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普通女裝
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青樓文化是宋代特殊的一面。青樓女子雖然命苦,卻不乏才貌雙絕者。人稱"秦淮一片明月",以文采稱著的這類女子多居住於長江沿岸,衣著扮相自然別有一番韻味。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
㈡ 明朝服飾和宋朝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的。
兩者區別如下:
1、裙衫的不同
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
宋朝的衫是一種以羅、紗、綾、縑為原料輕便服飾,主要有圓領、交領、直領、對襟幾個款式,是宋朝最為普通的一種女裝服飾,它腰身清秀苗條,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十分輕柔。
2、上衣的不同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
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衫。
3、襦的不同
宋襦有單襦,復襦,單襦與衫相近,復襦與襖相近。襦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
明代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宋朝服飾(下圖):
(2)宋朝普通女裝擴展閱讀
宋朝服飾特點:
宋代服裝多因舊習,根據前朝的服飾形制、民俗風情,制定了上自黃帝、皇太子、諸王,以及各級官員,下及庶民的各類服飾。
宋代婦女服飾大多仿照周代制度,'大袖'是宋代貴婦最常使用的一種服裝, 因兩袖寬博肥大而得名.普通婦女多穿背子,下長過膝。衣袖有寬窄二式,著時罩在襦襖之外。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
明朝服飾特點:
明裝與宋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
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
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
㈢ 宋代女子服裝(帶圖)
中國的服裝是依靠傳承推移的,宋代也不例外。它既延續了唐,五代時的服裝樣式,又在這基礎上作了一些變,動和創新。宋代的女子服裝比較復雜,各階層有不同的特點,貴族婦女的禮服仍是寬衣長大袖,長裙,衣飾豪華,與晚唐,五代時貴族婦女婦女穿的差不多。但宋代貴族婦女的便服卻時興瘦長型,與以前各時期的大不相同,衣著配色也打破以紅紫,藍綠為主的習慣,採用粉紫,黝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配合使用,色調顯得十分鮮明。衣著的花紋也由呆板的唐代圖案改成寫生的折枝花樣。一般平民女子,尤其勞動婦女或婢僕等,則仍穿窄袖衫襦,但比晚唐,五代時的瘦而且長,顏色多為青,白等。總之,宋代服裝除了北宋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和肥寬的裙,褲以外,窄袖,瘦長是主要特點。
㈣ 宋朝服飾的服飾種類
1、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頸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2、宋朝服飾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關於婦女的內衣,也有時代特色,除貼身的「抹胸」之外,還有一件「腹圍」。腹圍是一種圍腰、圍腹的帛巾,其繁簡不一,顏色以黃為貴,時稱「腰上黃」。
宋代婦女通常的服飾,包括貴族婦女平時所穿的常服,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
(4)宋朝普通女裝擴展閱讀:
宋代服裝多因舊習,根據前朝的服飾形制、民俗風情,制定了上自黃帝、皇太子、諸王,以及各級官員,下及庶民的各類服飾。
宋代婦女服飾大多仿照周代制度,大袖是宋代貴婦最常使用的一種服裝,因兩袖寬博肥大而得名普通婦女多穿背子,下長過膝.衣袖有寬窄一式,著時罩在襦襖之外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
㈤ 簡述宋朝時期女子主要服裝的種類及形制特點
女子主要服裝的種類:
1、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2、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形制特點: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衫。
窄袖衣是宋代流行的女裝,衣長至膝,窄袖、交領或圓領,對襟。另有翻領式窄袖衣。窄袖衣與長裙相配穿著,肩披帔肩(帛制),腰系綬帶,綵帶結成連環而下垂。如晉祠中的彩塑所示。宋詞中多處描寫窄衣,如「窄袖輕羅」(歐陽修《蝶意花》)、「窄袖輕衫」(張先《塞垣春》)等。
羅裙用羅作成,上系飄帶。蘇軾《浣溪沙》有:「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茜羅裙。」羅裙色彩可有多種。
羅衣羅制的衣服,取其柔軟輕薄,為婦女所習慣穿著。如晏殊《臨江仙》詞有「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羅衣在宋多有綉畫花紋的裝飾,故有「畫羅衣」之稱。
裙為宋代婦女不可缺少的服裝。宋代流行多褶裙,即「八幅大裙」,前後各四幅,肥而褶多便於舞踏,歌伎中穿著最多。又有石榴裙,取其顏色似石榴花,張先有《浣溪沙》雲「輕履來時不破塵,石榴花映石榴裙」。
襦短襖男女可穿,婦女襦襖常綉上各種花色,如溫庭筠詞《菩薩蠻》謂「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
後妃衣服華麗講究上穿寬袖衣,下有長裙身被霞帔,腰系玉帶、墜子。衣上要綉翟(野雞)。
婦女衣服的服色依丈夫地位而定,官員家眷可與丈夫同色,平民不能用大紫、大紅、大綠、可服淺色、藍色等。
㈥ 【宋朝的女人穿的衣服又叫什麼呢】
第一次回答可獲2分,答案被採納可獲得懸賞分和額外20分獎勵。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朴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宋代女子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裝繼承唐裝,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縫制著護領。服式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寬,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綉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綉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 、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 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㈦ 中國宋朝和明朝女裝是區別是什麼
宋流行大褙子,明流行小褙子
㈧ 唐朝女服和宋朝女服的區別
唐朝服飾艷麗奢華和開放,宋朝的服飾卻簡潔質朴,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
就普通百姓而言,由唐至宋其服飾體系仍然一脈相承,並非唐朝兼容一點胡風,服飾就會大不相同。
唐朝服飾奢華,宋朝服飾簡朴這一印象
一來和統治階層有關,唐代國力強大,統治者服飾奢華,宋代國力較弱,常年與西夏,遼,金等的紛爭需要大量軍費開支,統治階層尚勤儉之風,以充實國庫。當然與宋朝歷代皇帝的個人性格也有關,宋代多位皇帝崇尚道教里追求的質朴天然,不重紋飾。
二來唐代的文化主要是貴族文化,至今對唐的記憶多來源於宮廷壁畫,仕女陶俑等等,沾染胡風開放什麼的也多是當時作為新奇的玩意兒保留下來,並非主流。而宋朝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留下了不少庶民文化的資料,貴族文化與庶民文化亦自然不同。