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甸鎮鳳紅男裝服飾店
⑴ 滿族正黃旗白姓
哥們為你這10分我豁出去了!!!
岫岩滿族自治縣中的岫岩滿族姓氏(轉)
滿族姓氏的由來
岫岩滿族的祖籍多居長白山一帶,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在八旗當差。初駐興京(今新賓),後進駐盛京(今沈陽),再遷居北京,康熙年間拔還盛京,再拔來岫岩駐防。還有一部分原住烏拉(今吉林市),1678年(康熙十七年)經議政王大臣奏准,兵丁眷屬萬餘人移駐盛京,編入各「牛錄」(八旗的基層組織)當差,後又拔往各城,附入八旗,來至岫岩。
姓氏,滿語稱「哈拉」。滿族的姓氏歷史悠久,共有697個。滿族多以部落和所居住的地理環境特徵為其姓氏,其姓氏為多音節。入關後由於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逐漸將原來的多音節姓氏簡化為單音節漢字姓氏。冠以漢字姓氏的多取原姓氏的第一個音節為姓。如原姓赫舍里氏改姓赫、何;富察氏改姓富、傅;佟佳氏改隆佟;馬佳氏改姓馬;奇德里氏改姓齊;烏扎拉氏改姓吳。有的取譯音諧音為姓,如他塔拉切音為唐;瓜爾佳切音為關;棟鄂氏切音為董。有的取譯意之音為姓,如易察漢譯意為羊,諧音楊姓。也有的取譯音為姓,如愛新譯意為金,則以金為其姓。
滿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鄉曹氏(索綽羅氏)。長白山五道溝人(安祭祀時供五個香碟,族人自行斷定,並無其他依據。其他姓氏的幾道溝之說,也同此)鑲紅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松吾突,為一等輕車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拔入岫岩防禦。曹氏行輩由排列為二十八字詩:「松舒坦哈滿額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華寶、德盛材奎鳳圖斌」。
哨子河鄉汪氏(完顏氏)。鑲藍旗,完顏部後裔。祖先曾在鐵嶺范河南居住。來岫後先擇城南藍旗營居住多年,後移居城東南陡溝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後落戶於哨子河西藍旗屯,子孫世居。自第八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國慶昭文運、延鴻景福長」。
哨子鄉白氏。正黃旗。京始祖崇厄力,為護軍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駐防來岫岩。自第十二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國錫恩承厚、家興慶有餘、平安生盛世、作善學古人」。
哨子河鄉趙氏。長白山四道溝人,正黃旗。初來落戶在岫岩鎮。
大房身鄉蔡氏(薩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拔至鳳凰城駐防,鑲藍旗。
紅旗營子鄉傅氏(富察氏)。長白山二道溝人,正紅旗。始祖三泰為京都文職筆貼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駐開原,同年又拔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輩二十字詩為:「文景德貴(瑞)延、紹興繼世長、承伯顯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達碑鎮趙氏(伊爾根覺羅氏)。長白山六道溝人,鑲黃旗。初來落戶在雅河,又從雅河分到前營鎮燕窩一支,庄河一支,哈達碑鎮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三年)買地落戶的。
哈達碑鎮滿氏。白長山三道溝人,鑲藍旗。從長白山出山時弟兄五個,來岫岩兩個,一支落戶到哈達碑鎮滿家堡子,另一支落戶到哈達碑鎮溝湯。
湯溝鎮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為族大分康、赫、張三姓。康姓為正黃旗,赫、張兩婚為正白旗。自1877年(光緒三年)訂下行輩排二十字詩為:「德承吉林貫崇榮、英明景令樂輔清、忠良維國家全志、世守純貞保泰平」。
偏嶺鎮關氏(瓜爾佳氏)。原居長白山西東北渾河。1651年(順治八年)由北京拔至岫岩。1924年(民國十二年)冬,編行輩排十四字詩為:「雙安永慶德增久、先世昌榮福臨長」。
楊家堡鎮楊氏(易穆查氏)。遼東舊族,渤海國後裔,正黃旗。三世祖黑色攜侄子黃行來岫岩,住在縣城西門里道北。
楊家堡鎮齊氏(易塔喇氏)。齊氏祖居北京巴顏洛豆籽胡同,鑲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拔岫岩駐防,來三大支。行輩排四十字詩為:「○○永○○、保恩常貴慶、○○英奎景、祥振廣運恆、○端有吉肇、鵬興萬事隆、○惠忠臣喜、進仁國安平」(○為譜書上字跡辨認不清)。
興隆鎮趙氏(伊爾根覺羅氏)。正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駐防來岫岩,擇大、小虎嶺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輩二十字詩為:「致仁作祥運、雲和景毓隆、學清俊錫慶、天泰啟文明」。
興隆鎮趙氏。先人多爾袞。有一支到開原,又從開原來岫。
興隆鎮費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黃旗、鑲紅旗說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熱河,雍正年間來岫岩,佔地娘娘溝。
興隆鎮田氏。祖居長白山都市口,正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到岫岩,落在娘娘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買費錯土地,落在興隆娘娘溝。
蘇子溝鎮王氏。鑲蘇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拔入岫岩,充當甲兵。生子六人。長子安索住,居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黃旗溝東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黃旗溝後房子墳塋等處。四子朱林太,居城北興隆溝處,後移居遠方,無從稽考。五子吾蘭泰,居城北黃旗溝西街。六子寧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邊。自京始祖行輩排三十字詩為:「達平太阿那、士德魁貴升、成潤椿勛桂、銘清樹煥坤、錫泉梅炳塏、均溥榮培」。
岫岩鎮唐氏(他塔喇氏)。長白山八木地人,正藍旗。其先祖世襲五品,敕封雲騎尉,京始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廠,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岫岩駐防。
朝陽鄉吳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黃旗。自第十代行輩二十字詩為:「國庚文明世、佩光富貴榮、崇興秉正、永慶和顯同」。
朝陽鄉魯氏。長白山三道溝人,正白旗。
嶺溝鄉趙氏。長白長五道溝人,正黃旗。一支在北京,一支來岫岩。自民國年間行輩排二十字詩為:「福臨慶玉廣、德富山城多、文武雙連貴、吉祥永志和」。
新甸鎮石氏(石馬拉氏)。鑲藍旗。因拔兵駐防岫岩。行輩排四十字詩為:「那花躍金永、玉金寶連成、丕生日景運、富貴大文明、廣福共長有、魁中得之榮、尚林正可慶、吉兆有光庭」。
新甸鎮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長白山二道溝。
雅河鄉洪氏。正藍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岩駐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溝的蕎麥溝,後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鄉巴氏(阿爾巴氏)。正藍旗。
紅旗營子鄉於氏(巴顏氏)。正白旗,長白山三道溝人。先祖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征戰而京,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辭官帶領族人來岫。早先居住在興隆,取地名巴顏克拉屯(今地名不可考)。後來族人大部遷往紅旗營子,定居於家堡。
紅旗營子羅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拔兵岫岩駐防。自第八輩二十字詩為:「文景安鍾毓、恆成錫國良、善存應貴水、德廣世紹長」。
紅旗營子鄉關氏(瓜爾佳氏)。長白山六道溝人,鑲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戶哈達碑徐家堡。行輩排16字詩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遠隆昌」。
大營鎮何氏。長白山頭道溝人,正藍旗。
大營鎮溫氏。長白山七道溝人,正藍旗。
龍潭鎮白氏(齊義氏)。長白山二道溝人,正白旗。
湯溝鎮沈氏(愛新覺羅氏)。鑲黃旗,長白山四道溝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戶於東大營子,後移居湯溝東虎溝(今東興村)。行輩排10字詩為:「世志萬鳳德、吉慶福常春」。
哈達啤鎮張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紅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來岫岩後也建一四面井。
前營鎮傅氏。長白山五道溝人,鑲黃旗。
前營鎮佟氏。長白山五道溝人,正白旗。
前營鎮聞氏。正白旗。來岫先落戶仙人嘴,後移居聞家溝。
--------------------------------------------------------------------------------
蒙古八旗姓氏及分布
蒙古八旗多為歸附滿族的蒙古人,康熙年間拔往盛京,後來拔往岫岩。他們有:哈達碑鎮李氏(李雅拉氏)。蒙古鑲紅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岩。先在奇鳳峪落腳(即現今哈達碑鎮徐家堡村九龍村民組)。後代長子適到湯池,次子、三子遷到李家堡一帶。自第七、八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雲廣承洪德、文林佐國良、本源多福實祿、蘭桂永吉祥」。
哈達碑鎮謝氏(薩拉氏)。蒙古鑲藍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來到岫岩,兩支留在偏嶺,一支到謝家堡子。行輩十五字詩為:「阿坤成祥普、忠文延世勇、玉德慶春長」。
前營子鎮張氏(治良匡氏)。嫡系蒙族。鑲黃旗。十三世祖伯爾格,通漢文,嫻武技,1741年(乾隆六年)任岫岩防禦使來岫岩。
此外還有湯溝鎮卜氏,正黃旗;蘇子溝鎮何氏,鑲紅旗;大營鎮黃氏;朝陽鄉鄂氏、包氏、勤氏等。
--------------------------------------------------------------------------------
漢軍八旗姓氏及分布
漢人入旗籍者組成漢軍八旗。其來原來一為明代土著居民,先入盛京旗籍;二為1651年(順治八年)和1726年(雍正四年)岫岩開墾,准許外地遷入的漢族人報名領地入旗當差;三為三藩之亂被平定後,遷入的俘虜。據說這些俘虜先由雲南撥至山西小雲南(為紀念自己是雲南人,將在山西的居住地命名為小雲南),又從山西小雲南到山東,再從山東轉徙回來。
漢軍八旗,較為集中的有哨子河鄉,聚居著張、鄧、楊、劉四個大家族。還有黃花甸鎮、三家子鎮、牧牛鄉的劉氏。
--------------------------------------------------------------------------------
巴爾虎蒙古姓氏
清代分八旗,岫岩卻多 巴爾虎旗,而成九旗,此事引起很多人注意。其實巴爾虎本附屬正黃旗,為蒙古人,在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奉旨適入岫岩,因獨立立署,而稱為巴爾虎旗。
岫岩屬巴爾虎旗的姓氏有寇氏、白氏、石氏等。
--------------------------------------------------------------------------------
其它滿族姓氏及分布
岫岩還有許多滿族家族在資料上沒有記載屬於族八旗還是蒙西八旗、漢軍八旗。但大部分應為滿族八旗。
紅旗營子鄉唐氏。正紅旗,長白山五道溝人。康熙年間來岫,至今已10代以上。
蘇子溝鎮戴氏。鑲白旗,原長白山二道溝人。始祖代敏,二世祖寶柱,三世祖色登阿,下傳12代以上。
蘇子溝鎮齊氏。鑲黃旗,長白山二道溝人。始祖穆常阿,二世祖者庫納,三世祖五林太、四世祖全保,全保生4子,傳至今13代以上。此地齊姓與朝陽鄉方家溝村齊家堡齊姓為同宗。
蘇子溝鎮關氏。正白旗,原長白山蘇完部。於清太宗年間到盛京,後到,鳳城駐防,落居古龍山,後來岫岩,下傳12代以上。
蘇子溝鎮馬氏。鑲黃旗,長白山三道溝人。始祖達爾當阿,下傳12代以上,除蘇子溝一支外,大營子火石嶺還有一支。
蘇子溝鎮關氏。鑲紅旗,長白山三道溝人。祖上朱成阿,順治年間來岫岩當差。朱成阿這子關世軍落居蘇子溝蔡家隈。另有一支居成西和大營子橫山村關家堡子。
蘇子溝鎮蔡氏。正黃旗,長白山四道溝人。祖上八興市布來岫。
哈達碑鎮何氏。鑲黃旗。其兄弟4人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隨軍來岫,定居哈達碑等地。
石灰窯鎮趙氏。鑲黃旗,原籍長白山六道溝。後遷居北京,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草帽胡同遷居岫岩。來岫自始祖趙常明迄今17代以上。
石灰窯鎮佟氏。正黃旗,始祖原籍長白山七道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居住,來岫始祖朱蘭泰,至今已13代以上。
石灰窯鎮丁氏。鑲紅旗,原長白山頭道溝人。由長白山遷居盛京,再到北京,再由北京遷至岫岩。
石灰窯鎮徐氏。鑲紅旗,始祖原居北京西冀門岩屯,三世祖破臉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駐防。
****************
撥來岫岩的一佐領,屬正黃旗滿洲旗分.惟巴爾虎人怕被佛滿洲人輕視,經北京批准,獨立巴爾虎旗衙門,因滿洲原有八旗,因號巴爾虎為第九旗,(仍是正黃旗滿洲岫岩縣滿族中的巴爾虎旗人,有寇姓,白姓,石姓等.岫岩的八旗滿洲中,還有原是漢人的白姓。
《滿族宗譜研究》一書,在岫岩白家搜集到的族譜《白氏源流族譜》,於1882年撰修。後在1922年續修,續修包括:《文秀公子子孫孫圖譜》兩冊及《凌雲堂白氏事宜錄》一冊。順出這樣的祖系關系:
一世:崇厄力(生五子:羅起、托起、保喜、保柱、失名。其中保柱公無後人,失名返回北京居住)
我支系二世祖:保喜(崇厄力公三子)
我支系三世祖:伯寧(保喜公長子)
我支系四世祖:五十七(伯寧公三子,分家後時代居住在黃旗溝。有二子:群住、文秀。群住公後奉朝廷公文,攜其二子駐守當時的吉林府雙城堡,也就是現在的黑龍江的雙城市,但此支系無法聯繫到後人)
我支系五世祖:文秀(五十七公次子)
我支系六世祖:該文獻未表述,但在族譜續修本的《文秀公子子孫孫圖譜》中肯定有收錄。
我支系七世:「亮」字輩。(其中白景亮是《白氏源流族譜》在1882年的撰修人,字執齋。)
我支系八世:「瑜」字輩。(其中白瑜瑞是《白氏源流族譜》在1922年的續修人)
我支系九世:「廉」字輩。
我支系十世:「潤」字輩。
我支系十一世:「樹」字輩。(我本人屬於本輩份)
1922年,續修本中列出本支系的十二世至三十一世的命名:國璽恩承厚,家興慶有餘,平安生盛事,做善學吉人。李林先生是《滿族宗譜研究》一書的作者,可能在抄錄的過程中,也可能是在出版社排版的過程中發生了謬誤,將「璽」字誤寫為「錫」。家鄉現已經有璽字輩後人。
那塔拉氏(白氏)並不是真正的老姓,始祖祖居長白山,隸正黃旗滿洲,順治定鼎燕京,始祖從龍入關,傳至護軍校崇厄力,生二世祖兄弟五人,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駐岫岩,祖居哨子河鄉大嶺後白家堡,教場溝,玲溝,北溝,南黃旗溝,鳳城的... 這是所有資料確定的。
白姓的滿族老姓來源有: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納喇氏、白(拜)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蘇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魯氏、薩察氏、納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魯特氏、薩加拉氏,莽果氏、巴林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鄂爾圖特(蒙古)、拜都氏(蒙古)、巴岳圖氏(蒙古)、巴岳特氏(蒙古)、塔喇巴齊克氏(蒙古)、薩拉(蒙古)、拜爾達氏(蒙古)、拜英格哩氏(鄂溫克)、白氏(漢軍)。
居住遼陽八旗蒙古人,巴雨特氏,漢文白姓。遼寧省少數民族志記載,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清政府調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屬,同滿漢八旗兵丁及家屬一起到盛京(沈陽)地區駐防,分撥到新賓、鳳城、岫岩等縣。蒙古族巴雨特氏,其家譜記載,其始祖巴彥代居長白,後跟努爾哈赤起兵建州,先於沈陽吳家堡子定居,被編屬盛京將軍衙門蒙古八旗正紅旗文興牛錄。二世祖虎什巴、世格、克什圖三支遷至遼陽官屯。從第七世起,因巴雨特諧音白,逐改為漢文白姓,傳自今日,有70戶300多人,居住官屯、高力寨、城門口等村屯。
居住遼陽巴爾虎部蒙古人。史料記載巴爾虎部,屬蒙古游牧八旗。清代在張家口外游牧。他們最早居住在俄羅斯境內貝加爾湖東岸的巴爾古津河流域。明末清初,部分巴爾虎部蒙古人已南遷到外蒙交界處,屬於外蒙古喀爾喀各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漠西厄魯特蒙古准葛爾部擊潰了喀爾喀三部,巴爾虎也隨喀爾喀蒙古南下附清,被清安置在張家口外駐牧。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清政府對巴爾虎蒙古人重新編旗。當年九月,盛京地區撥來巴爾虎蒙古人5000餘口,其中壯丁1273名,編為10佐領。駐盛京(沈陽)3佐領,開原、遼陽、熊岳、復州、金州、岫岩、鳳凰城等7城各一佐領。居住遼陽巴爾虎蒙古族有二支系。一支為遼陽縣志記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有55名巴爾虎兵丁定居達子營(今首山鎮第四居民委),屬當時駐遼陽的1佐領。另有一支,據巴爾虎蒙古族巴雅拉氏家譜和鍾毓中舉朱卷記載正白旗巴爾虎蒙古族巴雅拉氏,漢文白姓屬奉調駐岫岩巴爾虎蒙古族人,其後,二世祖世襲佐領阿於什調至遼陽駐防,家屬隨任在遼陽城東南達子營定居,繁衍數百人。1974年建遼化,達子營蒙古族全部動遷到石廠峪、杏花村、早飯屯、大打白狐、小打白狐村。
史實和資料可以確定這樣的認識:撒哈拉氏後裔、正紅旗八旗蒙古族巴雨特氏後裔、正白旗巴爾虎蒙古族巴雅拉氏後裔和首山鎮第四居民委巴爾虎部蒙古族後裔為遼陽市蒙古族人口構成的主體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因為幹部調動,大學生畢業分配工作,軍隊幹部轉業安置及廠礦企業動遷等,又遷入一部分蒙古族幹部、知識分子和工人,擴大增加了遼陽蒙古族人口,1990年人口譜查全市有蒙古族2331人,其中在燈塔市852人,遼陽縣383人,白塔區362人,宏偉區310人,太子河區195人,文聖區166人,弓長嶺區63人。
⑵ 鞍山市黃花店鎮岫岩滿族自治縣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店鎮春節2021年鎮政府給不給
天津市武清區黃花店鎮人民政府機關委託,天津譽萊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將以 競爭性談判 方式,對 黃花店鎮甄營村2020年新一輪結對幫扶困難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政府采購。現歡迎合格的供應商參加響應。
一、項目名稱和編號
1.項目名稱:黃花店鎮甄營村2020年新一輪結對幫扶困難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2.項目編號:WQCG2020-122
二、項目內容(包括主要標的名稱、數量、簡要規格描述或項目基本概況介紹、並註明是否接受進口產品參與。)
1.項目內容:本項目不接受進口產品參與投標
包號采購目錄簡要技術要求預算(萬元)第1包其他公共設施施工
798.85
三、項目預算
798.85萬元
四、項目需要落實的政府采購政策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明細:根據財政部發布的《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暫行辦法》規定,本項目對小型和微型企業產品的價格給予6%的扣除,本項目只接受中小微企業參與投標。
支持監獄企業發展
支持監獄企業發展明細:根據財政部發布的《關於政府采購支持監獄企業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本項目對監獄企業產品的價格給予6%的扣除
促進殘疾人就業
促進殘疾人就業明細:根據財政部、民政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的《關於促進殘疾人就業政府采購政策的通知》規定,本項目對殘疾人福利性單位產品的價格給予6%的扣除
⑶ 我是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甸鎮的,我姓康,想知道屬於哪個旗父親是祥字輩的
岫岩和鳳城附近這一帶的滿族康姓有兩個家族,一個是 【赫舍里 氏】,另一個是 【卡克他 氏】。
【赫舍里 氏】康姓,祖籍在長白山以北英額嶺。始祖名叫「碩色」明朝末年歸附奴爾哈赤,後來這個家族後來分成好幾支,有三支人在康熙年間調到丹東境內,散居在岫岩、鳳城、寬甸等地。其中5世3太爺「卡宜奇郎」的後代大多姓康三個漢姓。 分屬於滿洲正黃旗,和 滿洲正白旗。
【卡克他 氏】康姓,祖上是建州女真本部人,祖籍在長白山以東佛訥賀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隨努爾哈赤其兵,後來他的孫子去了北京。康熙年間4世孫「圖美」和「圖奇」兄弟二人奉命調回遼東。後世子孫都姓康,隸屬 滿洲鑲白、鑲黃兩旗。
由於你沒有給更多線索,所以還不能幫你仔細判斷。
你最好是去問問爺爺,或者本家族與爺爺同輩的老一代人。
.
⑷ 從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甸鎮到岫岩自治縣石廟子鎮人民政府打車多少錢
一公里2快錢 黃花甸距離石廟子好像15公里 30快錢
⑸ 從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甸鎮到岫岩自治縣石廟子鎮人民政府打車要多少錢
打車70左右 也可以做車到客運站坐石廟子大約20塊
⑹ 我是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甸鎮的,我姓康,想知道屬於哪個旗父親是祥字輩的
滿族的康姓有幾支:
1 始祖卡宜奇郎,漢「卡宜」諧音,取吉慶之字「康」為姓,正黃旗,木力占牛錄,敕封武德騎尉。康熙年間出兵遼東,生五子,長子和次子都無後,五子過繼富氏,三子「達士巴」和四子「招里其」後人分為兩支,前後駐防鳳凰城,在正黃旗滿洲和正白旗滿洲下注冊。卡宜奇郎墓在遼陽的澗溪溝。康氏後裔遷居鳳城之初住邊門鎮老爺廟街和鳳凰城邊,後散居各處。寶山鄉岔路村康家堡子是一支,從五世起一支移居撫順千金堡,一支遷居遼陽澗溪溝處,此外還分布在石城,寬甸的紅石砬子等地。康氏族譜全稱為《赫舍哩氏康族世譜》,自五世起按字排輩為:「文玉尚榮恩桂,延昌爾基之會。兆民稔格家箴,萬世葆純國粹。」
張姓:始祖烏爾度,清康熙年間任鳳凰城第一任城守尉,隸屬正白旗滿洲,居邊門鎮張家村,雞冠山鎮沙子崗村,後散居於鳳城的湯山城,寬甸的長甸,石湖溝,東溝的興隆,東尖山等地。
2 卡克他氏(康氏)
此鳳凰城北山康氏,與邊門康氏既不同宗也不同旗。始祖努爾哈赤舊屬,曾於1636年奉皇太極之命參加抵抗朝鮮的戰爭。而後從主入關,住在京城。康熙年間撥民實邊,卡克他氏圖美和圖奇兄弟二人奉命來鳳凰城北山駐防。隸屬鑲白旗滿洲,官保牛錄。弟圖奇當兵,終身未娶;兄圖美官至參領,娶汪氏生三子,世居鳳城北山一帶。光緒三十年十月一日修譜,按字排輩為:「慶會運昌明,英才濟聖清。過華全尖品,世祿廣恩榮。德義昭隆業,賢良繼聖名。永懷先澤厚,保太益和平。」
您應當是2,即鑲白旗。理由是:岫岩滿族自治縣還有一支吳姓滿族,也是鑲白旗。而清朝駐防時應當是同旗駐防為多。
吳扎拉氏(吳氏)
吳扎拉氏又寫為「兀喇氏」,取首音吳為姓,祖居長白山,隸屬鑲白旗滿洲,始遷祖忒秋和兒子敦得力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到鳳凰城駐防,居住在現白旗鄉吳家堡子處,後營子村岔溝和民主二隊也是其聚居地,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甸子鄉關門山村的吳姓就是從吳家堡子移居過去的。今散居於鳳城的寶山,藍旗鄉藍旗村楊木溝,吳家四溝,岫岩的黃花甸,關門山,東溝的黑溝,寬甸的毛甸子等地。按輩排字為:「榮貴繼世廣,福慶永鴻章。華國忠明治,維新裕保良。」
⑺ 遼陽到岫岩黃花甸多少公里
駕車前往 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甸鎮 的路線 129 公里 – 大約 2 小時 30 分鍾建議路線遼寧省遼陽市 1. 向東南方向 44 米 2. 向左轉,前往民主路 42 米 3. 在民主路向右轉 2.2 公里 4. 在320省道/民主路稍向左轉 繼續沿320省道前行 7.8 公里 5. 向左轉,繼續沿320省道前行 72 米 6. 向右轉,繼續沿320省道前行 25.4 公里 7. 在316省道向右轉 2.8 公里 8. 在320省道稍向左轉 19.3 公里 9. 向左轉,繼續沿320省道前行 27.1 公里 10. 向右轉,繼續沿320省道前行 18.8 公里 11. 向右轉,繼續沿320省道前行 24.8 公里 12. 向右轉進入320省道 246 米 13. 在 320省道 稍向右轉 0.6 公里 14. 在張庄公路向右轉 138 米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甸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