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比較唐代女裝和現代旗袍的異同
㈠ 古代唐裝和現代唐裝的區別
唐裝是中國服飾,但是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和款式。
一是指唐風漢服或唐代服裝,為古代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圓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
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二是改良的對襟大褂,清朝中期到民國時期漢族人的日常服飾。
唐代服飾主要分為:1)襦裙2)唐代大袖衫3)襆頭4)圓領窄5)半臂6)改良唐裝(唐代服飾)。
「現代唐裝」來源於清代對襟褂子,和唐朝或唐人的服裝無任何關系。
根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的意見,「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因此當初設計好服裝後,設計組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的時候,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的過程便是深受這種「出口轉內銷」的對「唐裝」的解釋的影響。
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漢族褂子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
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
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
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
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
這種「唐裝」不是唐代的服裝,而是改良過的漢族服飾裝而已。
滿人的服飾原本是沒有立領的。
㈡ 古代旗袍和現代旗袍的區別
清代旗袍與民國旗袍的差別[ 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 | 發布日期:2013-06-15 | 瀏覽(2174)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編者按: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代旗裝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清代旗裝
⒈ 旗裝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⒉ 旗裝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⒊ 旗裝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
40年代——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㈢ 唐朝女裝的特點是什麼
唐代女服變化萬千,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
2、胡服;
3、女著男裝。
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 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現在的唐裝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既吸取了傳統服裝富有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又吸取了西式服裝立體剪裁的優勢,使古老的唐裝重新登上了時尚舞台。
現在穿著的唐裝已經進行了很多改良。比如現在的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就等於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後,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中式服裝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現在的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在把裙擺做大了,便於活動;還有像旗袍,傳統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如今,唐裝的面料已不再局限於織錦緞面料,真皮唐裝已面市並開始在白領階層慢慢流行開來。真皮與唐裝的結合不僅保留了唐裝原有的雍容華貴、富態休閑的韻味,同時皮質面料和製作工藝使唐裝顯得挺括。中式的唐裝被賦予了一些西式特徵,使唐裝得以走出禮儀服裝、節日服裝的小空間,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能穿,拓寬了唐裝的穿著場合。一些事業有成,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港澳台人士、歸國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是這類唐裝的主要消費者。
㈣ 傳統旗袍和現在的旗袍,有什麼區別
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翹臀,凹凸有致,充分釋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盡顯典雅、高貴氣質;亭亭玉立,窈窕玲瓏,它充分展現了女性纖柔曼妙的身姿,如風擺俏荷,雨灑芭蕉,極富古典詩情意韻,它融入刺綉、綴珠、團龍、手繪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圖案,特具有中國特色和西式審美。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㈤ 簡述唐代女裝特點
1、慢束羅裙半露胸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
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佣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3、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
「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
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5)試比較唐代女裝和現代旗袍的異同擴展閱讀: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
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
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
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㈥ 到底是現代旗袍性感還是唐朝女裝性感
旗袍更符合民國時期或者現代人的審美觀點。
1、唐朝盛行低胸甚至露胸裝,詩文中多有記載,「慢束裙腰半露胸」、「粉胸半掩凝晴雪」、「胸前瑞雪燈斜照」。在唐朝,女性如此穿著,成為詩人眼中一景。
2、在一些畫作和壁畫中女子像,身穿寬領短衫,領口開敞,並且還刻畫出了外露的乳峰形狀。例如:唐永泰公主墓中壁畫
3、唐張萱作品《搗練圖》,其描繪了一批正在加工絲織品和縫制衣衫的婦女形象。她們身穿對襟衫子,袖子寬松,裙子肥大,工作中其胸微露。這說明,除了貴族,唐時普通女性也喜歡低胸裝。
4、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
5、至於為什麼唐朝流行袒胸裝則有著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因為武則天之後的女權意識覺醒。一說是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唐朝服飾融合了各路服飾文化的結果。
㈦ 宋代服飾風格與唐代有哪些異同,試分析原因
多姿多彩的唐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政治上雖然開放民主, "但由於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 --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南宋後期,"一鉤羅襪素蟾弓"表明婦女裹足漸成大勢,這種農村的習俗殘害了古代農村女性的身心, 能倖免於難的就只有那些勞苦的從事田間耕作的婦女!纏足,是中國婦女血的歷史;青樓,是我國女性淚的根源。除了盛行殘酷的纏足之風,青樓文化也是宋代特殊的一面。青樓女子雖然命苦,卻不乏才貌雙絕者。人稱"秦淮一片明月",以文采稱著的這類女子多居住於長江沿岸,衣著扮相自然別有一番韻味。
㈧ 古代服裝與現代服裝的區別
1、顏色不同
現代的衣服顏色多種多樣,而古代的衣服大都以黑白灰為主,只有官宦家庭才可以穿其他顏色的衣服。
2、款式不同
現代衣服分為上下兩件衣服,古代服裝大都為從上到下整體,一般為長衫。
3、功能不同
古代時期,不同款式的人只能穿與之相對應的衣服和款式,不能穿錯。到了現代人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衣服來進行穿搭。
4、用料不同
古代百姓的衣服大都以棉麻為主,而現在則有各種各樣的布料來做衣服。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
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漢服中的衫裙、圓領袍服與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漢唐相似。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族的一切服飾,但滿族服飾同時吸收了明朝服飾的紋理圖案。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筒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一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
(8)試比較唐代女裝和現代旗袍的異同擴展閱讀:
隋唐時期的服裝特色: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
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襆頭圖。
唐代女裝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
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方片裙的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順便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腰將裙帶束到胸部的裙子,至盡還影響著朝鮮韓國的女子裙裝風格。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讀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
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圖為胄甲穿戴展示圖。
㈨ 一,比較古代的深衣和與現代的旗袍的特點
深衣比較保守,旗袍大方美觀,展露女性曲線美。
㈩ 漢服正在取代旗袍、唐裝,漢服和唐裝有什麼區別,它們之間到底什麼關系
漢服沒有取代旗袍唐裝,漢服和他們也沒有關系。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現代再現,而旗袍改良自滿族旗裝,唐裝是滿族長袍和中山裝的結合,總之和漢服沒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