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男裝依順熙短款
1. 裳潮男裝 新款海寧男式翻領真皮皮衣男短款皮夾克男款春裝皮外套好嗎
爵車王 新款春裝男裝皮衣 中老年時尚休閑外套立領棉衣皮夾克嗯。您問的這個問題太朦朧了。呵。建議你上官網問一下吧。要是你找到答案了。順便也告訴我一下吧。。我對這個也有點興趣。
2. 要有關諸葛亮的智謀的故事,不要古文的,100字
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號卧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卧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這是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所寫,因諸葛亮名高天下,兩省便爭諸葛亮故居之處所,顧嘉蘅想不能開罪南陽,又怕承當出賣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聯,既贊諸葛亮,又抹平兩省爭執,可謂公允。但這場爭論並沒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發行《三國》郵票第二組「隆中對」小型張時,因湖北、河南兩省爭奪「隆中對」的首發式地點,並組成代表團進京申訴,以至設計受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和北京師范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所曾專門組織「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討論會,諸葛亮躬耕地在X陽的說法得到大多數的的贊同,同時史學家們也認為,就像文武赤壁一樣,襄陽南陽的諸葛勝跡也是完全可以並存的。顧嘉蘅的題聯,真不愧為名聯絕作。
注意:此處刪去一切關於諸葛亮隱居地和古籍書名爭論的詞條解釋,避免引發民族矛盾,歷史僅供了解,不須爭論!
新版人教版教科書同樣刪除了《隆中對》《出師表》注釋中所有的「襄樊」「襄陽」「南陽」字樣,只提及諸葛亮出生地及原籍。
想了解更多請查找詞條:《資治通鑒》、《草廬對》(《隆中對》)、南陽、襄樊(襄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諸葛亮於危難之際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餘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曆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餘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0歲 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8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3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 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4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 16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 18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6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7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 28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0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3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7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0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2歲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3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4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5歲 諸葛亮准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6歲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7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8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0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233 52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234 53歲(享年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三國志 諸葛亮傳
晉?陳壽撰,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游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於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掩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取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
六年春,揚聲由斜穀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歷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絕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詔策曰:「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聯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聯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令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
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陽。秋,魏徵西將軍鍾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採。亮弟均,官至長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 權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計算第五 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 綜核下第八 雜言上第九雜言第十 貴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傳運第十三 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謹書第十五 與孟達書第十六 廢李平第十七 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 軍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中書監及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有之倫也。輒刪除復重,隨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造漢末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伏惟陛下邁蹤古聖,盪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咸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喬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與兄元遜俱有名於時,論者以為喬才不及兄,而性業過之。初,亮未有子,求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亮以喬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拜為駙馬都尉,隨亮至漢中。〔一〕年二十五,建興(元)[六]年卒。子攀,官至行護軍翊武將軍,亦早卒。諸葛恪見誅於吳,子孫皆盡,而亮自有胄裔,故攀遠復為瑾後。
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六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穀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次子京及攀子顯等,咸熙元年內移河東。
董厥者,丞相亮時為府令史,亮稱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徙為主薄。亮卒後,稍遷至尚書僕射,代陳祗為尚書令,遷大將軍,平台事,而義陽樊建代焉。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吳,值孫權病篤,不自見建。權問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預也?」恪對曰:「才識不及預,而雅性過之。」後為侍中,守中書令。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咸共將護,無能匡矯,然建特不與皓好往來。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詣京都,同為相國參軍,其秋並兼散騎常侍,使蜀使慰勞。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的一些政績
一,都江堰,
《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諸葛亮開了堰官之先河。
這份政令內容之詳細令人嘆為觀止,詳細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當年諸葛亮用於清淤維護的石標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樣仿製的不銹鋼標尺替換。而武侯立下的維護法規,直到今天仍被原樣執行。
二,佤族抗英;
遠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組織佤族武裝,剽牛盟誓,效忠他們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個少數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時至今日,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諸葛亮誕辰這天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賞月歌舞,放孔明燈,祭拜諸葛亮。
諸葛亮在歷代武廟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1,《新唐書-禮樂五》記栽:「開元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這武廟十哲是:
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齊國的司馬穰苴,戰國時代魏國的吳起、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西漢的張良、韓信,蜀漢的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績,而以太公望為武廟主祀。」
2,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詔叫史館考定,列古今名將64人配享,並都畫有圖像,分列武成王左右。左邊32人是:越范蠡,齊孫臏,趙廉頗,秦王翦,衛青,隋韓擒虎、郭子儀等。
3
3. 排球的打法、比賽規則
排球的打法記比賽規則如下:
1、發球:獲得發球權的一方須先輪轉 ,1號位隊員在裁判員鳴哨後3秒鍾內將球擊出。發球離手後 ,如果球在中途觸及發球隊場上隊員、標志桿、其他障礙物,球落在對方界外或發球不過網均為發球失誤,失發球權。在本隊未失誤前,發球隊員連續發球。
(3)中老年男裝依順熙短款擴展閱讀:
下列情況為發球擊球後的犯規:
(1)球觸及發球隊隊員或沒有通過球網的垂直平面。
(2)球觸網後落入對方場區外,界外球。
(3)球越過發球掩護的個人或集體(在發球時,某一隊員或2名以上隊員密集站位或揮臂跳躍、移動遮擋接發球隊員,且發出去的球從他或他們上空飛過,則構成個人或集體發球掩護犯規)。
對發球犯規的裁判方法
(1)發球犯規由第一裁判員判斷,發球擊球後的犯規由第一裁判和司線員進行判斷。
(2)發球犯規如與對方位置錯誤同時發生,應判位置錯誤在後,發球擊球後的犯規如與對方位置錯誤同時發生,應判位置錯誤在前。
(3)下列情況,第一裁判員應重新鳴哨發球:
①第一裁判未鳴哨、發球隊員已將球發出。
②遇特殊情況(如運動員受傷,球滾入場內等)。
③第二裁判員在第一裁判鳴哨允許發球後,又鳴哨中斷比賽允許某隊暫停或換人的請求,第一裁判員不允許中斷比賽的請求。
(4)第一裁判待發球隊員進入發球區並拿到球做好准備、接發球一方已站好位置,即可鳴哨。鳴哨後,第一裁判員默數8 s。
(5)發球隊員同場上本方後排其他兩位隊員無位置錯誤關系。
4. 購09年最新男裝。。
今季,男式大衣堅定不移地拒絕了短款風潮的影響,依然維持著長至大腿或膝蓋的設計,雙排扣或直筒的軍裝風讓穿著長大衣的男人顯得更瀟灑、更強壯。 不僅如此,寬松款式也讓許多對身材抱有缺憾的男士大鬆了一口氣,只要大衣長度適中,那些「啤酒肚」、「救生圈」都可以輕松隱藏。 需要注意的是,男裝對於皮草運用尺度的拿捏比較困難,如果穿著一身皮草,會顯得太過隆重,反而在領口處點綴一些皮草更為討巧,當然,必須注意褲裝和配飾的協調搭配,不然會有做作的嫌疑。 男生服飾搭配原則: A.遵循張弛有度的原則,在搭配長褲時,要選擇裁剪貼身的男裝款式。 B.大衣長度以長及膝蓋為標准,無論大衣的顏色是深是淺,深色長褲仍然是最保險的選擇。 大針織衫——隨意溫暖 要風度還是要溫度,這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好在今年男士們不必再為了追求瘦身效果而在寒風中挨凍了,因為看上去就很溫暖的針織衫又回來了。至於款式,當然是越大越好。 粗織毛衣是今年的流行坐標之一,款式略偏休閑,色彩多樣又富於變化,溫暖的質感給人以貼身舒適感,滲透出點點浪漫氣息。 今季,寬松的剪裁亦有別出心裁的效果,超大尺寸的針織衫長度過腰,隨性的下垂感略帶些慵懶的味道,再加上流行的印花圖案,讓每一件針織衫都成為充滿設計感的作品。 當男士將寬大針織衫隨意地搭在肩上、手持香檳出現在時尚派對時,即刻透露出浪漫氣質,令人難以抗拒這種魅力。 男生服飾搭配原則: C.男士針織衫的款式應以簡單為主,如果是穿在襯衫或套衫之外,還應注意顏色與圖案的呼應。 D.除了款式之外,還要注重針織衫的品質,手感柔軟和質地溫暖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大褲管——搭配馬靴 今季對男裝寬松的追求一路延伸到了褲管,今年流行的大褲管絕對大得誇張,無論是採用垂順的絲料,或是厚重的呢料,關鍵在於褲管要比上一季流行款大兩號。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世界名牌還是牛仔品牌,在它們的最新款中,都能找到了大褲管的設計,比如腰線下降、褲管放寬、口袋變大、甚至長短不對稱的手工車縫線效果,都體現出不俗的品位。 還需要提醒的是,男士們不妨試著將大褲管塞進馬靴中,打造出類似燈籠褲的穿著效果。當飄逸的大褲管遇到硬朗的馬靴時,體現出的將是別具一格的風情。 男生服飾搭配原則: E.當男士穿著大褲管長褲時,一定要注意上身的搭配,多層次的混搭造型會令整體效果更出眾。 F.高腰的大褲管長褲能打造職業形象,相對應的是,低腰款則能體現出休閑效果。 大圍巾——保暖有型 在寒冷的冬天,要把自己弄得既有型又溫暖,絕對是考驗搭配功力的事。搭配適當,一條舒適的大圍巾便能輕松滿足保暖和造型的雙重需要。不同於春夏季單純用來造型的款式,今冬流行的圍巾要大而厚實,由此可見,除了顧及功能性,「大」時尚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將一條白色大圍巾簡單地在脖頸處繞兩圈,普通人便能呈現出韓劇主角的酷感造型,讓人過目不忘。 男生服飾搭配原則: G.在顏色的選擇上,純色的大圍巾非常討巧,不僅方便搭配任何款式的服裝,更會讓人顯得更穩重。 H.比起機織的圍巾,手織的棒針圍巾更顯溫暖舒適,若是愛人親手織的,更被稱為「愛心」品牌。 [Selina噯佬公]相信:時尚是美、是流行、是個性,也是獲得回頭率的要素。 現代人沒有哪個人會錯過的,所以時尚並不是錯,但是我們需要打造出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體現自己的個性和身材優勢,以及自己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總之一句話:我們要時尚,但我們更要與眾不同,適合自己風格的才是最終的時尚和潮流~~ [Selina噯佬公]認為今年秋冬季比較主流的衣服是休閑化、中性化而又大氣風格的衣服,流行黑、白、啡、灰、米白,還有條紋和英格蘭格紋都是大熱; 而冬季最火爆的帽子和圍巾則是以簡潔、個性化為主要設計,中性化也是不可忽略的流行元素,主要是以黑、白、啡、灰為主色調,當然條紋和英格蘭格紋依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做為潮人一族的你,這些潮、酷的裝備不可不備喔~~ [Selina噯佬公]是這樣想的:流行、潮流並不代表適合自己,只有適合自己風格、能彰顯你的個性、氣質的才是你獨一無二的潮流~~ 能突出你自身身材優勢,能揚長避短、能突出你的風格的衣服才是你應該選擇,而不必在乎是否流行~~ 特此公告:此答案是[Selina噯佬公]的原創搭配風格,請各位手下留情,勿抄襲!請尊重本小姐的勞動成果,請各位自重!經常看到這個答案被人盜取!!氣憤!!如有人與我的答案一樣,那就是我的原創搭配方案被盜了,請各樓主火眼金睛,別上當了,別給分TA。鄙視那些偷別人勞動成果的小偷~~ (你可以不選我的答案,但請不要質疑我的答案不是原創搭配風格!!!) 溫馨提示:【朋友自重,請勿復制,請支持原創,盜答案者全家死絕!】 請各位不要怪我太狠毒,只因現在盜版太猖狂!!!堅決打擊盜版!!!
5.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各代皇帝依次順序
夏朝:禹, 啟,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廑, 孔甲, 皋, 發, 桀。
商朝:商湯,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商紂.
西周: 周武王, 周成王, 周康王, 周昭王, 周穆王, 周共王 ,周懿王, 周孝王, 周夷王, 周厲王, 周宣王,周幽王.
東周: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 釐王(姬胡齊) , (東周)惠王(姬閬), 襄王(姬鄭) , 頃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 定王(姬瑜) , 簡王(姬夷) ,靈王(姬泄心) ,
秦朝: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 秦三世(子嬰) 。
西漢: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 ,昌邑王(劉賀),漢宣帝(劉詢) ,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衍) ,孺子(劉嬰)
東漢:漢光武帝(劉秀), 漢明帝(劉庄), 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漢順帝(劉保) ,漢沖帝(劉炳),漢質帝(劉纘) ,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漢少帝(劉辯),漢獻帝(劉協), 漢少帝(劉懿)。
三國: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魏少帝(曹芳),魏元帝(曹奐)——昭烈帝(劉備),後主(劉禪)——長沙恆王(孫策),大帝(孫權),廢帝(孫亮),景帝(孫休),末帝(孫皓)。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晉明帝(司馬紹),晉成帝(司馬衍),晉康帝(司馬岳),晉穆帝(司馬聃),晉哀帝(司馬丕),晉廢帝(司馬奕),晉簡文帝(司馬昱),晉孝武帝(司馬曜),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
十六國:後趙 明帝石勒-海陽王石弘-武帝石虎-譙王石世-彭城王石遵-義陽王石鑒-趙王石祗
冉魏 悼武天王冉閔
前燕 文明帝慕容煌-景昭帝慕容儁-幽帝慕容暐
前秦 景明帝苻健-厲王苻生-宣昭帝苻堅-哀平帝苻丕-高帝苻登-苻崇
後秦 武昭帝姚萇-文桓帝姚興-姚泓
後燕 武成帝慕容垂-惠愍帝慕容寶-昭武帝慕容盛-昭文帝慕容熙
西燕 濟北王慕容泓-威帝沖-昌平王段隨-建明王凱-建平帝瑤-建武帝忠-河東王永
西秦 宣烈王乞伏國仁-武元王乞伏乾歸-文昭王乞伏熾磐-乞伏暮末
後涼 懿武帝呂光-靈帝呂纂-建康公呂隆
南涼 武王禿發烏孤-康王禿發利鹿孤-景王禿發辱檀
南燕 獻武帝慕容德-太上帝慕容超
西涼 武昭王李嵩-後主李歆-永建王李恂
夏 武烈帝赫連勃勃-昌秦王赫連昌-平原王赫連定
北燕 馮跋
北涼 武宣王沮渠蒙遜-哀王沮渠牧楗
代 拓跋倚盧
隋朝: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隋恭帝(楊侑),秦王(楊浩),越王(楊侗)。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武周(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曄)
北宋: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匡義) ,宋真宗(趙恆) ,宋仁宗(趙禎) ,宋英宗(趙曙), 宋神宗(趙頊) ,宋哲宗(趙煦) ,宋徽宗(趙佶) ,宋欽宗(趙桓).
南宋: 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宋恭帝(趙顯),端宗(趙昰),端宗(趙昺)
元朝:太祖(鐵木真)
太宗(窩闊台)
定宗(貴由)
憲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鐵木耳)
武宗(海山)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碩德八剌)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剌吉八)
文宗(圖帖木爾)
明宗(和世[王束])
文宗(圖帖木爾)
寧宗(懿磷質班)
順帝(妥歡帖睦爾)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驄,明穆宗朱載後,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清朝: 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宗——皇太極, 清世祖——福臨, 清世祖——玄燁, 清世宗——胤禎, 清高宗——弘歷, 清仁宗——永琰,清宣宗——綿寜 ,清文宗——奕詝, 清穆宗——載淳, 清德宗——載湉,清遜帝——溥儀
6. 戰城南的作品鑒賞
何承天的《戰城南》詩是他於「晉義熙(晉安帝司馬德宗年號)末私造」《鼓吹鐃歌》十五篇中的一首。鐃歌,即「短簫鐃歌」,本為軍樂。何承天的這組《鼓吹鐃歌》,「雖有漢曲舊名,大抵別增新意,故其義與古辭考之多不合」(郭茂倩《樂府詩集》)。作者以頌揚贊美態度來描寫戰爭,旨在「建威揚德,勸士諷敵」。其詩主題格調與表現形式,均與漢樂府古辭迥然有別。
此詩以敘陣戰為主,採用整齊的三、三、七句式,每三句為一層意思,全詩二十四句,可分作四段來看。
開頭三句為第一段。首句「戰城南」系套用樂府古辭語。作者起筆拉開戰幕,描繪出大戰的場景。「勍敵猛」以下六句為第二段,分別從敵我兩方來寫。前三句言敵方兵強馬眾,攻勢兇猛;後三句寫己方士氣振奮,鬥志昂揚。「仗大順」,謂依順天道民心。「應三靈」,指得日、月、星三靈垂象之應。如陳琳所謂「當天符之佐運,承斗剛而曜震。」(《軍武賦》)古稱「明王之徵」,必順天命以伐無道。戰前先「告於皇天上帝、日月星;禱於後土、四海神祇、山川冢社;乃造於先王」(《司馬法》)而後命將興師。作者在此強調己方乃「正義」之師,將士激於義憤,爭相赴敵。「長劍擊」至「長角浮叫」九句為第三段,寫戰場交鋒。最後六句為第四段,寫掃平「敵寇」,盡殲「逆徒」,余黎沾惠,百姓謳歌及班師回朝,慶功祝捷。
古代詩歌敘寫戰爭,由來已久。早在《詩經》雅詩中就有如《常武》(《大雅》)、《六月》、《采芑》(《小雅》)等名篇,屈原《九歌·國殤》亦是一篇寫戰爭的傑作。《詩經》雅詩之敘戰事,多贊美周室功德,鋪揚威烈。一般不在詩中直接描寫作戰場面,而是著重表現己方軍威氣勢。如《大雅·常武》篇寫周宣王征徐夷,第五章正敘兵事,雲「王師嘽嘽(tān tān,眾盛貌),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蒼,如川之流」。以一連串比喻表現周軍進擊時排山倒海,一往無前之勢,顯得威武雄壯,氣勢磅礴。《九歌·國殤》有一節描寫兩軍交鋒,車列轂錯,短兵相接,寫得悲壯慷慨。然詩人意在祭悼戰敗死國的楚將士亡靈,而非耀武揚威,因而詩中敘陣戰只是作為抒哀思的陪襯。何承天此詩則有與《詩》、《騷》等戰事詩不同的特色。作者在詩中對陣戰展開正面描寫,既有鳥瞰式的宏大場面,又有形象具體的戰斗描繪;運用寫實兼比喻、誇張及聲、色渲染等表現手法。詩中有的地方寫得較簡煉概括,有的地方著力鋪張描狀。如第二段寫雙方對陣情勢,「橫陣亘野若屯雲」一句,表現敵方「百校羅峙,千部陳列」,彌原蓋野,如黑雲壓城的強大陣勢。寫敵方的強大,既見戰爭情勢之險惡與嚴酷,又反襯己方嚴陣以待,臨危不懼。作者接下不對己方軍容陣勢作相應的描寫,而以「義之所感士忘生」一句有力地表現將士們同仇敵愾,「師直為壯」。這樣避免了單調與重復,又突出晉軍克敵制勝的原因,文筆簡潔,有較強的概括和表現力。
兩軍正面沖突,交兵接戰,是全詩用筆墨最多,也寫得較出色處。作者善於抓住最能體現戰斗特點的「聲」與「色」,用濃墨重彩加以描繪。如第一段寫戰爭大場面,首先展示出黃塵滾滾,砂石飛揚,天昏地暗的背景,以這片灰濛昏沉的色調襯托出如銀蛇狂舞,電閃大作的火紅旌旗;似雷霆萬里,聲震天地的隆隆戰鼓,格外令人觸目驚心。第二段寫「飛鏑炫晃」與朱火飛煙,光色相映;劍擊弓鳴與「長角浮叫」,聲響交加,種種光色音響交織一體,使人眼花繚亂,驚心動魄,生動地再現一場大規模混戰的緊張激烈情景,渲染出濃烈的戰爭氣氛。作者還著重從動態來描寫交戰。第二段寫兵來將往的廝殺格鬥;雪刃紛飛,箭矢如雨,鐵騎奔突,華眊急旋。這一幅幅硝煙彌漫,金戈鐵馬的戰斗畫面,使人想起曹丕詩:「千騎隨風靡,萬騎正龍驤,金鼓震上下,干戚紛縱橫。」(《黎陽作詩三首》之三)這段共用六個短句:「長劍擊、繁弱鳴」;「虎騎躍,華眊旋」;「驍雄斬,高旗搴」,每句都用動詞結尾,讀來給人以一種連續、動盪不已和如火如荼之感。
全詩敘陣戰,筆墨鋪張揚厲,句式長短相間,排偶齊整,頗有氣勢,然略嫌辭賦味太濃,缺乏詩歌韻致。
7. 姓馬的詩人有哪些
馬默(北宋 ·神宗、哲宗時期著名詩人) 馬默(1020-1100),字處厚,北宋·單州成武(今山東省成武縣)人。幼時家中貧困,出外苦學,後登進士第,任臨濮縣尉,因受推薦任為監察御史,在職正直敢言。歷懷州通判,升任登州知府,遷曹州、濟州、兗州知府,廣西、河東轉運使,入為衛尉卿,權工部侍郎。北宋·神宗、哲宗時期著名詩人。 幼時家中貧困,出外苦學,徒步詣徂徠從師石介,為得意門生,石介對諸生曰:「馬君他日必為名臣,宜送之山下。」後果登進士第,任臨濮縣尉,知須城縣。因受推薦被任為監察御史,主張應以實績任免官吏在職正直敢言。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為監察御史里行。熙寧元年(1068年)神宗即位後,為懷州通判(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升任登州知府,改三司鹽鐵判官。熙寧四年(1071年)因「性剛嚴疾惡」,「遇事輒言無顧」,論王安石新法不便,被貶任曹州、濟州知府(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二》)。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為廣南西路轉運副使(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七》)。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以朝散大夫為司農少卿(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四》),改河北都、廣西、河東轉運使(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一》),甚有政績,頗受士民愛戴。時值馬默除河東轉運使,張伯端前去拜訪他,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張伯端非常敬重其人品,其也十分仰慕張伯端的道法高深。《山西通志》載:「(張伯端)訪扶風馬處厚默於河東」,「冀城紫陽宮即其修煉處」。可見張伯端依附其後,就在冀城(今山西省冀城縣)一道觀中居住修煉他的道法和內丹。此道觀後因張伯端被奉為南宗內丹之祖,而改名為紫陽道觀。元祐三年(1088年)知兗州(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一》)。元祐四年(1089年)入為衛尉卿,權工部侍郎,轉戶部。元祐六年(1091年)以寶文閣待制知徐州(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六八》),晚年提舉鴻慶宮。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因坐附司馬光一黨,以待制致仕。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復職工部侍郎(見《陶朱新錄》)。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病卒於工部侍郎任上,享年80歲。贈開府儀同三司,加贈太保。今僅存詩2首。 馬之純(南宋 · 孝宗、寧宗時期著名學者、詩人、經學家) 馬之純(1143-?),字師文,又字瑩夫,號茂陵,晚年改號竹軒,別號野亭,學者稱野亭先生,南宋 · 婺州東陽(今浙江省金華縣)人。弱冠登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第,授福州司法參軍,歷知徽州(今安徽省歙縣),煥章閣侍制,承議郎充江南東路轉運司主管文字,授朝散郎,通判靜江軍府事,不赴,居里潛心研究經籍、六經和諸子百家。南宋 · 孝宗、寧宗時期著名學者、詩人、經學家。 南宋 · 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登進士第,授福州司法參軍,知徽州(今安徽省歙縣),煥章閣侍制。寧宗慶元(1195-1200年)間承議郎充江南東路轉運司主管文字。秩滿,授朝散郎,通判靜江軍府事,未赴,居里受知張木式,潛心研究經籍、六經和諸子百家,人稱為「茂陵先生」。生平事跡見《景定建康志 · 卷四九》、《宋史 · 列傳》等有傳。 南宋 · 寧宗年間病歿於家,卒歲不詳,封太師,贈越國公。葬於武義縣24都寶岩寺(今武義縣馬府下村,其墓已毀成為住居區)。著有《金陵百詠》、《尚書中庸論語說》、《周禮隨解》、《左傳類編》、《紀事編年》等傳世。其《詩文集》據《景定建康志》所錄,編為詩1卷。 馬光祖(南宋 · 理宗、度宗時期著名詩人) 馬光祖(1200-1273),字華父,號裕齋,又號桂山,南宋 · 婺州東陽(今浙江省金華縣)馬宅村人。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登進士第,授新喻主簿,累官至戶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加寶章閣直學士、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兼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提領戶部財用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進同知樞密院事,知福州、福建安撫使,江東安撫使,再知建康府,任建康知府,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南宋 · 理宗、度宗時期著名詩人。 自幼博覽群書,尤以詩詞見長。南宋 · 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登進士第,授新喻主簿。從真德秀學,累官至戶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繼加寶章閣直學士、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兼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至建康,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錢20萬緡支犒軍民;減租稅,養鰥寡孤疾之人;招兵置寨,給錢助諸軍婚嫁;屬縣稅折收絲綿絹帛,倚閣除免以數萬計;興辦學校,禮賢才,僚屬皆極一時之選。繼調荊湖制置,知江陵府,建康之民思之不已。帝聞之命再知建康府,士女相慶。光祖益思寬養民力,免除以前民欠賦錢百餘萬緡,魚利稅課全罷減;又修建明道南軒書院及上元縣學;撙節費用,建平糴倉,貯米15萬石,又為庫貯糴本200餘萬緡,發糶常低於市價,以利百姓;修飭武備,防拓要害,邊賴以安。繼進大學士兼淮西總領。理宗寶祐(1253-1358年)間升任提領戶部財用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不畏貴戚、豪強、庭無留訟。福王強占民房養雞鴨,反狀告百姓不交房租,示意地方官代他勒索。官司打到府衙門,馬光祖實地勘驗後,判決道:「晴則雞卵鴨卵,雨則盆滿缽滿;福王若要屋錢,直待光祖任滿」見《西湖游覽志》)。理宗景定(1260-1263年)間反對賈似道行公田法,移書請勿行於江東。時值歲飢,榮王府積糧不開倉。一連三日往謁才得見,對之厲聲說:「天下孰不知大王子為儲君,大王不於此時收人心乎?」榮王以無糧辭,取懷中文書,一一陳說某庄某倉貯糧若干,榮王語塞,得糧活民甚多。進同知樞密院事。出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後以沿江制置、江東安撫使再知建康府,郡民為建生祠6所。三次任建康知府,累計12年,威惠並行,百廢修舉。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任參知政事。咸淳五年(1269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一生為軍民造福,不畏豪強,體恤百姓,可與北宋名臣包拯相比。生平事跡見《宋史 · 卷四一六 》有傳。 南宋 · 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病卒,終年73歲,謚庄敏。 馬知節(北宋 · 太宗、真宗時期著名將領、詩人) 馬知節(0955-1019),字子元,北宋 · 開封府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北宋 · 太祖開國名將、江州防禦使馬全義之子。7歲喪父,太祖趙匡胤念是忠勇之後,召入宮內,送進國子監學習,並賜名「知節」。北宋 ·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以蔭補供奉官,歷官益州鈐轄,加益漢九州都巡檢使,登州刺史,知秦州,延州兵馬都總管,定州東上閣門使,樞密副使,出任潁州、潞州、天雄軍防禦使,彰德軍留後,知貝州。性情剛直敢言,不肯稍有卑屈,天下稱其直。皇帝每次巡幸,都讓其作具體部署,並許以專殺大權,但卻沒有妄殺過一人。卒贈侍中,謚正惠。北宋 · 太宗、真宗時期著名將領、詩人。 北宋 ·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以蔭補供奉官。太平興國二年(977年)18歲監彭州軍,以嚴治軍,儼如老將,大家都很懼怕。監潭州軍時,羨慕何承矩以文雅治政,遂轉變志向,發憤讀書。太宗雍熙(984-987年)間護兵博州。契丹入邊,積極修兵備戰。契丹聞其有備,遂撤退。後來轉到定遠軍任職,糧食儲備很多,大多陳腐。當時計劃調河南13州的粟米至此,以作為軍糧。轉運使樊知古正好來到,便對樊知古說:「軍少糧多,淘汰腐霉的,還可剩十之六七。」樊知古從之,果然獲粟米50萬斛,分給諸屯,遂省河南勞役。王繼恩征討李順(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獨斷專行,厭惡其不依順自己,盡收其軍,讓守彭州,而且只給300名老弱士兵。便多次請求撥付精兵,王繼恩就是不答應。後起義軍10萬人攻城,從早晨到黃昏,士兵多戰死。遂橫槊突圍而出,招來援兵,吶喊著再次攻進城,起義軍潰敗。太宗聽說後十分贊賞,加封為益州鈐轄,加益漢九州都巡檢使。韓景佑帳下劉旰,發動士兵叛亂,連下州縣,眾逾2000人。即率300騎剿捕,劉旰逃入邛州。便乘勝追擊,走到方井鎮,與劉旰相遇,盡殲其眾。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升任登州刺史,知秦州,將羌族各部人質全部遣回。羌族人都很感謝、信服。直至任期滿,也沒有進犯過邊塞。秦州有銀礦,經過長時間開采,資源枯竭,但各種課費沒有免除。先後三次上書,陳述實情,才得到允許。後徙調到延州,任兵馬都總管。羌族人以兵窺邊,正趕上元宵節,命人大開城門,連續多日大擺宴席。敵寇摸不清頭腦,於是退兵。皇帝下詔征調澶、魏等6州糧食運往定武。當時邊境上正在打仗,說:「發糧適資盜耳。」止令於舟車所至收之。寇無所得,遁去。真宗景德年(1004-1007年)間徙調至定州,拜東上閣門使。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3年)九月封王欽若為樞密使,其為樞密副使。當時天下比較安定, 王欽若受到皇帝的寵信。其經常揭露王欽若的不良行徑。王欽若每奏事,必懷數奏,但只上奏一二,其餘的隱匿不奏。退朝後,則打著皇帝認可的名義,自行其是。其在皇帝面前,看著王欽若說:「懷中奏何不盡出之?」並多次在皇帝面前與王欽若爭論。退朝後見王旦,辭色猶怒甚,說:「知節幾欲以笏擊死之,但恐驚君相耳。」當時大臣們都說天下太平,而其卻不以為然,說天下雖安,不可忘戰,自己還沒有衰老不堪,還可以策馬征戰,如果邊境有戰事,願意領兵作戰。皇上非常贊賞,命人打造銅鐵鎖子甲一付賞賜。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5年)出任潁州防禦使,知潞州。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知天雄軍,召拜宣徽南院使,知樞密院事。天禧二年(1018年)因病請求免去其職。任彰德軍留後,知貝州。 北宋 · 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病卒於相州留後任上,終年64歲。贈侍中,謚正惠。著有《文集》20卷,今已散佚。生平事跡見《宋史 · 卷二七八有》有傳。 馬定國(北宋末、南宋初著名詩人、古文字學家) 馬定國(生卒年不詳),字子卿,自號薺堂先生,北宋 · 擯州茌平(今山東省茌平縣茌平鎮)人。活動於北宋末徽宗(1101-1124年)、金太宗天會(1123-1134年)、熙宗天眷(1135-1148年)間。自少志趣不群,工詩文。對古文字也深有研究,辨識過石鼓。北宋末、南宋初著名詩人、古文字學家。 北宋末時期,自少志趣不群。金 · 太宗完顏晟天會三年(1125年,北宋 · 欽宗宣和七年)題詩酒家壁,有「蘇、黃不作文章伯,童、蔡翻為社稷臣」之句,因此坐譏訕得罪,亦因此知名。 南宋初時期,齊 · 劉豫阜昌元年(1130年,南宋 · 高宗紹興四年)游歷下亭,以詩感動齊王豫,劉豫大悅,授以監察御史,官至翰林學士。嘗著《石鼓》,《石鼓》自唐以來無定論,遂以字畫考之,雲是宇文周時物,作《辨余》萬余言,為五代十國 · 後周所造,出入傳記,引據甚明,學者以比蔡珪的《燕王墓辨》。這雖然和現在已知石鼓的時代大相徑庭,但其認真的治學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工詩文,對古文字也深有研究。初學詩時,未有入處,蘿其父興方寸白筆,從此文章大進。 卒年及世壽不詳。著有《齊堂集》,今已散佚 馬致遠不能算詩人,而是元代的元曲作家
8. 關於塔羅牌
塔羅牌是一套源自公元前3世紀~14世紀中發展形成的占卜卡片,集合了多國神秘學、基督教、猶太教、埃及神話、星座、數字元號、象徵學等自成一格的嚴謹占卜體系;15世紀中期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到了21世紀,全世界都可以找到塔羅牌的蹤影。
塔羅牌雖有很廣泛的占卜和預測事物的用途,但在10~17世紀天主教佔多數的歐洲,由於宗教保守氣氛和基督教系統禁止占卜,以至於塔羅牌逐漸放棄原本的占卜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擔任了紙牌游戲的功能,直到最後蛻變為現在所常見的撲克牌。
(8)中老年男裝依順熙短款擴展閱讀
塔羅牌歷史
14世紀後期,塔羅牌首次引進歐洲,其最有可能來自埃及馬木留克王朝,人們穿著西裝帶著細長的棒或馬球棒(從事占卜或是神秘學的人會稱它為魔杖),以及硬幣(通常被稱為圓盤,或是神秘學及占卜學中的「五芒星」、劍和杯。這些裝束跟現代塔羅占卜師非常相似,傳統的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占卜師仍然沿用。
由於缺乏必要的文字記載,塔羅牌的起源截至今天已變得難以考證。首批塔羅牌的文件記錄載於1440年至1450年之間的米蘭、費拉拉、佛羅倫斯及波隆那,當時人們把有寓言的插圖加入到額外的王牌卡片,置於一般的四款卡片之中。這些新的卡牌被稱為「carte da trionfi」、「凱旋卡(triumph cards)」,而其他卡片簡稱為「Trionfi」,成為了英語中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