其特權的取消和再次淪為殖民地。若昂六世的兒子佩德羅決定留下來反對葡政府的這項決議,若昂六世也默許了兒子的做法。
1821年12月,葡議會以完成政治教育為由,敦促佩德羅回國,並規定巴西各省直接受里斯本管轄。在巴西獨立派的推動下,佩德羅拒絕了葡議會的命令,建立了以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為首的新政府,並與1822年5月自立為「巴西永久的保護者」。葡議會因此廢黜了其巴西攝政王的職務。1822年9月7日,剛到達聖保羅的佩德羅獲悉了此決議,於是在依皮朗加河畔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葡萄牙語: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布了巴西的獨立。
1822年10月12日佩德羅稱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並於1822年12月1日舉行了加冕儀式。
第一共和國
1910年10月的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成立第一共和國。
新國家時期
File:Salazar1933.jpg
安東尼奧·薩拉查於1933年1926年5月發生軍事政變,卡爾莫納元帥上台,建立軍事獨裁政府。
財政部長安東尼奧·薩拉查於1931年組織「國民同盟」,1932年升任總理以因應財政危機,次年制定新憲法,建立其帶法西斯性質的新國家體制(Estado Novo,葡萄牙歷史上的「第二共和國」),成為獨裁者。薩拉查對內推行法西斯專政,對外於1936年追隨德、意法西斯,幫助佛朗哥叛軍進攻西班牙共和國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名義上保持中立,實際上親近軸心國集團。戰後於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6月接受馬歇爾計劃。1951年與美國簽訂「軍事援助協定」,其後又簽訂各種協定,允許美國在葡萄牙及其屬地建立軍事基地。
1974年4月25日發生所謂康乃馨革命,一批中下級軍官組成的「武裝部隊運動」推翻了持續42年的極右政權,開始民主化進程。
第三共和
現代里斯本的高樓大廈1986年,蘇亞雷斯當選60年來第一位文人總統。1979年2月8日放棄與中華民國建交,轉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86年加入歐共體,1999年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之一,1999年12月20日根據中葡兩國於1987年簽署的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將澳門的政權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