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設計 » 例外女裝袍

例外女裝袍

發布時間: 2021-08-15 11:22:25

旗袍什麼時服裝

旗袍,是清代滿族婦女的一種

旗袍

服裝,流行於皇族妃子及貴族婦女中間。滿人原出於女真族,婦女衣著效法遼、金,還受到元代蒙族婦女長袍的影響。17世紀初,努爾哈赤用武力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八旗」制度。隨後,滿洲旗人在半耕半牧和開拓疆土的征戰中,逐步形成了男女老少都穿無領寬腰身直筒式服裝,這就是最初的旗袍款式。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了清朝以後,經過將近100年的時間,旗袍作為專一衣裝,取代了漢人的長裙款式。

到了19世紀,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旗袍受到西方服裝影響,腰身逐漸變瘦,肥袖變小,無領變為有領,款式開始往曲線形演變。在20世紀20年代,隨著大革命的風暴席捲全國,旗袍開始在國內普及開來。款式是上身適中,袖長過肘,袖口也比較寬大。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旗袍的腰身變窄,袖口縮小,袖長不過肘。這樣女性的曲線美能顯示出來了。20世紀40年代時,它的袖子更短了,後來就乾脆取消。袍身的胸、腰、臀部更合體,輪廓與婦女體態一致。於是,女性的風韻完全體現了出來。

旗袍的材料常選用傳統的絲織物;縫制有鑲、嵌、滾、綉等傳統工藝;式樣也很多,領、袖、襟、衣長和兩側開叉高低都經常變化。發展趨勢由寬松到貼體合身,如今演變成流線型,穿著典雅舒適。

旗袍早已沖破了滿族女裝的范圍,它早已為廣大中國婦女所喜愛,並進而成為許多國家婦女喜愛的服裝。

⑵ 古代袍,衫和衣有什麼區別

袍:穿在最外面的,一般有很多裝飾,顯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多在正式的場合穿,當然戰袍例外;衫就比較隨便,是古人在家裡穿的,裝飾很少;衣,是貼身穿的,就像現在的內衣。

⑶ 古埃及法老的衣物是什麼樣子(只許介紹衣服的樣子,不許介紹古埃及歷史)

皇室成員對金子類珠寶的胃口都很大,而自古以來,恰好是陪葬的大量珠寶吸引了盜墓者,因此要完好無損地挖掘到這些珠寶是很罕見的。但在1834年,一個名叫裘塞珀.費里尼的義大利探險家就發現了一整套珠寶。他在蘇丹境內一處名叫米洛衣的地方發現了屬於阿瑪尼莎赫圖王後的一個金字塔。對這些物品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揭示出它們的主人是如何穿戴它們的。比如說,阿瑪尼莎赫圖王後把由10個組成的一套手鐲平均疊加在兩只手上。在她的陵墓上,還有9個盾形戒指。這些戒指都是平常的戒指,但她不是把它們戴到手指上,而是把它們連到頭發上,讓它們從額頭上垂下來。

其他裝飾物被賦予了宗教或政治的涵義。法老的飾物深具象徵意義,他們所持的彎拐和連枷代表著他們對領土、牧人及農夫的權力。「伊西斯聖結」是生命的神聖象徵,通常只有國王、王後和眾神才有權擁有。它的起源不確定,但是據說它象徵著便鞋上的鞋帶。眼鏡蛇是埃及君主們專有的象徵,它被裝飾在王冠和鷹狀頭巾上。「荷露斯之眼」是一種很常見的幸運符。

花也是常用的飾品。人們把鮮花剪裁成項飾,在葬禮或節日的宗教儀式上穿戴。埃及人喜歡花,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美麗,還因為它們蘊涵著各種象徵意義。蓮花一直是埃及的象徵。傳說一朵大蓮花從遠古的水域生長出來,在開天闢地後的第一個清晨里,這朵蓮花是太陽的搖籃

⑷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幾層名稱是什麼我只知道裡衣和外袍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三層。

越往內的衣服越薄,越外邊的衣服越厚。如內里可以穿內衣內,其外可以穿單層薄的中衣,再外邊可以穿件厚的襖加夾褲或夾裙裳,也可直接穿一件夾袍,最外厚的褙子或外氅。

每個朝代有各自不同的服裝: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商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漢服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3、秦漢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5、宋代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6、元代

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7、明代

為重新振興中國社會,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漢服服飾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發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

8、清裝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同樣極大,清代早期開始逐漸強迫變漢服為漢式旗裝。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滿式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

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4)例外女裝袍擴展閱讀

古代服飾顏色的講究:

明太祖朱元璋「禁庶人服色用黃」:在古代服飾顏色中,黃色的地位變化是最大的。黃色作為中國古代帝王的專用色,其實一直到隋唐才被確立,而在此之前並無嚴格的規定和限制。

有一種說法認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以土德為王」,中原之土為黃色,後世遂崇尚黃色,黃色逐漸變成了一種權力和尊貴的象徵,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主觀解釋。

就《綠衣》一詩中「綠衣黃里」的說法來看,先秦時期普通人也用黃色布料來做衣服。而在秦漢時期則規定:「轎夫為黃」。黃色分配給賣苦力者使用,以區別身份,所以張角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為統一頭裹黃布,就很好理解了,這支農民軍也因此被稱作「黃巾軍」。

黃色出現在帝王服飾中,應在上古周代。《周易》中有「天玄地黃」的定義,周天子在祭天時的著裝是「玄衣纁裳」,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赤黃色的下裳,但此時的黃色並非帝王專用色,而且不是「黃袍加身」。

黃色成為皇帝的御用服色始於隋代,隋文帝楊堅穿黃袍臨朝,不僅庶民不得使用,就連皇帝身邊的重臣也一律不準僭用黃色。以後歷朝遵行其規,連顏色深淺都有規定。

⑸ 日常什麼男裝和女裝旗袍搭配

如果旗袍是純紅色的,那你可以選擇紅色、金色鞋,銀色比較亮眼,看你是否能接受。
如果非要說穿旗袍如何搭配鞋子,什麼鞋子最好,肯定是高跟鞋。鞋子的顏色要根據你的旗袍顏色來定。
淺色旗袍,可以配白色的高跟鞋;深色旗袍,可以配黑色高跟鞋。如果是其他顏色的旗袍,可以搭配同色系的鞋子。
銀色、金色的高跟鞋我覺得應該算百搭,都可以配,關鍵要看旗袍的質地、樣式和自己的膚色。不妨去商店試一下,適合自己最重要根據你旗袍的面料 來選擇。再就是根據質地和顏色問題。
如果是綢緞就配亮片型的鞋穿如果是棉布類就配碎花型的鞋子穿。最好是比較清爽型的人不是太高 一定要穿高跟鞋如果個兒還不錯。那就選只要一點跟的鞋子。
如果是比較素的顏色,建議穿白色高跟鞋就行,反之,則選一雙顏色比較亮的,顏色跳點的。一般是搭綉花鞋,喜鞋。

⑹ 抖音里有個顯示中國風高端定製旗袍女裝的音樂是什麼名字

歌名:人間第一情

歌手:張也

作曲 : 劉青

作詞 : 易茗

有過多少不眠的夜晚,抬頭就看見滿天星辰

輕風吹拂著童年的夢,遠處傳來熟悉的歌聲

歌聲述說過去的故事,歌聲句句都是愛的叮嚀

床前小兒女,人間第一情

永遠與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父母心

有過多少明亮的夜晚,理想就化作滿天星辰

清風照耀著童年的夢,心中卻唱起屬於未來的歌

歌聲唱出美好的希望,歌聲呼喚著又一個黎明

辛勤白發人,事業總年輕

永遠與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兒女情

永遠與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兒女情

(6)例外女裝袍擴展閱讀:

歌手張也演唱的這首歌曲《人間第一情》的歌曲總時長為3分34秒,歌手發行的《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專輯之中收納了這首歌曲,專輯於1999年9月05日開始發行,專輯包含了十三首歌曲。

《人間第一情》這首歌曲也是歌手演唱的眾多優秀作品之一,這首歌曲發行之後,深受歌迷的追捧。歌手牟玄甫演唱這首歌曲,收納於其專輯《把春天寫在你的臉上》之中,專輯收納了十三首歌曲,專輯於1999年9月1日開始發行。

⑺ 簡述唐代女裝特點

1、慢束羅裙半露胸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

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佣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3、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

「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

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7)例外女裝袍擴展閱讀: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

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

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

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⑻ 伊斯蘭教的女裝(Hijab,Burqa,Niqab)有什麼區別。(抱歉不知道這三種衣服中文怎麼說)

伊斯蘭教的女裝(Hijab,Burqa,Niqab)的區別在於它們是不同的服飾。

Hijab是頭巾,用來遮蓋婦女頭發的;Niqab是面紗,有些伊斯蘭國家要求婦女把臉部也遮擋起來;Burqa是罩袍是阿拉伯國家、及一些伊斯蘭國家裡女性的傳統服飾,也是多數這些國家的規定。

Hijab是一塊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布,看起來像一條圍巾,折疊後包住頭,系在下巴上,用來遮蓋頭發和脖子,只露出臉。

Niqab是一種頭巾和面紗的組合,覆蓋在頭部部、耳朵和脖子,只露出眼睛。Niqab經常延伸到背部中央和胸部。

Burqa是一種罩袍,從頭到腳覆蓋整個身體。穿上它後,婦女從頭到腳就被包裹地嚴嚴實實,只能透過眼前一小塊網紗看到外面的世界。

(8)例外女裝袍擴展閱讀

穆斯林女性到達青春期後,出現在成年男性或者是非穆斯林女性面前都需要佩戴面紗或者頭巾,Hijab是世界范圍內最流行的穆斯林女性服飾。

Niqab可以和burqa或其他衣服一起穿。常見於阿拉伯、巴林、科威特、卡達、阿聯酋等阿拉伯國家,以及東南亞、北非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區。

在一些伊斯蘭文化中,burqa是女性外出的日常裝束,回到家才能移除。Burqa是遮蓋得最嚴實的穆斯林服飾之一。

⑼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的穿著是怎樣

魏晉南北朝服飾這一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時尚,「魏晉風度」也表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

魏晉南北朝服飾

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同時,民族間戰亂頻仍,卻也給了各民族在服飾上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機會,各民族服飾相互融合。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一魏晉南北朝服飾宋代詩人蘇軾的《念奴嬌》中「羽扇綸巾」的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絲帶織成。因傳說為諸葛亮服用,故名「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首,始於東漢後期。一直延續到魏晉,仍十分流行。對唐宋時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響。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另外,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等等。左圖為戴小冠的侍從(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小紅門出土陶俑)。中圖戴籠冠的貴族男子(河南鞏縣石窟寺石雕)。右圖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鄧縣出土彩色畫像磚)。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二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左圖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劉伶畫)。中圖是梳丫髻、穿寬衫、袒胸露腹的士人。右圖為裹巾子、穿寬衫的士人。(江蘇南京西善橋出土的南朝磚印壁畫)

魏晉婦女假髻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此圖為戴假髻的婦女(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三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

魏晉南北朝服飾

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男子服飾主要為胯褶及兩襠等。左圖穿雜裾垂髯服的婦女(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北魏漆畫屏風)。右圖為戴小冠、穿裲襠的男子(河北景縣出陶俑)。

魏晉武士鎧甲

魏晉南北朝服飾由於戰爭頻繁,魏晉時期的武士胄甲,在原來基礎上有很大發展。比較典型的有筒袖鎧、兩襠鎧及明光鎧等。筒袖鎧一般都用魚鱗紋甲片或龜背紋甲片,前後連屬,肩裝筒袖。頭戴兜鍪,頂上多飾有長纓,兩側都有護耳。兩襠鎧服制與兩襠衫比較接近,材料以金屬為主,也有獸皮製作的。據記載當時武衛服制,有「平巾幘,紫衫,大口褲,金裝兩襠甲」、「平巾幘,絳衫」、「大口褲褶,銀裝兩襠甲」。穿兩襠鎧,除頭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褲褶,少有例外。明光鎧是一種在胸背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腰束革帶,下穿大口縛褲。這種鎧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廣泛,並逐漸取代了兩襠鎧的形制。左圖為戴兜鍪、穿筩袖鎧甲的武士(河南出土西晉陶俑)。右圖為穿明光鎧的武士(河南洛陽出土陶俑)。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四魏晉南北朝服飾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洛神賦》而作的長幅卷軸畫。洛神為洛水之神。相傳是古帝宓羲氏之女。曹植在賦中藉以表達他失戀後的悲哀、苦悶和彷徨的感情。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男子的服裝更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另外,圖中侍者多戴籠冠,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魏晉籠冠大袖衫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魏晉貴婦衣裙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魏晉貴族男子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皇帝便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便服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官吏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服飾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

編輯本段魏晉士大夫魏晉士大夫服飾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服飾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傑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魏晉士大夫服飾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魏晉士大夫服飾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北朝官吏便服

北朝官吏便服左圖為戴突騎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圖為戴突騎帽、穿褲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圖為戴突騎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縣北白道出土彩繪陶俑)。魏晉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魏晉時期一般男子服飾主要為大袖衫、胯褶及兩襠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官吏外穿的服裝,形似披風,兩邊雖裝有袖子,但無實際用途。從形象資料來看,隋唐時期仍流行這樣的裝束,男女都可以穿著。

編輯本段魏晉婦女發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顧愷之《女史箴圖》,彩色絹本,根據西晉文學家張華《女史箴》一文而繪。全卷共九個部分,這是其中一個部分,畫面為一貴婦席地而坐,一侍女為其理發梳妝。侍女(站立者)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髻後垂有一髾。這種發式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魏晉以後,再度流行,成為廣大婦女的主要發型。在顧愷之的另一幅圖卷《列女圖》里也有描繪。(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編輯本段魏晉雜裾垂髾服魏晉雜裾垂髾服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魏晉雜裾垂髾服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編輯本段魏晉婦女衫裙魏晉婦女衫裙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

魏晉新疆織紋錦履

魏晉南北朝婦女的衫裙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鞋為禮。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風履、笏頭履、五色雲霞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又有鳩頭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飾定名。其中各種履不一定都是婦女所穿,如風頭、立風、五色雲霞、玉華飛頭等屬婦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為南北朝時男足女足無異樣。還有加以銹紋的履,例如陸機《織女怨》有「足躡刺綉之履」;梁時沈約有「錦履並花紋」。另外木屐在當時也為婦女穿著。魏晉婦女衫裙之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衫裙圖為穿大袖衫、間色條紋裙的貴婦、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壁畫復原繪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很多供養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寫明年代、職銜、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圖所繪的服飾,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也穿這類服裝。其特點是:對襟、束腰,衣袖寬大,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下著條紋間色裙。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晉人《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製作已很精緻,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編輯本段魏晉信使服飾魏晉時期的百姓服飾近年在甘肅嘉峪關東北的戈壁灘上,發現一處魏晉時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磚上繪有彩畫,共有六百餘幅。磚畫的內容幾乎都是現實生活的各種場景,包括採桑、耕田、狩獵、畜牧、屯墾、庖廚、宴飲等等,其中描繪勞動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農民的袍服、獵戶的氈帽、信使的巾幘、牧民的綁腿、婦女的圍裳等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編輯本段魏晉南北朝服飾典型形象男子典型形象魏晉以來,社會上盛傳的玄學與道、釋兩教相結合,醞釀出文士的空談之風。他們崇尚虛無,藐視禮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羈。在服飾方面,魏晉時期的男子已很少穿傳統的額審議,他們穿寬松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女子典型形象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主要發型為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發髻形勢高大,發飾除一般形勢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種專供支撐假發的杈子,承重的意義大於裝飾的意義。

服裝商承襲秦漢的遺俗,有衫、褲、褥、群等形制,後逐漸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緊身的衫褥或者襖,衣衫以對襟、交領為多,領、袖都有緣邊;下著長裙,腰用帛帶系扎。款式多位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給人以俊俏瀟灑之感;加上豐富的首飾,反映出奢華靡麗之風。南北朝時期的百姓婦女梳丫髻,穿寬袖短衣、長裙、侍女梳環髻、穿對襟衣。

⑽ 女裝睡衣有哪些品牌

1、愛慕

愛慕集團(以下簡稱愛慕)由愛慕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資和投資的數十家分子公司、合資公司組成;愛慕專業從事高品質貼身服飾及其用品的研發、製造和品牌運營,總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旗下有兩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2、艾格

艾格第一間以"ETAM」為名的零售店開業是在1916年的德國,到1928年,連鎖點網路發展到了巴黎,並以此為基地,逐步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著名女裝連鎖店,其總部設在法國巴黎。

1982年的巴黎,就已經有了ETAM的商店,並以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時裝之都為基地,逐步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著名女裝連鎖店。ETAM以其時尚的風格,適中的價格成為年輕法國女郎最熟悉,最親切的品牌。

3、曼妮芬

曼妮芬是匯潔集團成立的第一個內衣品牌,1996年曼妮芬第一家專櫃在北京開業,1999年曼妮芬把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傳統民俗相結合,將「龍鳳」這種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內衣的設計理念中,奠定了品牌在中國內衣界的原創地位;同年,曼妮芬率先推出修身保暖系列,首創女性保暖新概念,使美體與保暖功能完美結合。

(10)例外女裝袍擴展閱讀:

睡衣歷史

20世紀初,睡衣與其他各類服裝一樣矯揉造作,不論是女式睡衣、情侶睡衣,閨房睡袍、茶袍等,均有精美繁雜的懸垂裝飾和層層疊疊的穿法,卻忽視實用性。這個時期,睡衣全是奢華的絲質絨質定做服裝,是上層階級的屬物。

一次世界大戰來臨,令睡袍變得不那麼松垮,同時帶來較男性化的簡潔款式。戰後經濟發展,歐美旅遊業興旺,以至於服裝店開始製作睡袋、床罩、枕頭及床單,並與女式睡衣相配套,帶動了寢室系列的時尚。同時因為旅遊生活的需要,睡衣款式也越來越輕快。

熱點內容
一個男孩和比自己大的女人偷情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2:17 瀏覽:613
庄園女主愛上園丁的義大利電影 發布:2024-08-19 08:50:37 瀏覽:105
女子被開膛破肚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9:01 瀏覽:674
李采譚以及其他演員 發布:2024-08-19 08:18:24 瀏覽:80
紅河谷小孩死了嗎 發布:2024-08-19 08:14:07 瀏覽:200
電腦東成西就完整版在哪裡看 發布:2024-08-19 08:10:23 瀏覽:220
什麼軟體能讓二個人一起看電影 發布:2024-08-19 07:53:56 瀏覽:347
直接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39:03 瀏覽:822
啄木鳥最新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8:55 瀏覽:881
花蛇電影日劇 發布:2024-08-19 06:58:21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